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亞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52)
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要命題。出版業兼具意識形態屬性、文化屬性、產業屬性,同樣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勢。近年來,出版高質量發展實踐及理論研究已經展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梳理已有研究的整體情況和代表性觀點,以了解出版高質量研究現狀、熱點、難點、盲區,從而為未來出版高質量發展實踐及理論研究提供思路借鑒。
在中國知網,以“出版”“高質量發展”為關鍵詞進行篇名檢索(精確匹配),得到2018年2月至2021年9月學術期刊論文檢索結果173條。本文即以這173篇論文為研究對象進行綜述。
根據知網論文可視化分析結果,從發表年度上看,出版高質量研究始于2018年,此后呈持續升溫狀態,目前尚未出現峰值;在研究的主題上,“高質量發展”“主題出版”“高質量”位列前三名,分別為135篇、11篇、8篇;學科分布上,出版學科占據絕對優勢,占比82.32%,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學科占比為6.06%,新聞與傳媒學科占比為2.53%;研究機構上,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5篇、人民郵電出版社4篇、科學出版社4篇;研究層次上,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支持的成果5項。
本文主要使用文獻法和歸納法對以上文獻進行內容分析。經梳理,已有研究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研究”“內涵研究”“問題瓶頸研究”“策略研究”四方面,代表性觀點如下:
1.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研究
這類研究大致可以歸為兩個研究進路:一是遵從出版業內部發展規律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其發展的必然階段,二是根據時代、政策等外部因素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出版業的時代選擇。對于前者,于友先提出,出版業已經從以總量增長為特征的發展階段邁向以優質高效為特征的高質量發展階段。[1]15熊果、張莉提出,在國家對出版機構管控和工作質量有了更高要求的新時代,傳統出版企業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2]108從時代背景討論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必要性的研究數量較多。曹世生、范軍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出版業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產品需求的時代責任[3]1,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努力奮斗的使命擔當[1]16,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出版業的根本著力點[1]14,出版業面臨以高質量發展“順應新時代發展大勢”“回應新時代特殊需求”“交出新時代答卷”的需求[4]6。張建星以報業為對象,認為高質量發展是報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必經之路。[5]
2.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
這類研究要回答的問題是,出版高質量發展是什么、“高”在哪里,已有相關研究結論較少。方卿、張新新提出了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四個面向,以此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以正確的導向為引領,要以提升品質為目標,要以關鍵要素的體系化構建為動力,要以促進從生產到服務的轉型為抓手。[4]6-7于友先提出了新時代出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即多創作經典。[1]16熊果、張莉提出,出版高質量發展包括技術創新、內容創新及出版理念創新。[2]109
3.出版高質量發展的瓶頸研究
此類研究成果較多,這與出版產業有著較強的實踐特征有較大關系。魏玉山指出,“浮腫”影響出版高質量發展,包括出版內容創造創新緩慢,但年出書量成千上萬,出版社隊伍不斷擴容,盲目追逐市場熱點,出版社特色模糊等。[6]1于友先指出,當前我國精神產品不足、品質產品缺乏,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作品不夠。[1]16韓建民指出,我國主題出版在內涵、定位、理念更新、動力機制、作者培育、市場打造等方面均嚴重滯后。[7]20
4.出版高質量發展策略研究
針對上述問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控制出版業規模數量,調整結構[6]1;黨報出版要堅守內容價值和媒體品牌[8];內容是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部分,必須創造出好的內容[2]109;加快新聞出版“走出去”“引進來”[2]109;加快新技術運用與新產品開發,促進技術與出版深度融合[3]2;要有精品意識,努力用反映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精品力作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出版高峰[1]18;做好主題出版[2]109,主要包括黨領導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7]20。
綜上,我國出版高質量發展研究形成了部分理論成果,為今后研究走向深入奠定了基礎。就現有結論看,仍存在不足,建議未來研究可從以下方面重點展開:
第一,加強對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內涵研究是所有研究的起點,以概念、特征為內容的內涵研究,往往規定了研究的邊界。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內涵研究,恰是當前研究的薄弱環節,成果數量少,觀點結論分散,尚無法形成對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共識。
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從出版學科內部特點和新時代特征兩方面強化內涵研究。可探索以輿論引導力高質量、社會及經濟效益高質量、國際影響力高質量、體制機制高質量、內容高質量、技術高質量為“高質量”的內涵;以出版業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屬性、產業屬性、技術屬性在當今時代的變化為時代“新”內涵。從內、外兩個視角加強內涵研究,推動出版高質量發展研究。
第二,加強對出版高質量的跨學科研究。如上所述,已有研究多數基于出版學科視角,學科視域狹窄,結論的影響力不夠,難以獲得他學科認同;單一出版學科難以提供其自身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無法回答“新時代”何以成為其高質量發展的背景、“高質量發展”何以成為出版業“新時代”發展的舉措等問題。
因此,建議未來加強出版高質量跨學科研究,要善于向作為出版相鄰、相近學科的傳播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借用理論。可將社會責任理論、資本消費理論、轉型理論等作為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研究。
第三,加強對區域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個案研究。從總體上看,已有研究多為宏觀研究,指導面大,但針對性不強。因此,建議加強結合區域特征進行的出版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研究,可以某一區域出版集團為例,歸納其高質量發展的行為特征,再歸納成有普適性的規范經驗,以期為我國出版管理部門提供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的決策依據,為各級出版機構提供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