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旺 李立新 塔琳薩日娜
(西京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3)
隨著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化,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為了滿足全世界的漢語學習需要,越來越多的漢語志愿者通過國家漢辦等機構出國進行漢語教學和文化的傳播。漢語志愿者在陌生環境中勢必會遇到文化上的差異,從而產生文化上的不適或挫折,這關系到漢語志愿者的身心健康,進而關系到漢語教學的發展。因此,針對漢語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
“跨文化適應”是美國人類學家Redfield、Linton和Herskovits于1936年提出的概念;他們認為,文化適應是由個體所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兩個群體之間,發生持續的、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的文化模式發生變化的現象。[1]Black和Stephens在1989年提出了跨文化適應的三維度說,即一般性適應、工作性適應和交往性適應。一般性適應指在異域文化中,對日常生活的食物、住房、生活費用及醫療健康等的適應;工作性適應指對新的工作任務、工作角色、工作職責和工作環境等的適應;交往性適應指跨文化交際主體在與異域文化中的人們交往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舒適度及熟練程度。[2]Ward及其同事在1992年提出了跨文化適應的兩個維度:社會文化適應和心理適應。社會文化適應指的是對所在地社會文化環境的適應能力;心理適應的基礎是情感反應,指的是跨文化接觸中的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3]本文在進行現狀調查時,在借鑒Black、Stephens和Ward觀點的基礎上,從生活適應、工作適應、社會文化與心理適應三個方面入手,對漢語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33名正在國外執教或已經歸國的漢語志愿者進行了調查,他們都來自陜西民辦高校,33份問卷均為有效問卷。調查問卷中設置了生活適應、工作適應、社會文化與心理適應三個方面的問題?,F簡要介紹調查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漢語志愿者在生活中難以適應的方面依次是:飲食不適應占69.7%(23人);語言交流困難占57.58%(19人);生活習慣不適應占45.45%(15人);氣候不適應占21.21%(7人);人際交往困擾占21.21%(7人);居住環境不適應占12.12%(4人);禮儀困擾占12.12%(4人)。
另外,漢語志愿者在生活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有:心理孤獨占調查對象的69.7%(23人);語言障礙占45.45%(15人);不適應當地的生活習慣占45.45%(15人);安全問題占15.15%(5人);人際關系占12.12%(4人);經濟困難占3.03%(1人)。
專業素養是志愿者工作適應的重要基礎。從志愿者的所學專業來看,報考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的大部分來自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占調查對象的72.73%(24人),其次為中文類專業與外語類專業??梢姡瑵h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是海外漢語教學的主力。問卷調查發現,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赴任前有63.64%(21人)的人擔任過漢語教師。
教學對象是影響志愿者工作適應的主要因素之一。調查結果顯示,漢語志愿者所教授的學生年齡段12歲以下居多,占63.64%(21人),12—22歲占27.27%(9人),22—40歲占6.06%(2人),40歲以上占3.03%(1人)。另外,教學對象的漢語水平表現為:漢語水平為零基礎的人數占36.36%(12人),漢語水平較差的人數占48.48%(16人),漢語水平一般的人數占12.12%(4人),漢語水平較好的人數占3.03%(1人)。由此可見,教學對象主要是漢語水平不高的小學生,這為漢語志愿的教學工作增加了難度。
教學效果影響著志愿者能否順利適應所在國工作。在日常漢語教學方面,57.58%(19人)的志愿者存在課堂互動少、學生不配合的情況;42.42%(14人)的志愿者認為學生難管理;志愿者得不到某些學生尊重的情況占9.09%(3人)。
同時,工作任務強度也關系到志愿者能否順利適應所在國的工作。漢語志愿者除了日常的漢語教學外,還有45.45%(15人)的人需要參加赴任方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講座,9.09%(3人)的漢語志愿者需要參加孔子學院組織的活動、賽事等事務。
另外,在赴任國任教時間的長短也影響著志愿者的工作適應情況。調查發現,漢語志愿者任教時間在2年以下的占48.48%(16人),2年到4年的占45.45%(15人),兩者占比接近,大多數志愿者任教時長集中在這兩個時段,只有6.06%(2人)的漢語志愿者在海外從事漢語教學長達4年以上。
在地圖上,以中國為起點、赴任國為終點畫一條線,距離中國越遠的地方,文化差異就越大。關于漢語志愿者赴任地區的分布,從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分布在東南亞地區的人數居多,占比63.64%(21人);在非洲的人數占比是27.27%(9人),在歐洲的人數占比是3.03%(1人),在美洲的人數占比是3.03%(1人),其他地區人數占比為3.03%(1人)。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任教國語言掌握的熟練程度是漢語志愿者跨文化適應在社會文化方面的重要表現。根據調查結果我們發現,赴任時對任教國語言掌握程度分別為:51.52%(17人)的漢語志愿者會使用一些簡單用語進行交流;而沒有接觸過任教國語言的人數占比39.39%(13人);可以較為熟練地使用該國語言進行交際的人數占比9.09%(3人)。
漢語志愿者對任教國文化的了解程度參差不齊。調查結果顯示,一般了解的人數占48.48%(16人),不太了解的人數占45.45%(15人),完全不了解的人數占3.03%(1人),非常了解的人數占3.03%(1人)。
漢語志愿者融入所在地生活的方式也各具特色:與當地同事、鄰居等交朋友的占60.61%(20人);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當地文化的占54.55%(18人);參加活動與聚會的占45.45%(15人);偶爾送一些小禮物的占30.3%(10人);不主動、順其自然的占21.21%(7人);學習當地語言的占18.18%(6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適應當地社會文化過程中,90.91%(30人)的漢語志愿者以自我心理調適為主。
在心理適應方面,漢語志愿者在赴任國遇到緊急情況或其他困難時,求助的對象各不相同:向人員派出學?;驒C構的領導、教師、志愿者管理老師求助的占72.73%(24人);向國內家人、好友、同學求助的占36.36%(12人);向志愿者同事求助的占30.3%(10人);不求助他人,自己努力調適、冷靜對待并設法解決的占30.3%(10人);向赴任方學校或機構的領導、同事求助的占15.15%(5人);向中國大使館求助的占3.03%(1人)。
漢語志愿者是跨文化適應的主體。能否適應異域文化環境,從而順利完成漢語教學任務和中國文化傳播,漢語志愿者的跨文化意識、工作能力、處事的靈活性及抗壓能力至關重要。
首先,漢語志愿者的跨文化意識受到其專業知識儲備和跨文化交際經驗的影響。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儲備或跨文化交際經驗,可以調動漢語志愿者已有的記憶或經驗,使其交際行為符合異域文化環境中的行為規范和期待,從而促進雙方順利完成交際。
其次,漢語志愿者的工作能力關系到其能否順利適應工作環境,進而影響他們的跨文化適應。從某種程度上說,業務能力是志愿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水平和教學素養,志愿者才能在異域文化環境中站穩腳。
再次,在海外從事漢語教學期間,來自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挑戰與考驗,很多都是志愿者無法事先準備、難以預料到的。因此,志愿者靈活性的處事方式,可以幫助他們解決相關問題或困難。
最后,漢語志愿者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異域文化環境中,遇到的困難會被放大數倍,這就需要其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在心理、身體、工作、人際交往方面的抗壓能力。[4]
制度的構建對漢語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極為重要,它需要國家漢辦或志愿者派出機構與赴任方學校或機構形成長期的合作機制,建構有利于志愿者身心健康的制度體系,保障志愿者的相關權利,為他們順利進行跨文化適應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漢辦作為漢語志愿者派出的主要機構,在對志愿者的組織與管理中發揮著最主要的作用。志愿者分散在世界各地,國家漢辦不可能對每位志愿者進行“全天候”的關注,對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的監管也不可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
其他志愿者派出機構由于管理機制和水平參差不齊、管理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往往缺乏對志愿者跨文化適應心理狀況的長期有效監督和疏導。
另外,赴任方學?;驒C構應該合理安排志愿者的教學任務,有問題及時與志愿者溝通,對適應期的志愿者進行心理疏導,這些都可以幫助他們順利度過文化休克期。
漢語志愿者置身于異域文化環境中,首先需要面對的文化差異就是吃、穿、住、行等方面的不同,主要涉及飲食、居住、語言、安全等方面。環境因素對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影響最為直接,對異域環境的適應,是他們跨文化適應的第一步。
飲食和住宿是漢語志愿者在海外生活中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決定著漢語志愿者能否快速適應異域文化。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志愿者會慢慢適應和磨合,飲食和住宿將不再成為制約他們跨文化適應的因素。
志愿者要想順利地融入異域文化,掌握所在國的語言也至關重要。志愿者在海外遇到的許多問題或困難,都與他們在語言上無法與當地人進行有效溝通有關。[5]
漢語志愿者在海外生活和工作期間,安全是重要的問題。赴任國是否安全,面對突發事件志愿者怎樣保障自身安全,這都關系到他們的跨文化適應。
價值觀念是一種文化、一個社會群體的精神縮影。價值觀念的差異勢必導致交際障礙與文化沖突,影響漢語志愿者跨文化適應。
文化差異體現在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志愿者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的互動方式、日常工作中與同事的相處方式,都是價值觀差異的具體體現。志愿者還處在整個異域文化的社會群體中,一旦發生文化上的不適應,這種不適往往會被放大,使其更容易緊張、焦慮,從而產生交際障礙,甚至引起矛盾和沖突。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多國家,宗教文化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進而影響其價值觀念。大部分中國人都是無神論者,漢語志愿者面對陌生的宗教文化,極易產生文化上的不適應。這就需要他們尊重當地的宗教信仰,避免出現跨文化沖突,保障漢語教學和文化傳播的順利進行。
近年來,漢語國際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完善。關注漢語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不僅能幫助他們順利完成海外工作任務,也能從客觀上促進中國文化的有效傳播。隨著中國全球影響力的增強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大量志愿者將遠赴海外,加入漢語國際教育事業。只有對影響漢語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的因素進行梳理分析,才能對癥下藥,提出相關解決措施,幫助志愿者克服文化休克,盡快適應所在國文化,從而順利完成漢語教學任務,最終促進中國文化的推廣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