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潼 張馨方
【摘要】遼中南城市群在多年發展下呈現出“雙核化”發展態勢,在“一帶一路”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雙重環境下,遼中南城市群迫切需要明晰發展趨勢,為下一步區域協同發展做出適當的決策。因此本文以城市首位度理論為基礎,根據遼中南城市群現實情況進行經濟、人口雙指標分析,指出遼中南城市群出現核心地位不強、發展出現斷層的城市群發展問題,并結合實際指出該現象出現的原因與提出改善建議,以期為遼中南城市群下一步的協同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遼中南;城市群;首位度分析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1.034
1、引言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遼寧作為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被賦予了“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的地位,與俄羅斯、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均保持密切合作,是東北亞貿易的核心地帶。[1]帶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使命,在雙重大環境的指引下,遼寧又被賦予了“協調城市發展、突破自身困局,實現東北經濟再次振興”的重要任務。
遼中南城市群作為遼寧省發展的主要區域,一直是重點建設對象。特別是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明確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理念,為遼中南城市群提供了發展新思路。
2、遼中南城市群內涵
2.1城市群概念
作為《全國城鎮體系規劃》13個城市群之一,遼中南城市群由沈陽、大連兩個副省級城市為中心、多個聯系緊密,受其輻射的地級市構成。2018年,城市群的面積占全省的55.0%,人口占全省的71.2%,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85.3%,屬于全省乃至東北經濟發展的核心組成部分。[2]這些城市的共同特點是沿哈大交通線發展,是我國工業起步較早、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區域。在實施“一帶一路”建設、實現東北老工業振興、推動新型城鎮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2.2遼中南城市群發展現狀
在國家的相關政策支持與便捷的交通區位條件下,遼寧省將加快產業結構的轉變,打造臨海城鎮經濟帶,從而融入“一帶一路”的發展。結合近年來的產業數據,城市總體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總產值除2016年遼寧省政府實行“擠水”政策而出現斷層之外,總體上呈現出緩慢的增長趨勢。
注:數據來自2015-2019《遼寧統計年鑒》
學者韋佳(2016)在對遼寧城鎮體系組合特征進行研究時發現,城市群以“雙核驅動模式”發展,即由沈陽、大連市共同構成“雙核”,帶動全省經濟發展。因此,以沈大軸線為核心的中心軸線城鎮化水平較高,呈現出明顯的圈層式發展特征。[3]

3、城市首位度的分析指標
3.1 城市首位度綜述
“城市首位度”一詞在1939年由美國學者馬克·杰弗遜首次提出,他將一個國家或區域排在第一位的城市(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經常比第二位城市規模大的異常的現象稱為“城市首位度”。在此基礎上,杰弗遜提出“兩城市指數”,即通過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人口數量的比較來體現一定區域各項發展要素在最核心城市的富集程度,以此衡量城市發展是否均衡。國內學者提出,2城市指數雖然容易理解,但難免片面化。為改善首位度兩城市比較過于簡單的情況,使數據更加可靠合理,有研究又使用了4城市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P1為城市群中人口聚集最大城市人口數量,P2至P4為第二位至第四位城市的人口數。按照位序-規模理論,理想的4城市指數在數值上更接近1,而理想的2城市指數更接近2,所以利用4城市指數更能全面反映出城市規模分布的特點。
3.2 指標選取
城市首位度的單一計算方式由于不符合我國當下國情,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群規模不斷膨脹,還有很多要素限制著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的規模差異,僅憑人口判斷區域內城市其他要素富集程度是行不通的。根據表2代表城市首位度數據,省會城市首位度之所以出現數據極差大的現象,一是因為中國城市的人口數據統計往往失真,容易出現數量誤差;二是因為地理區位上,發達地區發展更為均衡,城市之間聯系更密切。
因此本文選取2城市生產總值之比作為經濟首位度,將城市人口之比作為人口首位度,并進行2城市、4城市指數與其他城市群相應的指數比較。本年份方面,選擇2014-2018年遼中南城市群經濟與人口指標作為分析對象。“雙核”式發展使前兩位城市發展相近,對城市群的整體協調性分析有一定影響,所以在2城市指數中引入省會城市與第三位城市相比較的做法(以下稱順位2城市指數、順位4城市指數),使結果對比更為明顯。
4、遼中南城市群的首位度分析
4.1經濟首位度分析
4.1.1 2城市指數分析
從表3中數據可知,從2014年開始,在遼中南城市群中,大連與沈陽兩座城市經濟首位度呈現出增加趨勢,表明5年間2城市發展差距越來越大,大連市的首位特征越來越明顯,特別是2016年,城市GDP普遍存在下跌斷層現象,與2016年遼寧省省政府財政“擠水”措施相呼應。因此在2016年后,城市間首位度指數加大,可以看到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大連的發展依舊與省會沈陽保持差距。
從順位2城市指數來看,沈陽、鞍山兩城市經濟首位度在2與6之間,可見除沈大兩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發展出現斷層,與雙核心城市的發展出現不平衡的狀態,未來一段時間內,其他城市的發展可能會與中心城市縮小差距,但仍存在雙核城市發展極化,輻射沒有充分體現在其他城市的現象。
4.1.2 4城市指數分析
根據位序-規模原理,4城市指數數值接近1,更能體現出城市群的協調發展情況,可以看出無論是4城市指數還是順位4城市指數,都與理想數值1有一定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遼中南城市群的經濟發展規律:自2016年后,遼中南城市群經濟有所回暖,4城市指數與順位4城市指數都緩慢趨近1,但沈大兩所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作用不明顯,在各城市總產值中也可以看出,沈大兩座城市與其他城市的產值差距出現斷層,這體現出沈陽作為省會城市綜合實力不強的因素。大連作為首位城市,對周邊城市引導度不高,與其最南端的地理區位有一定影響。
4.2 橫向比較研究
如表5所示,為體現出遼中南城市群的發展與其他城市群的發展差異,將我國主要的城市群經濟首位度進行橫向比較,其中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基本穩定,而長江三角洲由于上海市的高首位度而稍顯發展失衡,這也與上海市的世界性定位有很大關系;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發展較為協調,北京與天津的發展差距逐漸增加,而深圳市發展逐漸超過廣州。中原城市群中顯現出核心城市引領性強的特點,首位度逐年增加,超過理想值2,可以看出城市資源正在向鄭州市集中。
從數值與實際情況結合而看,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首位度負相關,珠三角地區核心城市有多個,呈現出集群發展的狀態,故首位度偏低;而欠發達的城市中,經濟發展更集中在核心城市上,故首位度偏高。而遼中南城市群中,沈陽作為省會城市,發展遠不及長三角、珠三角城市;大連市作為經濟首位度最高的城市,對周邊輻射度低;沈大兩座城市與其他城市差距又過于明顯。究其原因,還是沈大發展軸線對周邊城市的引導能力還是不夠強。
4.3 人口首位度分析
通過各城市人口數據對遼中南城市群協同發展進行評價,可以看出2城市經濟首位度超過1,從雙核驅動模式來看,沈大兩座城市發展較為均衡,但也體現出沈陽市作為省會城市引領效果不夠明顯;而順位2城市首位度表明,沈陽與周邊城市相比,首位度超過2且逐年緩慢增加,體現出沈陽對周邊城市人口虹吸明顯、發展不均衡,勞動力更加集中的現象。
4.4 小結
通過經濟、人口城市首位度評價可知,遼中南城市群總體產值增加,但增速不高;城市呈現出雙核心發展,而雙核心經濟水平相當,省會城市地位不突出;雙核城市圈層性發展較弱、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效果不明顯、反而有“雙極化”的虹吸趨勢;總體呈現出核心城市水平不高、但城市發展資源更加集中的現象,遼中南城市群的協同發展之路依舊長遠。
5、遼中南城市群協調發展的建議與思考
5.1 影響協調發展的原因
(1)中心城市輻射力度欠缺
遼中南城市群依托沈陽與大連的核心輻射作用發展,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兩市在全國的競爭力都不強。根據中國社科院 2020年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2020》,沈陽、大連在全國289個城市中(包括港、澳、臺地區)排名第位,城市競爭力排名持續下滑。在省會城市與副省級城市中墊底,甚至被其他地級市超越。
(2)其他城市發展滯后
從統計年鑒數據上不難發現,遼中南城市群除沈陽、大連兩個雙核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生產總值均處于低迷的發展水平,即城市建設水平不強。這也與遼中南城市的經濟有關。遼中南城市群工業上均以重工業分布為主,優勢產業同構較為嚴重。產業重復建設嚴重則易產生競爭,難以實現產業鏈集群,產能過剩的同時又浪費大量資源。[5]相比于其他城市群較為全面,成體系的產業結構,遼中南城市群亟需塑造產業品牌,做好產業分工。
5.2 融入一帶一路的策略思考
(1)整合現有資源,輸出過剩產能
遼中南城市群基本依靠國有經濟,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有企業更是要做好領頭工作,發揚絲綢之路精神。首先要對現有企業資源進行整合,對于資源萎縮、產能落后的夕陽企業進行整頓,促進發展轉型;其次,引進先進技術,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順應“走出去”原則,加大與周邊地區的合作力度,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借助“北京-莫斯科交流發展帶”的東風,著力于國內外新興市場,實現單一投資主體到多元市場的跨越。
(2)核心城市跨越發展,充分發揮帶動作用
充分落實03規劃中對沈陽市“國家級中心城市”定位的建設,通過與周邊城市的緊密合作,利用“沈撫一體化”,加強與鞍山、遼陽、鐵嶺等周邊城市的資源對接,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制度并軌化,讓城市資源更為流通,使沈陽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更為明顯,周邊城市反哺效果更加有效;對于大連市則需要落實“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以主城區為核心,加強與金普新區、瓦房店、莊河的聯系,建立更加立體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物流體系,引領大連市成為面向東北亞合作的戰略地區,做好“一帶一路”北方重要節點的建設。
結語:
一帶一路戰略很大程度上倒逼遼中南城市群實現自我反省與改革,促進了城市群的發展。作為東北亞的中心城市群、對北方輸出的重要門戶,遼中南城市群承擔著特殊的歷史使命。基于經濟與人口首位度,對此區域進行分析發現,沈陽市作為省會城市,其發展水平還需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區域整體呈現斷層式發展。對此,在新一輪的城鎮體系規劃中,應該加強城市輻射作用,采取產業轉型、平衡資源分布、提高核心競爭力等措施,為遼中南城市協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一帶一路”協同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N/OL].(2019-08-26)[2019-09-10].
[2]蘇飛,張平宇.遼中南城市群城市規模分布演變特征[J].地理科學,2010,30(3):343-349.
[3]韋佳.遼寧省城鎮體系空間組合特征與結構優化[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6:1-9.
[4]馬廷玉,韋佳,梁華罡.區域發展新格局下遼中南城市群發展對策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8-82.
作者簡介:
王藝潼,1999年7月出生,女,漢族,遼寧遼陽人,本科在讀,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張馨方 1999年6月9日出生,女,漢族,遼寧遼陽人,本科在讀,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