汪秋芬
【摘要】“雙評價”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起步工作,是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基礎支撐,其評價成果應用于整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過程,而縣級國土空間規劃是承上啟下的重要規劃層級,落實市級空間及管控要素并指導鎮級國土空間規劃。本文通過對“雙評價”再認識,分析德江在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縣級層面“雙評價”的技術方法。
【關鍵詞】縣級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德江縣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1.031
1、前言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要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簡稱“雙評價”)是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完善空間治理的基礎性工作,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完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簡稱三條控制線),確定用地用海等規劃指標的參考依據。
2、“雙評價”再認識
“雙評價”作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一個前置專題,應用于整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全過程,作為劃定“三區三線”的依據,充分體現“雙評價”重要的實用性。
“雙評價”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對資源環境保護重要性的再認識。“雙評價”是一項貫穿整個國土空間規劃中的動態工作,需要階段性地對資源環境進行評估。
3、“雙評價”在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存在問題
首先,面臨基礎數據難收集的問題,特別是欠發達的縣級城市,基礎數據有的是因為歷史欠賬問題,基礎數據有的是因為縣級層面無細化,如縣級氣象數據,收集到的只有一個站點的數據,因此,氣象類單因子評價結果不精確。
其次,收集的基礎數據格式不統一,有的數據未矢量化,有的數據空間坐標不統一,制作統一工作底圖比較難,因此,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精確性。
再次,縣級評價結果與市級層面的銜接問題,縣級評價結果的精確性因基礎數據缺失問題有偏差,市級評價結果因基礎數據精度小與縣級評價結果有出入。因此兩者之間的銜接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找到一個平衡點。
4、德江縣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雙評價”實踐探索
德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部,東鄰印江縣,西接遵義市鳳岡縣,南與思南縣接壤,北部插入沿河縣、務川縣之間,國土總面積2070.07平方公里。綜合考慮德江縣戰略地位及自身豐富的資源稟賦,主要通過下面幾個步驟進行評價實踐。
4.1指標選擇
結合《雙評價技術指南》和德江自身特色確定評價實踐過程中的相應指標如下:生態類指標、土地資源類指、水資源類指標、氣候類指標、災害類指標。
4.2評價方法
統計分析法:在對德江縣雙評價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統計,提取其中與生態、農業、城鎮關系最大的指標,因地制宜對德江縣進行雙評價的建模研究。
集成分析法:根據不同類型因素的程度對生態重要性、農業生產適宜性、城鎮開發適宜性進行集成分析,形成初步評價結果。
4.3評價實踐
本次本底評價主要是依據雙評價技術指南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作為有機整體,主要圍繞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生態、環境、災害等要素,針對生態保護、農業生產(種植、畜牧、漁業)、城鎮建設三大核心功能開展。
4.4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
(1)評價體系
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生態敏感性評價,集成得到生態保護重要性,劃分為極重要、重要、一般三個等級。
(2)集成評價
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和生態敏感性評價結果的較高等級,作為生態保護重要性等級的初判結果,劃為極重要、重要、一般重要3個等級。
評價結果統計表:極重要面積為939.3978平方公里,占45.38%;重要面積為579.2056平方公里,占27.98%;一般重要面積為551.4666平方公里,占26.64%
4.5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
(1)評價體系
在生態保護極重要區以外的區域,開展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識別農業生產適宜區和不適宜區。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主要包括6大要素,9個單因子。
根據德江縣的實際情況,德江縣農業生產不屬于以發展畜牧業和漁業為主的縣,其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因此本次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以種植業為主。
(2)集成評價
基于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評價結果,確定農業生產的水土資源基礎。
全縣農業生產條件等級評價適宜、較適宜、一般適宜、較不適宜、不適宜等級的比例分別為1.24%、6.65%、28.24%、33.92%、29.95%。
4.6城鎮建設適宜性評價
(1)評價體系
城鎮建設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6大要素、12個單因子。
(2)集成評價
基于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評價結果,確定城鎮建設的水土資源基礎,作為城鎮建設條件等級的初步結果。
4.7農業生產承載規模
(1)土地資源約束下農業生產承載規模
從土地資源是否可作為耕地耕作的角度,選取單項評價中農業耕作條件高至較低四級、高程<5000m及土壤環境容量高和中兩級區域,三者重疊區域作為可耕作土地,按照鄉鎮單元統計其面積,作為土地資源約束下農業生產的最大規模。
(2)水資源約束下農業生產承載規模
水資源約束下德江縣可承載耕地規模評價結果:農業用水量2.1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5,畝均耕地灌溉用水量277立方米/畝,可承載的耕地規模1918.03平方千米,287.70畝,其中灌溉耕地面積274.40平方千米,雨養耕地面積1643.63平方千米。
4.8城鎮建設承載規模評價
(1)土地資源約束下承載規模
從土地資源是否作為城鎮建設的角度,選取城鎮建設適宜性評價土地資源單項評價中的適宜、一般適宜兩個等級作為土地資源約束下城鎮建設的最大規模。
(2)水資源約束下承載規模
通過區域城鎮可用水量除以城鎮人均需水量確定可承載人口規模,通過可承載的城鎮人口規模乘以人均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得到可承載建設用地規模。
結語:
本文通過重新認識“雙評價”,總結“雙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德江縣自身特征從指標選擇、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進行“雙評價”工作的開展,以期對與縣級層面的“雙評價”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指南(試行)[Z].2020.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Z].2019.
[3]劉志超.新型空間規劃體系下的縣級“三生空間”布局與“三線”劃定 [J].規劃師,2019(5).
[4]“雙評價”成果在縣(區)級國土空間規劃中的應用思路與實踐[J].規劃師,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