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國

張大千 《丁未潑彩》 設色紙本 鏡心127厘米×63厘米 1967年作
眼下,京城秋拍的大戲即將上演,將于12月初舉行的北京保利2021年秋季拍賣會可謂其中的“重頭戲”之一。而本次秋拍中國書畫部經過努力收獲了眾多海內外重要私人珍藏書畫,一場書畫盛宴即將在今秋上演。
陣容齊整、星光閃耀,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李可染、黃賓虹、林風眠……這些市場上“超級大咖”的精品力作無一缺席,讓大家對本場拍賣充滿了期待。并且作品傳承脈絡清晰,皆有權威出版著錄,應該說佳構薈萃、看點頗多。

張大千 《潑彩鉤金朱荷》設色紙本 鏡心58厘米×116厘米 1980年作
而濃濃的人情味,則是這場書畫盛宴的另一個關鍵詞。好友之間的饋贈、夫妻同甘共苦的回憶、抒發個人的人生理想,這些作品背后有很多令人動容的故事等你去發現。
領銜本次夜場拍賣的張大千《丁未潑彩》繪制于1967年,是其晚年為祝賀好友王新衡六十壽誕所繪。此時,張大千謫居巴西八德園,潑彩技法日益成熟,石青石綠如水墨般自由運用。由于王新衡與張大千相交莫逆,也是書畫內行,再加上素有名望,所以大千此作甚為用心。此作畫于金箋之上,大千獨有的潑墨潑彩法應用其上,不見傳統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意象,幾乎接近西方抽象畫。筆至畫幅中部,畫家巧妙地以少許筆墨進行收拾,以暈散的朦朧墨色過渡,畫出下方的山石肌理、樹木形狀,并引導出山澗小溪款款流動,再加上峰頂頗具中國畫筆韻的點景屋宇,使抽象的畫面又回到具象的山水意境之中。畫面中深山濃郁深邃,氣勢磅礴的翠綠色質沁人心脾。畫家于宇宙大觀有深刻的情感與觀察,下筆為圖,宏偉的氣象自然出于筆端。

張大千《擬古山水八條屏》設色紙本鏡心151.5厘米×41厘米×8 1932年作
另一幅《潑彩勾金朱荷》繪于1980年,于《張大千詩文集》《張大千書畫集·第三集》《張大千繪畫藝術之研究》等書著錄達15次,是張大千晚年力作,已達出神入化之境。本幅題識涉及《洛陽伽藍記》,可見畫家考證慎密。濃艷的朱荷花蕾用泥金勾勒,在深邃墨彩的環繞中“猶抱琵琶半遮面”。幅中荷葉、霧氣、水面高度抽象,混沌之中更加烘托出朱荷的清麗可人。花蕾中正孕育著靈動鮮活的生命,含苞待放。那種超凡脫俗、生機盎然、蒸蒸日上的美麗與意蘊,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李可染 《泰山日出》 設色紙本 立軸138.5厘米×62.5厘米 1957年作

李可染 《蘭亭圖》 設色紙本 鏡心85厘米×52厘米 1985年作
1957年,李可染去德國柏林訪問期間,作《泰山日出》贈予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路塔·博爾茨(Lothar Bol z),可謂是一幅精彩的“國禮”畫作。畫面上崇山密林之中,游人山路間漫步登高,山頂云海處盡染朝霞,一輪紅日即將升起,既有視覺真實,又蘊含著詩境意趣。據了解,此作于上世紀70年代由德國著名東亞藝術品和中國書畫收藏家夏漢斯(Jerg Haas)收藏。
同為李可染筆墨與題材上乘之作的《蘭亭圖》作于1985年,是其晚年的精品繪畫,格調質樸。畫面筆墨俱蒼,皴擦筑山之體、點染得山之質。《蘭亭圖》尤體現出可染擅于用墨的風格特色,在黑中追求實體感。山岳帶有崇高、靜穆的象征,深厚凝重,沉雄博大,有讓人高山仰止的體量感。繪畫與題跋幾乎占據整個紙面,可謂密不透風,好像要在一張有限的紙上創造出無限的藝術空間。
齊白石的巨幅《松柏獨立圖》畫一只立于松枝上的蒼鷹,傲然獨立,主羽和尾羽以濃墨焦墨闊筆點出,層次分明,雄健的羽翅收攏,有力的鷹爪緊抓樹干。作品以焦墨勾勒鷹喙和點睛,蒼鷹目光如炬,炯炯有神。鷹身側立,頭微微扭轉,精神飽滿,雄視蒼茫大地,突出了形象的力量感。畫面上繪一松一柏。松樹在前,以淡墨描畫,枝干直立又向右斜,再從頂端斜插而下,松針以濃墨寫出,可見筆力;柏樹在后,墨色較濃,姿態更加虬曲。松與鷹兩個意象的結合象征了一種剛勁、堅韌、不屈與博大,寄托了白石老人的人生理想。

傅抱石 《柳蔭仕女圖》設色紙本 立軸73.7厘米×42厘米 1945年作

黃賓虹 《黃山歸耕圖》設色紙本 立軸130.3厘米×64.5厘米 1949年作

齊白石 《松柏獨立圖》設色紙本 鏡心242.5厘米×61厘米 1946年作
傅抱石以妻子羅實慧為原型所作的《柳蔭仕女》是一幅非常有意義的佳作,著錄于《傅抱石畫集》《傅抱石畫選》《20世紀中國畫壇之巨匠——傅抱石》等。本作創作于1945年,是傅抱石送給妻子35歲生日的禮物。當時,抗日戰爭還沒有結束,為了避難,傅抱石全家搬遷到重慶西郊的金剛坡。在這段時間里,傅抱石家庭生活條件艱苦,全靠妻子羅實慧內外操持,照顧四個孩子。全作近400字的長跋寫滿了傅抱石與妻子同甘共苦的深情回憶,被人們戲稱為“最美情書”。
1949年,已86歲的黃賓虹繪制了《黃山歸耕圖》。這件佳作既見筆致又見墨韻,圖中茅屋數間,臺階欄桿磨房皆被青山環繞,下有清溪,一高士荷鋤攜牛而歸,頗得陶淵明桃花源意境。而高士瘦削清臞,悠然自在中更得清雅逸氣,又何嘗不是賓虹老人的自我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