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青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7)
中國自秦朝置縣以來就有了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和基本細胞,縣域經濟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興衰。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是全面推進小康建設的重要任務,“郡縣治,天下安”。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的難點和重點都在于縣域;因此,十六大首次提出了要“壯大縣域經濟”。陜西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2003年提出“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戰略。這些年,陜西省縣域經濟不斷發展,實力不斷增強。全省縣域GDP總量在2018年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738.27億元,占全省GDP比重43.94%,成為推動全省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動力。根據陜西省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分析》可知,2019年陜西省77個縣(市)實現生產總值10956.42億元,同比增長4.9%,占全省生產總值42.48%。縣均GDP為142.29億元,超過100億元的縣(市)40個,超過200億元的縣(市)達到11個。三大區域關中、陜北和陜南實現縣域生產總值分別為4339.28億元、4182.45億元和2434.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6.5%和6.6%,占比分別為39.6%,38.17%,22.22%。三大區域中雖然陜南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貢獻最小,但其增速是最快的,這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全省77個縣(市)實現工業增加值5389.73億元,縣域工業占比49.2%,對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3.2%,拉動縣域經濟增長2.1個百分點。其中神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1050.63億元,成為陜西省首個工業增加值超千億的縣(市),同時也是陜西省唯一入選全國百強縣的縣(市)。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098元,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93倍,這反映出雖然陜西縣域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廣大農民實現了增收,得到了實惠,但是城鄉之間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在國家區域政策的協調下,陜西縣域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給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但與發達省份相比,陜西省貧困縣較多,縣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滯后,與東部沿海城市相比,區域內差距很大,發展很不平衡。全國百強縣不多,且強縣多是依賴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比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陜西以平原為主的區縣,因其地勢開闊,人口眾多、交通便利,發展相對較好;而資源匱乏且位于山區的區縣發展相對落后,比如陜北地區靠近黃河東南部的區縣。
根據中郡研究所《2019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監測評價報告》,在全國百強縣中,陜西省僅有神木市入圍。將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強弱與縣域發展質量優劣相結合,進行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評價,陜西省竟無一入圍綜合發展前100名。這和江蘇省入圍24個百強縣相比差距很大,反映了陜西省強縣不多,縣域經濟實力與發達省份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陜西省縣域經濟整體不強,且縣均規模普遍偏小,2019年陜西省還有將近一半的縣區GDP不足100億元,縣域經濟對全省GDP的貢獻不足一半。陜西省縣域經濟發展落后于東部沿海城市,這正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體現,這與陜西復雜的地理位置、相對落后的基礎設施以及缺少對外口岸是密不可分的。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西部所占份額極少。占我國國土面積超過90%的縣域,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具體到陜西省,也是縣域占據著大部分地域。縣域經濟是全省經濟發展的基礎,但是陜西縣域經濟的相對落后制約了其經濟總量的穩定增長。
陜西不同區域在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歷史基礎和社會人文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在其縣域經濟發展中體現為“陜北兩極分化,關中相對穩健,陜南相對較弱”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態勢[1]。2019年,陜南地區縣域生產總值遠遠低于陜北、關中地區,不足其60%,陜南與其他兩大區域的發展存在較大差別,這反映了陜西不同區域發展不平衡且差距較大。即使在同一個區域,縣與縣之間發展也極為不平衡,尤其是陜北,兩極分化最為明顯。近年來,陜北縣域經濟發展迅速,神木市入圍全國百強,2019年成為陜西首個工業增加值超千億的縣(市)(2019年神木市GDP達1362.88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1050.63億元)。2019年陜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中,陜北有5個,關中有3個,陜南僅有2個。但在整體排名后10位中陜北也占將近一半(4個),榆林市的府谷、神木、靖邊是陜西的前三位,而同屬榆林市的吳堡縣則排在倒數第五,陜北地區最發達的神木市經濟總量是吳堡縣的50多倍。由此可見,陜西同一區域中的不同縣(市)發展也很不平衡,縣與縣之間呈現出很嚴重的兩極分化,區域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神木市憑借資源優勢迅速發展,從一個貧困縣成長為如今的全國百強縣(市),使全縣居民在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交通等方面切切實實感受到神木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民生福祉不斷增進。但是交通不便、發展落后的山區縣依然是貧困縣。縣域發展不平衡使全省經濟發展受限,制約全省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只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才能增強地方經濟實力,才有利于優化城鄉經濟結構、推進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
2019年,陜西三次產業結構比為7.7∶46.5∶45.8,呈現出“二三一”的結構類型;而全國的三次產業結構比為7∶39∶54,是“三二一”的結構類型。與全國三次產業結構比相比較,陜西省農業占比高于全國水平0.7個百分點,而服務業的比重偏低,低于全國水平8.2個百分點,其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有待進一步優化升級。陜西縣域產業結構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三個產業間的比例關系失衡,第三產業所占比例偏低,一、二產業比重偏高,且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效益偏低。陜西省絕大部分縣目前仍是傳統產業占主導地位,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縣域經濟普遍基礎薄弱,呈現出典型的農業弱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嚴重不足[2]。縣級財政自給率低,絕大部分縣都需要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進行財政支持,才能基本“保吃飯”。缺乏資金使得縣域經濟發展不起來,發展不起來就會越來越窮,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省級強縣大多依靠能源優勢,特別陜北地區和渭北高原部分縣域,礦產能源業成為其支柱型產業,缺乏長期支撐產業,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的不斷減少,經濟發展的壓力和風險較大。其他縣(市)由于經濟實力不強、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后勁不足[3]。陜西省擁有豐富的資源,但是并沒有將其轉化為其特色,比如農業資源特色多樣,不少產業已頗具規模,但競爭力不強,產業鏈條短,具有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較少。作為旅游大省,陜西省擁有豐富的縣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但是旅游產品單一,產業鏈短,縣際之間缺乏協調,旅游潛力尚未得到有效開發[4]。
發展縣域經濟要因地制宜。不同的縣域要基于自身的縣情,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并不斷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要立足資源,依山就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旅)游,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推進縣域產業園區建設,加快謀劃和推進一批支撐性強、帶動性大的重點項目,不斷壯大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要加強縣域城鎮建設,搞好縣城規劃,避免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從而加快中心鎮和特色小鎮建設,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在因地制宜發展的同時,要注重利用新媒體,進行城市營銷,突出自己的特點,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許多城市都開始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像西安、成都、重慶這樣的大城市,利用新媒體,結合時代特征,大力宣傳自己的特色,成了新時期的“網紅城市”,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帶動當地經濟的大力發展。一些有自己特色的小城市、縣域也可以學習這種方式,通過重塑品牌,以一種全新的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從而達到提升知名度、助推經濟快速發展的目的。
要實現縣域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轉型升級。石油、原煤等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終有用盡之日,依托煤炭、石油等資源的粗放式發展并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于資源依賴型或靠單一傳統產業支撐發展的縣(市),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這就要求縣域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生態的保護、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不能只局限于當下的利益。要改變原來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進而轉向能耗低、污染小、更加經濟的集約型產業發展模式,由單一結構產業向多元化產業發展。只有這樣,陜西縣域經濟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才能推動陜西省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發展更加強勁可持續。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提高能源利用率不僅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一些農業主導型縣域經濟,比如周至獼猴桃種植基地、眉縣獼猴桃產業、戶縣葡萄種植產業、旬邑蘋果種植產業,它們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農業種植,這種只對農產品銷售的傳統果業發展,鏈條單一,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比較差,且生產周期比較長,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很難帶動經濟規模化發展。只有進行產業升級,從農產品種植向農產品加工方向發展,將農產品質量品牌、各地的地域形象品牌和企業商標品牌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從產到銷一條龍發展模式,從而提升產品價值,增強產品競爭力,帶動當地經濟更加穩定的發展。縣域經濟不等同于農業,而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一、二、三產業各部門。縣域經濟具有開放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要突破縣級行政區劃的約束,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進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獲取競爭優勢。目前發展比較落后的縣域普遍產業層級比較低,只有突破傳統產業升級,促使產業向多元化、生態化發展,才能使陜西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縣域經濟要想發展好,首先,必須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因為硬件是發展的基礎。其次,多數縣域經濟發展不起來主要是缺人、缺錢、缺技術,政府應該制定優待政策,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向基層流動,以城市資源助力縣域經濟發展,形成城鄉互補互動的發展格局。人作為市場主體,引領經濟發展,對發展縣域經濟至關重要。發展越是落后的縣域越是需要引進高層次人才,但是由于縣域區位交通、設施配套、創新環境普遍低于城市,導致高端人才引不來、留不住[5]。政府可以實行不同地區人才流動的措施,從而帶動落后地區發展。同時,可以把政策針對的對象放眼到各個層面的大量的普通人才身上,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把職業農民和非職業農民區分開,培養農業骨干農民[6],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其發展強弱關乎國民經濟的興衰。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陜西縣域經濟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短時間內無法消除的現實問題,如經濟體量小、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優等。陜西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握發展機遇,促進各市縣特色化發展,形成明顯的品牌優勢,推進三大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差異,積極搭上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的快車,大力發展以人為本的經濟,從而實現富民強縣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