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 蔣杭


清晨,日出薄霧,雞犬相聞。
萬其珍早已收拾停當,在家簡單地吃完早餐,帶上草帽沿著蜿蜒山道走向他的渡口,等待即將前來過河的村民。
老萬的一天就這么開始了。
79歲的老黨員萬其珍,在建始縣三里鄉大沙河村渡口,為來往旅客義務擺渡30多年。只因祖輩的一句承諾,萬家的渡船便無償為當地居民服務了近140年。如今,萬其珍的兒子又將接過這桿船槳,把“信義”家風繼續傳遞。
四代傳承? 已是百年
老萬家的渡口建在萬家坡,是大沙河的一處彎轉所在,河對面是大河坡。在這里,河面變窄,水流漸緩,更易行船。寬約200米的河面,萬其珍一個來回需要7分鐘,如今每天依然要走上10來趟。
崔竹清和何支仙老兩口每天都要過河喂牲口和種地。早晨7點,他們都會等在對岸,若是沒看到萬其珍,便會“嗷嗚——”的吼一嗓子。過一會,便能看到老萬搖著雙槳,劃船而來。78歲的何支仙說,她從小就開始坐萬其珍叔叔的渡船,一共坐了多少年,已記不清。
一百多年前,萬其珍的祖籍地監利洪澇成災,爺爺萬作柱帶著4個兒子逃荒至此。淳樸的山中村民接納了他們,至此,萬家在這里得以安居樂業、扎下根來。
萬作柱感激村民的善舉,有心報恩。當看到大沙河擋住村民的來往去路,便興起“義渡”想法。他伐木造船,義務擺渡,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出行大事。
在萬家,村民的恩情被萬作柱掛在嘴邊,“爺爺說,當地人對我們有恩,我們要知恩圖報!”萬其珍回憶起從前這樣說。
為了這句承諾,爺爺搖了30多年的槳傳到了父親萬樹材手中。20年后,又傳到叔叔萬樹榮手里。作為家里第三代“義渡”人,79歲的萬其珍也將把這個任務交給兒子萬方權。
四代傳承,已是百年。
萬其珍常說:“欺山不欺水”,這是祖訓,也是萬家代代相傳的責任。對于鄉親們的安全,老萬家看得比天大。正是這份責任和擔當,萬家義渡140多年,無一起安全事故發生。
2006年,在濕滑山路上,萬其珍不慎滑倒,摔斷了胳膊,但他一心想著的還是他的渡口。他給兒子打電話,說自己不能擺渡了,想要他回家。遠在外地的萬方權立刻回到了家鄉,除了照顧年邁父親,他更覺得是時候要接過這把槳了。
傷好后的萬其珍又回到了渡口,一干又是十多年,兒子萬方權和孫子萬秋林工作之余便來幫忙。“我還劃得動,先讓他們干自己的事,哪天劃不動了,他們再來。”萬其珍說。
一天不停? 一文不收
“以前,大河坡那邊住著幾十戶居民,后來異地安置,把他們都遷到了交通方便的萬家坡這邊。但依然還有幾家堅持住在河對岸,他們每天需要過河伺候土地和牲口。”三里鄉政府的劉守超介紹。
“黨的政策越來越好,大家都遷到了好地方,坐船的人越來越少了。”萬其珍說,“在十多年前,渡口還是很熱鬧的,一天來回70多趟,尤其是農忙時節,半夜12點才得收工。”擺渡30年,老萬記不清到底渡了多少人,記不清多少個深夜里被“嗷嗚——”的喊聲叫醒,接送待產的孕婦或是突發急癥的病人。
如今,渡船存在的價值依然不小,除了10多趟的固定乘客,這條小船還是逢年過節眾多村民去往對岸祭祖的最便捷方式。“除了這里能渡河,別的渡口還要走十多公里,坐汽車更要多花幾個小時。”劉守超說。
除了這個渡口,附近還有兩個收費渡口,每人過河需收5元。當記者問起,是否想過適當收點錢補貼家用。萬其珍嚴肅地說:“爺爺去世前叮囑過,萬家渡船一天不能停,錢一文不能收。”
由于大部分時間都在“義渡”,老萬家祖輩的生活都很清貧,種地、養豬大多時候只能靠女眷忙活。而到了萬其珍這一代,日子漸漸好過了些。
“國家每月給我發些工資,兒子在村里有些產業,生活都很好。”萬其珍說,“就連這船,都是政府新配的鐵船,更安全。”
縣交通部門不僅為萬其珍提供生活補助,也為行船安全制定了更多規則,為老萬定下了“三不渡”的準則:吃飯不渡、夜晚不渡、洪澇不渡。萬其珍笑著說:“除了漲水不渡,其他能渡就渡。”
萬其珍的兒子萬方權回家后,在村中發展種植產業。作為黨員和產業帶頭人,他帶領100多戶農民種植近200畝蜜薯,畝產近2000公斤,銷往各地。
百年渡口? 信義傳承
這兩年,萬其珍的渡口多了幾樣新事物。一桿標有“百年信義渡口”的標牌下是新擴出的一個小廣場。廣場前方豎立著一塊紅色展板,上面印著黨旗與入黨誓詞。廣場旁邊,是與“百年渡口”相關的黨史故事展板。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萬其珍的渡口正成為一座鮮活的紅色教育展覽館。
8月24日,建始縣公路管理局組織離退休黨員到三里鄉大沙河村渡口,開展“學黨史、憶初心、話傳承”為主題的黨史學習教育體驗活動。
活動中,大家重走紅軍路,邊走邊聽老黨員講解“紅軍路”歷史和萬家四代人“百年義渡”事跡。
在“百年信義渡口”標志牌下,全體黨員重溫入黨誓詞,歌唱愛國歌曲。現場,萬其珍給大家講述當年賀龍元帥率軍攻打建始縣趟水途經渡口的故事,講述建始第一任縣委書記聶維禎等革命先烈過渡的故事,并帶領黨員登上渡船,體驗義渡,見證“信義”的百年傳承。
“大家好,我是萬其珍,我們家在大沙河義渡是從爺爺那一輩開始,到我這已經是第三代人了……”萬其珍的這句開場白,今年已經在渡口的各種活動中用過幾十次了。從建始縣到恩施州,從省內到省外,很多團體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都把這里作為一個站點,聆聽老人生動地講解。
幾年來,萬其珍榮譽不斷,他入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候選人物;成為德耀中華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獲得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入選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但成為“名人”對萬其珍的生活沒有太大影響。
采訪結束時,萬其珍剛剛渡完一趟,他穿著寬大襯衣,戴著舊草帽,腳上踩著結實的草鞋。走到岸上,他拿起船上的水桶,舀起清澈的河水,不停沖刷水泥做成的小小碼頭,不讓泥塵弄臟船客的鞋子。做完這些,他又回到渡口的小屋,等待著下一波船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