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雷 呂義興 董婷


為解決群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大冶市著重在住房保障領域重點發力,聚焦困難家庭居住保障、老舊小區提檔升級、物業服務品質提升等,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努力提升群眾居住獲得感、幸福感。
建設:促城市活力
“我退役之后一直住在農村,在城區沒有房子,沒想到這么快就分到了公租房。住的問題解決了,感覺生活壓力也就沒那么大了。”原邊防某部隊退伍老兵周國樺,退伍后來到大冶市打工,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今年來,大冶市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對象,從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擴大到城鎮中低收入、進城務工家庭、新市民等群體。周國樺屬于退伍軍人優撫對象,可優先享受公租房的審核和分配。今年,他順利分到了一套公租房。
“大冶市保障性安居工程一直是市委重視的民生工程,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城鎮居民住房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和城鎮棚戶區改造工作指揮部,全力推動棚戶區改造及住房保障各項工作。”大冶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葉序武說。
葉序武介紹,大冶市保障性住房項目的規劃會盡可能選擇市政設施建全,教育、醫療、交通便利的區域,以方便群眾生活,保障群眾的日常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保障性住房75處、29947套、305萬平方米,在建保障性住房4處、4525套、68.9萬平方米。其中東港路、羅金路保障性住房,緊鄰大冶國際金融中心,配備有電梯、球場、休息涼亭等便民設施,環境優美,交通便利。
自大冶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展以來,累計惠及家庭約37014套,基本實現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6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城鎮居民住房保障覆蓋率達到25%。今年,大冶市住建局依法依規公開分配公租房711套、面積約4.55萬平方米,其中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349戶,外來務工、新參加工作大學生等“新青年、新市民”362戶。“新青年、新市民”等住房困難群體居住獲得感明顯增強。
“下一步,我們將督促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商品房項目建設時配建5%左右的保障性住房,持續加大保障性住房籌集力度。同時加強公租房后期管理工作,繼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確保各類住房困難家庭,特別是‘新市民、新青年住房問題得到精準保障,為城市引進新鮮血液,進一步激發城市活力。”葉序武說。
改造:保居民安全
城市居民的住房安全和舒適問題,一直是關乎百姓幸福的民生工程。大冶市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為居民安全保駕護航。
“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以前這里雜物亂堆,停車也不規范,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原拖車廠退休工人魏小運指著身后的一排樓房說道,由于臟亂,很多居民更是直接把垃圾倒在這片違建處,居住環境也越來越差。
薈萃社區拖車廠小區屬于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多數是上世紀80年代建的老房,私搭亂建現象嚴重,不少居民占用公共用地、道路,搭建了磚木房、簡易房用于居住及堆放雜物。
為做好拖車廠小區的拆違工作,該社區工作人員對違建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摸排,反復多次上門入戶向住戶宣傳,組織原拖車廠的老干部、德高望重的老職工黨員做違建業主的思想工作。在征求居民的意見后,工作人員把改造后的效果圖進行公示。
通過一系列“組合拳”,違建業主紛紛放下思想包袱,表示愿意配合拆除,改造后續工作得以順利開展。魏小運看著畫有拖車歷史的嶄新的文化墻心生感慨:“小區這次改造得煥然一新,讓我這個拖車廠的老職工感覺很幸福。”
截至目前,大冶市已完成26個老舊小區的改造工作,涉及房屋130幢,惠及住戶4251戶。共改造供水管道12.39公里、雨污分流16.11公里、增設停車位502個、道路刷黑4.52萬平方米、綠化7977平方米。
“我們以改善居住環境、夯實基層黨建、提升居民素質為目標,聚焦解決拆除違建、管線遷改、資金籌措等難題,不斷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升級,為城市居民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冶市住建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專班負責人劉國剛介紹,工作專班現正在進行東岳街道、高新區、金湖街道等項目的改造工作,涉及44個小區、456棟房屋、11914戶、110.03萬平方米。
服務:解群眾憂愁
大冶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整合調動社區、小區業委會、物業企業等多方資源,初步形成了以社區“大黨委”為核心,小區業委會、物業企業和社區黨員群眾共同參與的工作合力及良性互動格局。
“我們社區有8支志愿服務隊,都是群眾自發組織的,這讓我們社區在黨建工作、教育工作、環境衛生、婦女維權、法制宣傳、醫療健康等方面‘百花齊放。”大冶市朝陽社區黨委副書記石翩介紹,自2017年大冶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朝陽社區先后成立了多支志愿服務隊。2019年8月,朝陽社區重新整合志愿服務隊伍資源,明確志愿工作范疇與目標,正式以“彩虹”為8支志愿服務小隊命名。
彩虹志愿服務小隊中,不僅有社區直管和協管黨員,還有教育工作者、公安局民警、醫護人員等專業技術人才以及老人、婦女等普通群眾。8支小分隊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在各自領域發揮志愿者精神,整個社區形成了以志愿服務隊為主體的業主自治模式。
“楊裕煌是市資源與規劃局的退休黨員干部,同時也是我們國源村小區的業委會主任。”石翩介紹。自小區業主委員會成立以來,小區業主都積極參與到小區管理工作中來,為小區建設出謀劃策。小區里除需要使用專項資金的事務外,其他事務都在楊裕煌的積極配合下有序推進,形成了良好的自治氛圍。
根據不同小區的需求,大冶市按照建制小區、老舊小區、零散居民樓3種不同房屋類型,將城區39個社區劃片整合為424個物業區域。并通過專業服務、業主自治、共享服務、公益服務4種模式相結合,逐步實現物業服務全覆蓋。
“針對無物業企業管理小區,我們積極引導社會信譽好的物業企業實施托管,通過以強帶弱、以大帶小形式,實行物業‘共享服務模式。”大冶市物業服務監管中心副主任陳軍介紹,截至目前,大冶市有4處“共享服務”小區,自進駐專業物業服務后,小區環境得到極大改觀,居民反響較好。
與此同時,大冶市于今年3月成立市物業行業“大黨委”,組織物業企業黨組織負責人進行黨務知識培訓,并安排本土物業企業40歲以下黨員和業務骨干到宏維、碧桂園等知名物業企業交流學習,提升物業服務理念和服務水平。在行業黨委統籌指導下,城區72家物業企業成立了20個黨支部,常態化開展“紅色服務”,以物業企業“紅心”點亮“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