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利
濱州市公路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 山東濱州 256600
隨著我國經濟技術水平的不斷上升,車輛保有量也在迅猛增加,道路承擔交通流量也在不斷增加,致使道路擁堵現象頻發,通行能力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道路交叉口位置因交通流量大、密度大致使其通行能力較弱,擁堵現象屢見不鮮,因此,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中佟瑋明等以鞍山市千山西路與園林大道交叉口為例,通過實地調研交通流量數據,提出交叉口優化方法并通過軟件驗證其成效;陳昕怡等基于塔園路、鄧蔚路路口,對整個蘇州高新區擁堵點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總結管理其造成擁堵的關鍵因素并提出具體解決辦法;張金虎等對“變相左轉”方案進行了優化設計,并以現狀交叉口為例,進行了仿真分析,表明了優化后的“變相左轉”方案對直行量大的交叉口具有顯著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平面交叉口即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交叉口稱為平面交叉口,城市道路中主要的平面交叉口形式有:十字型交叉口、T字型交叉口、X字型交叉口、Y字型交叉口、復合交叉口以及錯位交叉口等;根據渠化程度的不同又分為簡單交叉口,擴寬路口式交叉口與渠化交叉口等;按照交通信號控制情況又可分為有信號控制交叉口與無信號控制交叉口。
立體交叉口即車流在不同平面上相交形成的交叉口稱為立體交叉口,根據其類型不同分為分離式立體交叉、完全互通立體交叉、部分互通立體交叉以及專用于汽車行駛道路與自行車道路的立體交叉。立體交叉在空間上將車流進行分流,可有效緩解城市擁堵,也是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交叉形式[1]。
交叉口優化設計有多種方式,即可通過特殊的顏色、提示標志進行分流;也可通過渠化是的車流、人流各行其道,緩解通行壓力;還可以通過上跨或下穿在空間上進行分流,但總體的改造原則為:
城市道路交叉口優化采用的方式應該簡明易懂,使得道路交通使用者參與者可以瞬間明白交叉口優化意圖,達到有效引導車流的目的,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城市道路交叉口優化一定要做到有規可依、有規必依,不可天馬行空進行設計,肆意突破規范底線。
城市道路交叉口優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選擇優化方式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針對性設計,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達到方便快速的目的。
城市道路交叉口應其所處位置的特殊性,時常遇到高大建筑物或樹木的遮擋,因此,改造設計時一定要保障駕駛人員視距不受影響,城市道路交叉口改造時常采用導流島、者綠化隔離帶等措施,設計時應考慮美觀性與人文情懷,為交通參與者提供更好的感官體驗。
城市道路交叉口優化改造時常會面臨用地受限的問題,因此,在進行交叉口優化改造設計時應盡可能的選擇關鍵位置進行優化設計節約用地[2]。
城市道路交叉口在比選過程中會遇到諸多的限制因素,比如道路等級、交通流量以及用地情況等,因此在交叉口比選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①城市道路交叉口改造應具有前瞻性,不應只著眼于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交叉口優化改造應以滿足當下及遠期的交通需求為目的,才具有長遠的效果。②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改造應最大程度減少施工對通行能力的影響,交叉口在改造過程中必然會對交通有所影響,因此如何選擇施工工期短、施工影響小的改造方案具有重要意義。③城市道路交叉口改造設計應以節約成本為原則,選擇合適的改造方案,交叉口改造方案有很多,但有些改造方案往往會面臨設計周期長、造價高以及審批難度大等問題,因此,改造時應根據項目的輕重緩急選擇合適的改造方案。
平面交叉是城市道路改造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交叉類型,在眾多的改造方式中,交叉口渠化是最為有效的改造方式且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主要表現為平面交叉口可以通過設置部分導流線以及增設交通標識減少沖突面積、規范車輛行駛;通過增加或減少交叉角度改變車輛行駛軌跡、減小車流匯入速度;通過增加車道數量、設置專用車道有效實現車輛分流,減少車輛的交互影響。
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口主要為上跨型或下穿型,主要類型有喇叭形立體交叉、苜蓿葉形立體交叉、菱形立體交叉、以及組合型立體交叉等形式,其中喇叭形立體交叉可為左轉車輛提供快速行駛的通道且具有造價低、通行能力大以及容易辨別的優點,缺點為匝道行駛速度低且左轉匝道長;苜蓿葉形立體交叉具有可分批建設且不存在沖突點的優點同樣也存在占地面積大且繞行距離長等缺點;菱形立體交叉形式較為簡單、規模及占地均較小,車輛通達性較好且交通標志設置簡單,但匝道與次要道路需要通過平面交叉連接,對通行能力具有一定影響;組合式立體交叉通達性最好但占地造價均較高[3]。
①詳細介紹了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分類,并對平面交叉口與立體交叉口的特點與類型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提出了交叉口的優化原則。②確定了交叉口比選原則,同時對平面交叉口與立體交叉口進行了比選,確定了平面交叉口有效改造方式為渠化,并分析了各種立體交叉口的適適用性,為交叉口選擇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