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彤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吉林 長春 130000)
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利用自身優勢,能夠精準分析讀者需求,并開發多元的內容信息,給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用豐富多元的傳播形式快速吸引了大批受眾群體,這既給傳統的圖書出版業帶來了一定挑戰,又給圖書出版業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圖書出版業利用新媒體優勢,固本創新,促進轉型升級是未來的必然選擇。
圖書的本質屬性主要是其內容專業、系統,包含豐富的知識和思想,并不似其他很容易被取代的流量信息。圖書內容的專業性體現在圖書是知識的重要載體,其內容專業權威,很多專業類圖書被用于教學領域。有的圖書內容是由一批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反復修改編寫的,而且在出版之前需要經過圖書編輯的論證及加工,這一系列過程都是科學、嚴格的。從這一點看,圖書內容與當前互聯網上的一些網絡信息是有本質區別的。圖書內容的系統性是指圖書的內容知識是有邏輯的整體,是連貫的,是對某一方面知識的系統闡述。在互聯網時代,圖書可以是電子形式的,但其內容并不是碎片化的,仍然是系統的知識內容集成。此外,圖書內容不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思想的展現。相較于靠收集、加工信息為主要方式的互聯網媒體,圖書的內容原創性更強,它需要讀者長時間、專注地閱讀,才能更好地理解圖書內容。
信息技術是互聯網媒體快速發展的驅動力,但圖書出版以人工生產為主,其生產周期長,人工化程度高,無法被機器取代。圖書的出版需要經過多個環節:從書稿的選題、寫作、編審校再到印刷出版,每個環節都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尤其是書稿的寫作可能需要耗費幾年甚至更多的時間。一些書稿的寫作也需要圖書編輯參與,給作者提出一些意見建議,作者再進行修改。審核編校工作也需要花費少則幾個月多達一年的時間。圖書生產周期很長,有的大型系列圖書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最終印刷出版。在圖書出版的整個過程中,書稿寫作和編輯是最重要的兩個環節,而這兩個重要的環節只能依靠人工來完成。圖書寫作是對科學知識的總結,是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反思,這個過程無法用信息技術取代;而圖書的編輯過程也需要專業人員來判斷內容,修改文字,這些工作也無法單純依靠科學技術來替代完成。同時,圖書出版對作者和編輯的要求很高,作者要具備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編輯要具備很高的文學和學術素養,知識要廣博,溝通能力要強。從這個角度來看,圖書出版對人工的依賴程度很高,生產過程不可能被機器替代。[1]
目前圖書出版仍以紙質形態為主,其出版過程涉及很多環節,周期很長。專業圖書的內容系統性很強,非相關領域的讀者看不懂,也不感興趣,而文學類圖書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動花費大量時間來閱讀的人越來越少,這些都導致圖書的受眾面越來越窄。在信息時代,移動閱讀成為主要的閱讀方式,人們更依賴移動設備閱讀。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很多新媒體平臺借助互聯網技術,在信息的創作、編輯及傳播等方面發力,短期內就可以將作者聚集起來,創作出海量的多元信息內容,吸引受眾群體。反觀原本就受眾面狹窄的圖書出版業,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更處于劣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作品開始盛行,其中雖不乏發人深省的優秀作品,但總的來說,網絡作品整體的內容深度不夠,多為博取人們眼球的快餐作品。這其實也迎合了大部分閱讀者的閱讀需求——不需要深度思考,只需要簡單瀏覽就可了解作品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甚至有的出版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獲取經濟利益,開始利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銷售暢銷的網絡作品。有的出版企業為迎合大眾的消費需求,不管圖書的內容是否相似,只要有市場就進行重復出版,如近幾年銷售比較好的早教類、兒童科普類的圖書,而文學類、專業類的圖書出版數量明顯減少。這種現狀不利于出版業的發展。
圖書出版對編輯人員的要求很高,編輯需要和作者就圖書內容的創作問題溝通交流,并對內容進行篩選。因此,編輯人員不僅要有較高的學歷,而且文字素養要好,需要長期的磨煉和積累,才能滿足圖書出版要求。同時,多數編輯長期從事紙質圖書的出版工作,對新媒體背景下的出版業態了解不足,也缺乏新出版業態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如有的圖書內容可以轉化為音頻或視頻,有的可以加工成網絡課程,這些對圖書內容的再加工,都需要編輯有相應的技能。從圖書出版業的現狀來看,復合型人才缺乏,尤其缺乏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媒體專業及跨傳播新聞等行業的綜合人才,以及專業編輯能力強、懂策劃運營的復合型出版人才。[2]
選題是圖書質量和銷量的重要保障,如果沒有好的選題,讀者沒有閱讀興趣,也就不會產生購買需求。紙質圖書主要以書名、封面、目錄及序言等內容來吸引讀者,如果這些方面的工作沒有做好,讀者的閱讀欲就會大大降低。因此,在確定選題前,編輯應深入市場調研,選擇與時代發展相符合的、具有代表性的選題,這樣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然后在圖書的內容上下功夫,對內容進行系統整理,不斷提高圖書質量。編輯形式方面,要基于計算機的圖文編輯形式,將文字、圖片、音頻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讓讀者的閱讀體驗更豐富立體,吸引讀者群體。
目前,圖書以紙質形態為主,未來可能會發展成以電子書為主、多種形式并存。在這種發展趨勢下,圖書出版既要守正,又要創新。紙質圖書短期內不會被取代,因為圖書的內容和紙質的形態是非常契合的,電子書的閱讀體驗短期內無法取代紙質圖書的閱讀體驗。因此,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不管是紙質還是電子形態,圖書出版仍要關注內容,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不可為了短期利益盲目跟風,出版一些內容深度和廣度都不夠的暢銷書。[3]從長期來看,互聯網媒體可以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但是以內容為主的專業圖書是知識的展現,是思想的交流,是文化的碰撞,這一點新媒體無法取代。未來的圖書出版應該以學術類和教育類的圖書為主,并且會隨著社會的進步,從更多元的角度實現與教育的融合,網絡教育也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圖書出版企業應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依靠自己的專業方向,并結合市場需求,開發打造主輔結合的出版類型,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擴大受眾群體范圍。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圖書出版行業需要技能過硬,既熟知傳統出版,又懂全媒體運營的復合型編輯。互聯網時代,編輯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更加重要了,只有通過編輯人員對海量信息的選擇、加工,才能為讀者提供更加完整有深度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編輯也成為信息內容的推薦人。因此,要根據未來圖書出版的發展需求,結合專業人員的實際能力,培養復合型人才,讓編輯不僅做出版“專”家,還要做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雜”家。應引進各方面人才,壯大編輯隊伍,加強對專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利用培訓、合作交流等形式,提高編輯人員的出版技能。積極地引進互聯網媒體、新聞傳播等與出版相關的行業人才,發揮不同行業人才的作用,持續穩定地為讀者輸出高質量的內容。
圖書的出版,形成了閱讀文化,圖書在人類知識創新和文化傳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圖書出版雖然受到了一定影響,但圖書的本質屬性決定其未來仍有很強的發展動力。要利用新媒體優勢進行內容及出版形式的創新,推動圖書出版業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