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司法治理的邊界:行政訴訟受案規則創制研究

2021-11-24 11:11:15趙貴龍

趙貴龍

引 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兩個“決定”分別把“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和“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作為重要內容加以規定,說明司法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

司法治理是規則之治,重在司法規則的創制。規則通常是指被普遍認可的對人的行為的明確規定,或具有普遍性的行為模式。①參見嚴存生:《規律、規范、規則、原則——西方法學中幾個與“法”相關的概念辨析》,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5期。而司法規則是指司法機關面對具體個案,在窮盡現行法源之后,如果仍然不能找到解決糾紛的法律規范時,依據一定的原理和程序所創制的、用以裁判當前案件和此后同類案件的實體性規則與程序性規則。②參見王杏飛:《司法規則制定權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頁。當然,這并非司法規則的全部,司法規則還應將司法解釋所體現出的立法性司法規則包括在內,而指導性案例制度的建立創設了一種介于兩者之間的新類型司法規則。規則之治是法治首當其沖的特點,表明法治重在講規則,按規則辦事,而規則之治是相對于無規則、自由裁量而言的。③參見朱景文:《論法治評估的類型化》,載《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7期。現代司法的一個重要變遷,就是從糾紛解決向規則之治的轉變。④參見朱蘇力:《司法的變遷:走向規則之治——朱蘇力教授在華東政法學院的演講》,載《解放日報》2005年10月23日,第6版。這主要通過司法裁判領域的規則創制來完成。

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出臺標志著新中國司法審查制度正式確立。司法審查規則創制始終是司法治理體系構建和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以行政訴訟受案規則創制為視角,對司法治理的邊界問題作一探討。

一、司法政策對行政訴權的保護

(一)訴權和行政訴權

訴權概念源于羅馬法。“訴權(英文為action,拉丁文為actio)就是請求法律救濟的權利,是一項啟動與延續訴訟的權利。在現代社會里,它是憲法權利也是一項基本人權。”⑤周永坤:《訴權法理研究論綱》,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5期。

私法訴權說完成了訴權的權利化改造;公法訴權說將訴權從私人之間的關系上升為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實現了訴權觀念的革命。“訴權走向人權是司法的時代吁求,也符合人權的司法保障需要。訴權人權說不僅是歷史的必然,而且為憲法及訴訟法基本原理的發展提供新的理論基石。”⑥吳英姿:《論訴權的人權屬性——以歷史演進為視角》,載《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

“行政訴權不僅是一個理論概念,更存在于憲法、法律以及實踐之中,但在不同的層面其內涵不盡相同,因此可以將行政訴權分為基本形態的行政訴權、制度形態的行政訴權以及實踐形態的行政訴權。”①孔繁華:《行政訴權的法律形態及其實現路徑——兼評最高人民法院法發200954號文件》,載《法學評論》2011年第1期。

有的學者提出了行政訴權之二維建構模式,主張從過度關注立法論轉向同時關注立法論與解釋論,并以解釋論推動立法論的發展,最終實現行政訴訟法學理論的精致化與體系化,并以此實現制度變革。②參見方頡林:《論行政訴權之二維建構模式——立法論與解釋論的并重》,西南政法大學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有的學者對行政訴權的構成要件進行了分析,認為行政訴訟中的訴權由“當事人適格”和“訴的利益”兩個要件構成。③參見章劍生:《行政訴訟中濫用訴權的判定——陸紅霞訴南通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政府信息公開答復案評釋》,載《交大法學》2017年第2期。

(二)全國法院行政審判工作會議的行政訴權保護政策

1.鄭州會議。1990年9月,最高法院在河南鄭州召開第一次全國法院行政審判工作會議。會議通過討論《關于貫徹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對受案范圍等問題達成共識,明確肯定勞動教養、收容審查和計劃生育處罰這三類普遍存在爭議的案件屬于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圍,人民法院應當受理。④參見木卯:《振奮精神,開創行政審判新局面》,載《人民司法》1990年第11期。

2.南寧會議。1993年10月,第二次全國法院行政審判工作會議在廣西南寧召開,會議提出要積極大膽依法受理行政案件,盡快解決行政訴訟告狀難的問題。⑤參見李大勇:《最高法院行政訴訟司法政策之演變》,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

3.北京會議。1999年12月,第三次全國行政審判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聽取了最高法院行政庭就即將出臺的司法解釋所作的說明。說明指出,新的司法解釋加大了對行政相對人訴權的保護力度,恢復(而不是擴大)了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受案范圍,解除了對原告資格的不當限制,對訴權保障問題作出更嚴格的要求。⑥參見高紹安:《加強行政審判,促進依法治國——全國行政審判工作會議綜述》,載《法律適用》2000年第1期。

4.重慶會議。2003年2月,第四次全國法院行政審判工作會議在重慶召開。會議明確提出要依法保護當事人的訴權問題,防止將符合受理條件的行政案件拒之門外。對于審查立案期間不能決定是否受理的,應當先予受理,經審查如不符合受理條件,再裁定駁回起訴。⑦參見李國光:《努力開創行政審判工作新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司法保障——在全國法院行政審判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3年第2期(總第82期)。

5.第五次全國行政審判工作會議。2007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這次會議指出要加大對相對人訴權的保護力度,依法受理涉及人身權、財產權的行政案件以及與人身權、財產權密切相關的其他經濟社會權利的行政案件。

(三)最高法院司法文件的行政訴權保護政策

最高法院對行政訴權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前,1989年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案件受理問題的復函》[法(行)函〔1989〕11號]即對新、舊法規內容不一致時的訴權保障問題做出規定。①《復函》指出:“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由于新的行政法規取代舊的行政法規,舊法規未規定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的處罰和其他處理決定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新法規規定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如果當事人的行為發生在新法規實施之前,行政機關的處罰或處理決定又在新法規實施之后,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的處罰或處理決定,在法定訴訟時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按照新的程序法規范生效之后必須遵循的原則,為保護公民、組織的訴權,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行政訴訟法》施行以來,最高法院針對行政訴訟制定的司法文件,對行政訴權問題給予遞進式的重視:

1.2004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行政審判工作的通知》(法〔2004〕33號)提出:“積極改革和創新行政審判制度和工作機制,加強訴權保護,完善訴訟程序。”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4年第5期(總第91期),第6-7頁。

2.200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和改進行政審判工作的意見》(法發〔2007〕19號)提出:“加大相對人訴權的保護力度,依法受理涉及公民人身權、財產權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與人身權、財產權密切相關的其他經濟社會權利的行政案件。”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7年第6期(總第128期),第14-20頁。強調要切實解決行政相對人“告狀難”的問題。

3.2009年6月最高法院《關于當前形勢下做好行政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法發〔2009〕38號)提出:“各級人民法院要高度重視行政訴訟立案工作,不得隨意限縮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不得額外增加受理條件。”④《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當前形勢下做好行政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9年第8期(總第154期),第20-23頁。

4.2009年11月最高法院印發《關于依法保護行政訴訟當事人訴權的意見》(法發〔2009〕54號)。要求不得隨意限縮受案范圍、違法增設受理條件,要依法積極受理新類型行政案件,努力營造行政案件立案受理的良好外部環境。⑤參見《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依法保護行政訴訟當事人訴權的意見〉的通知》,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0年第1期(總第159期),第15-17頁。最高法院行政審判庭法官透露了“意見”出臺的背景。2009年上半年,全國一審行政案件數量同比下滑超過10%,損害訴權的現象有蔓延趨勢。最高法院下發該“意見”后,最終全年案件數量反增10%。⑥參見王振宇:《行政訴訟制度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7頁。

5.2017年8月最高法院印發《關于進一步保護和規范當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訴權的若干意見》(法發〔2017〕25號)。該意見針對新行政訴訟法和立案登記制同步實施以來的司法現狀,一方面強調要進一步強化訴權保護意識,有力保障當事人依法合理行使訴權;另一方面提出要正確引導當事人依法行使訴權,嚴格規制惡意訴訟和無理纏訴等濫訴行為。①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8年第1期(總第255期),第13-15頁。

二、受案范圍規則創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從1979年制定到2012年兩次修改,均未規定“受案范圍”。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未規定“受案范圍”;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了民事訴訟的“適用范圍”。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991年)第3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經過2007年、2012年兩次修改,此條未作變動。只是,最高法院曾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對經濟審判收案范圍和海事法院受案范圍作了規定。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經濟審判工作的通知》(法(研)發198528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海事法院收案范圍的規定》(法(交)發19896號),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全集(1985-1994)》,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486頁、第511-512頁。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在總則之后的第二章專章規定了“受案范圍”。該法經過2014年修改,“受案范圍”條款得到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也就是說,“行政訴訟與其他訴訟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存在著一個受案范圍,即并不是所有行政爭議,行政相對人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只有當行政爭議在法律規定的受案范圍之內,行政相對人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④章劍生:《有關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幾個理論問題探析》,載《中國法學》1998年第2期。

按照立法機關的說法,“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圍,是行政訴訟法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⑤王漢斌:《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草案)〉的說明》(1989年),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全集(1985-1994)》,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頁。按照學者的觀點,“法院能夠受理哪些案件,是行政訴訟的一個基本問題。”⑥何海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一頁司法權的實踐史(1990-2000)》,載《北大法律評論》(2001)第4卷·第2輯。而“法院受案范圍的擴大,不但意味著對相對人的司法救濟之門開得更寬,還意味著司法權相對地擴張。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實踐史,也是一頁司法權的擴張史。”⑦何海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一頁司法權的實踐史(1990-2000)》,載《北大法律評論》(2001)第4卷·第2輯。

因此,受案規則創制貫穿于中國司法審查制度發展的每一階段。

(一)前《行政訴訟法》時期受案規則創制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第3條第2款規定:“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適用本法規定。”此前,已有多部實體法規定了行政訴權。最早授予行政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權利的法律是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1980年)第15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1980)第13條。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企業所得稅法》作了同樣規定。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企業所得稅法》(1981年)第16條。此后類似規定不斷出現。

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則首次為行政訴訟提供了訴訟法上的依據。事實上,此后行政訴案才真正作為一類案件進入法院大門。據統計,“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從1983年1月到1990年6月,共受理一審行政案件31626件。”“人民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涉及到公安、土地、工商、稅務、海關、林業、漁業、礦產資源、環境保護、城市規劃、食品衛生、藥品管理等二十多個行政管理部門。”②任建新:《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訴訟法,努力開創行政審判工作的新局面——在全國法院行政審判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0年9月13日),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全集(1985-1994)》,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887-888頁。

起步階段的司法審查受案規則創制,突出體現為司法權的自我限制和保護功能。司法權較為弱勢,行政權相當強勢,這是中國司法審查制度創建之初的政治現實。司法權在彰顯自我的同時,也十分清楚與強大行政權的博弈規則:循序漸進、審慎前行、自我保護。

1.工商類案件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全集(1949.10-1993.6)》,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5-2067頁。

1983年3月19日,最高法院針對安徽高院的請示下發了《關于人民法院能否受理當事人因不服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處罰而提起的訴訟的批復》(法研字第8號),其中指出:“凡是法律明文規定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決定,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凡是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就不應受理,而應按照民事訴訟法(試行)第八十四條第(二)項的規定,告知原告向有關行政機關申請解決。”

最高法院下發該批復的背景具有典型性。筆者關注的是兩份請示報告所反映出來的信息。④該批復所附的兩份請示報告為:附一: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當事人對工商部門罰沒處分不服向法院起訴法院能否受理的請示報告(法經他字(82)第25號);附二: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廣東省信宜縣商業信托貿易公司對工商部門罰沒不服引起的一件經濟合同糾紛案法院能否受理的請示報告(法經他字(83)第7號)。從兩份請示報告可以略窺中國司法審查制度萌芽時期的受案背景:

第一,行政的阻力。“工商部門堅決不愿當被告,甚至到處反映法院干涉他們的工作”,認為“工商部門成為被告是不應該的”,法院受案“引起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滿,向黨委和上級法院多次控告當地法院”。來自行政機關的阻力,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行政訴訟受案所面對的現實問題。

第二,地方法院的治理責任。地方法院所請示的案件,有一件是行政相對人多次要求工商行政部門處理,均未獲答復,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有兩件是行政相對人多次向市財辦及有關單位反映未獲解決,遂提起訴訟。法院曾將起訴書轉請市財辦處理被退回,又將起訴書退回原起訴單位。相對人再次向法院起訴,法院不好再推,才立案受理。也就是說,地方法院并非積極受案,而是行政相對人尋求行政救濟未果,轉而尋求司法救濟,司法機關退無可退,基于治理責任而被動受理。

第三,最高法院的自我保護。從最高法院批復看,其早期采取了十分審慎的態度,凡是法無明文規定的,人民法院就不應受理,而應告知其申請有關行政機關解決。與其說這是一種保守司法理念,不如說這是在當時司法環境下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

2.土地、森林類案件

1987年7月31日,最高法院針對山東高院的請示下發了《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如何適用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森林法第十四條規定的批復》(法(經)復字1987第28號),明確指出“此類案件依法起訴到人民法院的,由民事審判庭受理”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87年第3期(總第11期),第27頁。。

以現在眼光審視,上述批復涉及到的土地、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經人民政府處理后,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而起訴的,屬于典型的行政訴訟案件。事實上,《行政訴訟法》頒布后,最高法院1991年《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之“受案范圍”第7項明確規定此類案件“人民法院應作為行政案件受理”。相關政府部門在隨后的批復中也對此予以順理成章地認可。②參見《國家土地管理局關于對土地權屬糾紛案件經人民政府處理后是否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問題的批復》(1994年3月17日)第三項。

但是,1987年最高法院為何下發上述內容的批復呢?原因如下:

第一,人民法院處理民事案件輕車熟路,而對處理行政案件則較為陌生;第二,代表政府具體處理土地、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的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林業行政管理部門,與前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一樣,在當時對參與行政訴訟必然存在抵觸情緒;第三,1988年的全國“民告官”第一案——包鄭照訴蒼南縣政府強制拆除案,才第一次將政府推上被告席,1987年的批復尚難將人民政府作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加以界定。

在當時背景下,最高法院甚至以“因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決定引起產權糾紛”為由,將一些棘手糾紛拒于民事訴訟之外。③參見1988年6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因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決定引起的房產糾紛不應由人民法院受理的函》[(88)民監字第531號]。

3.地方政府規定可起訴類案件

不僅如此,當時對地方政府規定可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行政案件,最高法院對應否受理問題仍然采取保守態度。如:1987年10月9日,最高法院《關于地方人民政府規定可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行政案件法院應否受理問題的批復》[法(研)復〔1987〕40號]指出:“經征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等部門的意見……按照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必須是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你院請示的問題不屬于上述情況,不應受理。”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87年第4期(總第12期),第22頁。

當然,此批復除了表現出法院不越雷池半步的謹慎態度之外,也涉及到最高司法機關不容許地方政府為人民法院設定權限的原則性問題。

(二)受案擴張:從《行政訴訟法》至《若干解釋》(2000)② 指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1.1989年《行政訴訟法》:受案擴張的開端

1988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國進入了三年治理整頓階段。這是《行政訴訟法》誕生的政治背景。

1989年《行政訴訟法》第11條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采取了列舉式規定。王漢斌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草案)〉的說明》中指出:“考慮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受案范圍現在還不宜規定太寬,而應逐步擴大,以利于行政訴訟制度的推行。”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全集(1985-1994)》,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頁。

即便如此,與前《行政訴訟法》時期相比較,《行政訴訟法》的出臺還是完成了受案范圍的第一次擴張。“1989年行政訴訟法在受案范圍問題上,大大擴張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將除依法不屬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人身權、財產權的行政案件,以及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均納入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④江必新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理解適用與實務指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52頁。

2.《貫徹意見》(1991):擴張抑或限縮

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法〔1991〕19號)(簡稱《貫徹意見》)開宗明義對“受案范圍”作了規定,在對“具體行政行為”明確定義的基礎上,將勞動教養決定、強制收容審查決定、征收超生費、罰款的行政處罰、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最終裁決”、賠償裁決、強制性補償決定、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處理決定等明確列舉為可訴具體行政行為,而將行政調解行為、行政仲裁行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非職務行為排除在受案范圍之外。

表面看來,《貫徹意見》(1991)明確將勞動教養決定、強制收容審查決定、征收超生費和罰款處罰、自然資源權屬處理決定等社會治理敏感領域的行政行為明確列舉為可訴具體行政行為,并且將《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四)項排除規定中的“法律”作狹義解釋,而將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最終裁決”列舉為可訴具體行政行為,在當時地方法院普遍面對行政訴訟“受案難”的形勢下,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受案的擴張行動。

不過,針對《貫徹意見》(1991)第1條開宗明義對“具體行政行為”所下的定義,最高法院法官指出:“這個定義將‘具體行政行為’限定在‘單方’‘行使職權’的行為上,排除‘行政合同’等雙方行為的可訴性,排除‘事實行為’等非職權行為的可訴性,排除‘不作為’行為的可訴性,嚴重縮限了1989年《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受案范圍。由于體制問題所限,一些地方法院原本就不想得罪行政機關,不愿意受理行政案件,有了這條縮限解釋,正好給一些地方法院拒絕受理行政案件提供了依據。”①江必新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理解適用與實務指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53頁。

但是,制度已經建立,形勢終將變化。此后的發展趨勢表明,行政訴訟的受案擴張已成不可阻擋之勢。

3.擴張:企業經營自主權領域

1992春,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1992年7月23日,國務院發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提出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

1993年8月6日,最高法院下發《關于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保障和促進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通知》(法發〔1993〕13號),提出對于此類案件,法院要“依法受理”“積極受理”。②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全集(1985-1994)》,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4頁。同時,最高法院以復函或批復的形式肯定此類案件進入行政訴訟范圍,如《關于當事人對行政機關作出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分立的決定不服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作為何種行政案件受理問題的復函》(法函〔1994〕34號)指出,此類案件人民法院應作為“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行政案件受理。③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全集第二卷(1993.7-1996.6)》,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85頁。《關于因政府調整劃轉企業國有資產引起的糾紛是否受理問題的批復》(法復〔1996〕4號)指出:“當事人不服政府及其所屬主管部門依據有關行政法規作出的調整、劃轉企業國有資產決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凡符合法定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全集第二卷(1993.7-1996.6)》,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90頁。《中國行政審判(指導)案例》(第2卷)第59號案例“裁判要旨”指出“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的行政行為實際產生了限制競爭的結果,若該限制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且不合理不必要的,可認定為變相限制競爭。”⑤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編:《中國行政審判案例》(第2卷)第59號案例“行政機關不得變相限制競爭——浙江省南市防治站訴平湖市建設局侵犯企業經營自主權案”,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19頁。

4.擴張:其他諸領域

除上述領域外,最高法院還分別在《關于對“當事人以衛生行政部門不履行法定職責為由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應否受理”問題的答復》(〔1995〕行他字第6號)、《關于不服專利管理機關對專利申請權糾紛、專利侵權糾紛的處理決定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作何種案件受理問題的答復》(法函〔1995〕93號)、《關于受理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等案件問題的批復》(法復〔1996〕12號)、《關于不服計劃生育管理部門采取的扣押財物、限制人身自由等強制措施而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否受理問題的批復(法復〔1997〕3號)、關于對當事人不服公安機關采取的留置措施提起的訴訟法院能否作為行政案件受理的答復》(〔1997〕法行字第21號)、《對廣東省高院〔1997〕粵高法行請字第3號請示問題的答復》(〔1998〕行他字第4號)、《關于拖欠社會保險基金糾紛是否由法院主管的答復》、《關于“少年收容教養”是否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答復》(〔1998〕行他字第3號)、《對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李樹華、王英不服呼盟畢拉河林業公安局收容審查申訴一案的請示報告〉的答復》(〔1998〕行他字第10號)、《關于當事人不服教育行政部門對適齡兒童入學爭議作出的處理決定可否提起行政訴訟的答復》(〔1998〕法行字第7號)等批復和答復中,對相關受案范圍問題作了擴張性回應。

5.《若干解釋》(2000):受案范圍的“革命式擴張”

《若干解釋》(2000)有關受案范圍的條文有五條,其中第2、3、4、5條只是對法律概念理解之解釋。核心內容在于第1條,其第1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在這里,《若干解釋》(2000)首次從規范意義上用“行政行為”代替了“具體行政行為”。這一做法被2014年行政訴訟法所吸收。

變化的不僅僅是概念。以《若干解釋》(2000)為標志,司法實踐中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和受案數量也得以擴張。最高法院院長肖揚在2002年3月11日向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指出:“認真審理行政案件,全年①指2001年,即《若干解釋》(2000)正式施行后的第一個完整年度。結案首次超過10萬件,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得到實施。”

當然,從司法統計數據看,《若干解釋》(2000)出臺后的幾年里,行政訴訟案件受案平穩,并未出現爆炸式增長。但《若干解釋》(2000)所蘊含的受案擴張之規則創制理念,卻具有里程碑意義,并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諸如:

《若干解釋》(2000)“同樣是通過概括和列舉、肯定和排除的方式確定受案范圍的,與《行政訴訟法》不同的是,對肯定性受案范圍僅采用概括式而沒有再采用列舉式,對排除性受案范圍則采用明確列舉式。”①姜明安:《行政訴訟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頁。

“對于行訴法解釋的規定,理論界普遍持歡迎態度,認為這種做法是在短時間內無法修改行政訴訟法,而又能夠彌補行政訴訟法不足的最佳途徑。然而,由于行訴法解釋是在行政訴訟法本身沒有修改的背景下,對行政訴訟范圍做的新的闡釋,理論界與實務界對此就有不同的認識。”②馬懷德主編:《共和國六十年法學論爭實錄·行政法卷》,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頁。

有的認為,《若干解釋》(2000)是“將受案范圍恢復到《行政訴訟法》的本來面目上來,而不是在《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基礎上擴大受案范圍”③江必新:《是恢復,不是擴大——談〈若干解釋〉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規定》,載《法律適用》2000年第7期。。

有的則認為,《若干解釋》(2000)“是以司法解釋的名義,對《行政訴訟法》所規定受案范圍的革命式擴張”,“‘2000年解釋’是在法律解釋的外衣下,通過重新闡述立法原意,對《行政訴訟法》所作的一個重大修改。它是一次司法的‘篡權’,也是一次法律的革命”④何海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一頁司法權的實踐史(1990-2000)》,載《北大法律評論》2001年第2輯。。

有的認為,《若干解釋》(2000)“(一)通過排除事項明確受案范圍......該司法解釋沒有再對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進行正面規定,相反是從反面列舉不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行為。通過這樣的規定,實際上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如‘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不屬于受案范圍,就可以理解為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就屬于受案范圍,從而將行政訴訟中原告與案件的利害關系要求從‘侵犯’權利擴展到了‘影響’權利。(二)通過訴訟參加人規定擴大受案范圍……該司法解釋第13條……將相鄰權或者公平競爭權案件納入受案范圍。特別是明確規定‘要求主管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實際上明確了這類案件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在擴大受案范圍上也是具有意義的”⑤林莉紅:《行政訴訟法學》(第三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9-91頁。。

1999年《行政復議法》關于“行政復議受案范圍”兜底條款是這樣表述的:“認為行政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這被認為是一種“全項列舉”,實質上是從立法上設定了概括主義的“受案范圍”內容,進而引發了《行政訴訟法》適用的一些變化,導致司法實踐中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實際拓展。⑥參見朱芒:《概括主義的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一種法解釋路徑的備忘錄》,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那么,針對司法實踐中現實存在的以概括主義方式判斷“受案范圍”的做法,如何尋找其法律根據呢?這就出現了以《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為“受案范圍”根據條款的“第二條說”。“第二條說”實為順應行政訴訟司法審查的必要性因勢而生,是一種被解釋出的結果,它為《行政訴訟法》的解釋提供了新的基點,也回應了《行政復議法》頒布之后《行政訴訟法》在“受案范圍”上的難題。①參見朱芒:《概括主義的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一種法解釋路徑的備忘錄》,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三)受案限縮:從信訪潮到《行訴解釋》(2018)② 指2018年2月8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1.受案限縮動因:涉訴信訪潮的沖擊

人民信訪的雛形出現于陜甘寧邊區政權時期,其思想萌芽甚至可以追溯到1921年毛澤東對安源工人來信的重視。③參見刁杰成:《人民信訪史略》,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頁。但其作為一項正式制度的建立是在建國之后。建國初期的信訪制度主要發揮著政治參與的功能,是一種政治動員型信訪;④參見李宏勃:《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民信訪》,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4-47頁。20世紀80年代初的信訪工作則主要圍繞“政治”問題,表現為撥亂反正型信訪;80年代中后期以來,圍繞“利益”問題的涉法涉訴信訪日益凸顯,表現為權利救濟型信訪。嚴格說來,涉訴信訪機制形成于信訪制度向權利救濟型信訪的轉軌階段。⑤參見趙貴龍:《司法與信訪:從沖突走向融合——涉訴信訪機制的價值結構、制度缺陷及改革路徑》,載《人民司法》2009年第7期。

全國信訪總量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持續上升,1995年全國縣以上黨政機關受理信訪總量為479萬件,2000年則上升到了1024萬件,其中,集體上訪量在2000年達到了24.58萬批次、565萬人次,分別是1995年的2.8倍和2.6倍;中央信訪機構受理的信訪總量在2000年達到了58.64萬件,是1995年的1.46倍。⑥參見周占順:《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開創新世紀信訪工作新局面》,載《人民信訪》2001年第10期。

2003年被認為是中國遭遇信訪洪峰的年份,引起媒體與公眾普遍關注。據官方統計,從2003年7月1日到8月20日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到北京市委門前上訪的就達1.9萬人次,群體上訪達347批;到中紀委門前上訪的人員達1萬多人次,群體上訪453批,平均每天達100多人,最多一天達152人,創改革開放以來歷史新高。在這些上訪案件中,40%是反映公檢法機關問題的。⑦參見胡奎、姜抒:《2003年中國遭遇信訪洪峰 新領導人面臨非常考驗》,載《瞭望東方周刊》2003年第23期。

面對信訪潮的巨大壓力,國家于2004年下半年啟動對1995年《信訪條例》的修訂工作。2005年1月,新的《信訪條例》頒布。新《信訪條例》將“屬地管理,分級分責,誰主管、誰負責”和“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確立為現行信訪工作的兩大基本原則,與1995年《信訪條例》相比,特別強調了“屬地管理”問題。

信訪工作“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意味著涉訴信訪問題由屬地、主管法院首當其沖負責處理。很多信訪案件,本來是涉行政、涉法問題,一旦進入行政訴訟,就變成了涉訴信訪問題,因此人民法院處理信訪案件的壓力日增,迫使人民法院不得不將帶有信訪苗頭的行政訴訟案件拒之門外。可以說,信訪潮尤其是涉訴信訪潮的沖擊,是導致行政訴訟受案限縮的重要動因。

2.從《行政訴訟法》(2014)到《行訴解釋》(2018)

2014年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除了將“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將行政訴訟權利保護范圍由“人身權、財產權”擴大到“合法權益”,從而在概念內涵上拓展了司法審查領域之外,又以肯定列舉的方式擴大了受案范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2015)(以下簡稱《適用解釋》)、《行訴解釋》(2018)有關受案規則的創制,即圍繞著解釋或限縮《行政訴訟法》(2014)的受案擴張而展開。

(1)《適用解釋》(2015)

《適用解釋》(2015)是針對新行訴法的部分新制度、新條款的擇要式、配套式規定,條文內容較少,沒有規定的部分仍然適用《若干解釋》(2000)。在受案范圍方面,《適用解釋》(2015)僅涉及了行政協議訴訟的內容,即第11條。該條第1款從目的要素、主體要素、職責要素、意思要素、內容要素五個方面對“行政協議”作了概念式的界定。①參見江必新、梁鳳云:《最高人民法院新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104-113頁。該法第2款則以《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1款第(十一)項為依據,對行政協議受案范圍作了進一步列舉。此項列舉中,將法條中的“土地房屋征收補償協議”拆分為“土地、房屋等征收征用補償協議”,這里的“等”屬于“等外等”,即由于征收征用補償簽訂的協議,都屬于行政協議,并不局限于土地、房屋兩類。②參見江必新、梁鳳云:《最高人民法院新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116頁。另外增加了“其他行政協議”的兜底式列舉。說明司法機關對將行政協議納入司法審查持有積極態度。

(2)《行訴解釋》(2018)

《行訴解釋》(2018)第1條第2款列舉了“不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的十種行為。其中第(五)至第(九)項所排除的“內部行為”“過程行為”“協助執行行為”“內部層級監督行為”“信訪辦理行為”,系司法解釋新增內容。這說明,在立法進一步擴張司法審查領域的前提下,司法仍然采取審慎態度,在受案范圍上表現出盡可能的限縮姿態。

三、立案審查規則創制

(一)選擇性立案審查規則的生成

2014年修訂《行政訴訟法》之前,行政訴訟受案實行立案審查制。其規范依據十分明確:

1.1989年《行政訴訟法》第42條規定:“人民法院接到起訴狀,經審查,應當在七日內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立案。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2.《貫徹意見》(1991)第40條規定:“人民法院接到原告的起訴狀,應由行政審判庭進行審查,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受理;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

3.《若干解釋》(2000)第32條分4款對立案審查問題作了詳細規定:

“第三十二條 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對原告的起訴進行審查。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裁定不予受理。

七日內不能決定是否受理的,應當先予受理;受理后經審查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駁回起訴。

受訴人民法院在七日內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的,起訴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訴或者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受理條件的,應予受理;受理后可以移交或者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審理,也可以自行審理。

前三款規定的期限,從受訴人民法院收到起訴狀之日起計算;因起訴狀內容欠缺而責令原告補正的,從人民法院收到補正材料之日起計算。”

但是,“中國的行政訴訟是在法律與政策、實質正義與程序正義、維護政府權威與實現個人權利之間游移的選擇性司法。”①汪慶華:《政治中的司法:中國行政訴訟的法律社會學考察》,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68頁。該書對“選擇性司法”定義如下:“所謂的選擇性司法,是指法院在案件的受理、審理和執行的過程中,依據法律規則之外的因素,來做出是否受理,如何判決和怎樣執行的決定。”在選擇性司法理念下,相應生成了選擇性立案審查規則:對于部分敏感、疑難、棘手的行政訴訟案件,法院收到訴狀后要進行過濾性審查,有時候既不受理、也不裁定駁回;有時候經當事人一再要求,法院也會先收案、再以起訴時已過起訴期限等理由駁回起訴。有學者敏銳地將其歸納為“立案政治學”:“法院考慮是否立案的時候,不僅僅要考察原告的起訴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要件,更要考慮立案帶來的社會后果。”“因為法院要考慮的不僅是個案的公平正義,更要考慮當地的安定團結;法官判案不但要注重法律效果,還要注重社會效果。”②應星、汪慶華:《涉法信訪、行政訴訟與公民救濟行動中的二重理性》,載《洪范評論》(第3卷第1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215頁。根據學者田野調查,受“立案政治學”影響而不立案一般有三種類型:

1.法院為自我保護而不立案。如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06年2月8日印發的《新類型、敏感、疑難案件受理意見(試行)》(魯高法發〔2006〕3號),明確規定對于大量敏感、疑難、難執行的案件不予受理。①參見110網,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71797.html,2021年8月31日訪問。

2.因來自其他權力機關的壓力不立案。很多時候,法院不立案是因為法院是嵌入國家權力網絡之中的,法院是政法機關,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黨政工作大局。特殊時期政府往往采取多種手段施壓,影響行政訴訟案件的正常受理。

3.法院中的個人化因素所導致的不立案。即法院領導對行政訴訟受案予以人為控制。有的基層法院,要求涉及主要行政部門的行政訴訟受案須經院領導同意;有的基層法院甚至要求所有行政訴訟受案都要經院長同意。②參見汪慶華:《政治中的司法:中國行政訴訟的法律社會學考察》,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4-50頁。

選擇性立案審查規則的生成,誕生于嵌入式司法土壤之中。“從外部來看待中國行政訴訟,那它就是一種嵌入性司法。”③汪慶華:《政治中的司法:中國行政訴訟的法律社會學考察》,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4頁。“選擇性司法和嵌入式司法對中國法治的建立構成了嚴重的挑戰……而只有在產生嵌入式司法的各種因素消除以后,實現司法的歸司法,治理的歸治理,選擇性司法才會終結。”④汪慶華:《政治中的司法:中國行政訴訟的法律社會學考察》,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69-70頁。

(二)立審分離的形式主義

1997年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關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暫行規定》(法發〔1997〕7號),其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實行立案與審判分開的原則。”從此,“立審分離”被確定為立案工作的一個基本原則。

但是,法院設立立案庭以后,與刑事、民事案件不同,行政訴訟立案工作仍由行政審判庭予以審查和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國光在第四次全國法院行政審判工作會議上提出:“為有利于保護當事人的訴權,應進一步研究并理順人民法院立案庭與行政審判庭在行政案件受理上的分工。行政審判庭與立案庭應積極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搞好當事人訴權的保護工作。”⑤李國光:《努力開創行政審判工作新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司法保障——在全國法院行政審判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3年第2期(總第82期),第6頁。學者田野于2007年通過對H省T市的行政審判進行調查也證明,至少在2004年,“在H省高院101號文件精神的指示下,全省行政一審案件全部由行政庭進行審查,對不予受理、駁回起訴、管轄異議的裁判文書也由行政庭出具。”立案庭則根據行政庭出具的實質意見,扮演形式上的立案角色。“這種在形式上既不違反最高法院有關規定、又具有‘適合行政審判特點的立案管理制度’,可謂是行政案件‘立審分離的形式主義’。”①應星、徐胤:《“立案政治學”與行政訴訟率的徘徊——華北兩市基層法院的對比研究》,載《政法論壇》2009年第6期。出現這種“立審分離的形式主義”的原因,是由于當時基層法院立案庭的法官對行政法一般都較生疏,對行政訴訟業務上不精通而可能導致立案上的障礙或混亂。這種由行政庭負責立案審查的方式就成為一種克服立審分離弊端的變通機制。②參見應星、徐胤:《“立案政治學”與行政訴訟率的徘徊——華北兩市基層法院的對比研究》,載《政法論壇》2009年第6期。

四、立案登記規則創制

(一)立案登記制改革

立案登記制改革發端于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提出:“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緊隨其后,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修改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51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2015年1月30日最高法院公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第208條第1款規定了“應當登記立案”的內容。2015年2月4日最高法院制定的《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提出:“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2015年3月12日周強院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立案登記制改革,從制度上解決立案難問題。”2015年4月1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2015年4月15日最高法院以“法發〔2015〕6號”通知印發了該“意見”,同日公布了《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5〕8號)。2015年4月22日公布的《適用解釋》(2015)(法釋〔2015〕9號)第1條即涉及登記立案內容。以上一個“意見”和8號、9號兩個司法解釋均于2015年5月1日同步施行。至此,呼吁多年的立案登記制全面確立。“這一制度的確立是對立案審查制的修正,也可以說是從制度層面昭示了此前人民法院對起訴進行嚴格的審查,對社會矛盾和糾紛的介入保持相對謙抑的姿態,進而在司法政策上實行選擇性司法的終結。”③陸永棣:《從立案審查到立案登記:法院在社會轉型中的司法角色》,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2期。

立案登記制改革的直接動因是解決“立案難”問題,行政訴訟“立案難”又是需要解決的重頭戲。實行立案登記制以來,對行政訴訟的沖擊也最大。據統計,立案登記制實施首月,全國法院共登記立案1132714件,同比增長29%,環比增長4.93%;其中行政案件同比增幅最大,登記立案29924件,同比增長221%,環比增長84.5%。①參見羅書臻:《實現“有案必立、有訴必理”的莊嚴承諾——全國法院立案登記制實施首月系列報道之一》,載《人民法院報》2015年6月5日,第1版。全國法院一審行政訴訟案件收案數,2009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穩定在13萬件左右;2015年至2018年,則每年突破22萬件。②2009-2014年全國法院一審行政訴訟案件收案數分別為:120312件、129133件、136353件、129583件、123194件、141880件;2015-2018年則分別上升為:220398件、225485件、230432件、251000件。但是,行政法官的數量并沒有出現相應的增加,尤其是法官員額制改革后,行政審判“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立案登記制改革在行政訴訟受案領域引起連鎖反應已在所難免,相應的規則創制必然接續而來。

(二)“必要審查”規則創制

立案登記制實行以來,行政案件“立案難”問題初步緩解。同時,各地法院對于是否需要審查起訴條件等問題把握尺度不一,致使大量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涌入訴訟,導致行政訴訟案件激增。因此,2017年8月31日印發的最高法院《關于進一步保護和規范當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訴權的若干意見》(法發〔2017〕25號)明確指出:“要正確理解立案登記制的精神實質,在防止過度審查的同時,也要注意堅持必要審查。”“這里采取的是‘必要審查+有限立案’的標準。所謂‘必要審查’指的是要對利害關系、受案范圍、管轄法院、起訴期限等進行審查。”③王華偉:《行政訴訟立案登記制源流及實施效果再思考》,載《湖北社會科學》2018年第11期。《行訴解釋》(2018)進一步明確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就起訴狀內容和材料是否完備以及是否符合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進行審查。”這就以司法文件和司法解釋的形式創制了立案登記制框架下的行政訴訟受案“必要審查”規則。

最高法院江必新大法官對“必要審查”規則進行了權威解讀。他認為,立案登記制改革的實質不是要取消受理條件,而是要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限制性條件,合法合理的立案條件必須堅持。行政訴訟是否立案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受理條件:1.受案范圍問題;2.原告資格的限制;3.前置程序的限制;4.起訴期限或者說訴訟時效的限制;5.適格被告的限制;6.管轄的限制;7.代理人資格的限制;8.要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的限制。因此,行政訴訟受案的“必要審查”規則實質上也是一種“適度的、合理的審查”規則。④參見江必新:《行政審判中的立案問題研究》,載《法律適用》2018年第3期。

(三)濫用訴權制止規則創制

立案登記制改革對保障當事人訴權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行政訴訟領域也出現了十分嚴重的訴權濫用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大量起訴過程性行為;第二,重復起訴;第三,大量提起信息公開訴訟;第四,不作為案件。

行政訴訟領域的濫訴現象及時引起了司法高層重視,認為行政訴訟中的惡意訴訟、濫用訴權現象嚴重影響了行政審判工作的正常開展。①參見周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審判工作情況的報告》(2015年11月2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上)。

最高法院適時推出典型案例彰顯其對濫用訴權的制止姿態。2015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發布了“陸紅霞訴南通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政府信息公開答復案”。該案中,法院以濫用訴權為由裁定駁回陸紅霞的起訴。最高法院歸納的該案“裁判摘要”認為,當事人反復多次提起瑣碎的、輕率的、相同的或者類似的訴訟請求,或者明知無正當理由而反復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對其起訴嚴格依法審查,對于缺乏訴的利益、目的不當、有悖誠信的起訴行為,因違背了訴權行使的必要性,喪失了權利行使的正當性,應認定構成濫用訴權行為。

2017年最高法院《關于進一步保護和規范當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訴權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依法制止濫用訴權、惡意訴訟等行為。”對于濫用訴權的判斷標準,該“意見”指出:“在認定濫用訴權、惡意訴訟的情形時,應當從嚴掌握準,要從當事人提起訴訟的數量、周期、目的以及是否具有正當利益等角度,審查其是否具有濫用訴權、惡意訴訟的主觀故意。對于屬于濫用訴權、惡意訴訟的當事人,要探索建立有效機制,依法及時有效制止。”

最高法院司法文件與典型案件相配合,共同創制了行政訴訟領域的“濫用訴權制止規則”。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司法治理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司法治理,重在司法規則的創制,而司法規則的創制主要通過司法裁判領域的規則創制來完成。現階段值得關注的是指導性案例的規則創制功能,因為從司法解釋規則創制為主體走向指導性案例規則創制為主體,進而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判例制度,必將是我國司法審查制度邁向司法結構主義②有關司法結構主義的論述,參見趙貴龍:《邁向司法結構主義:以審判為中心訴訟結構的形成》,載《中國應用法學》2019年第3期。的最佳路徑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中文无码影院|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五月天在线网站|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福利一区在线|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久一在线视频|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福利片91|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色| 伊人激情综合|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在线播放国产99re|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青青操| 精品91视频| 久久婷婷六月|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欧美a级在线|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欧美色丁香|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天天射| 精品91在线| 天天激情综合|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理论片一区|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日韩av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91热爆在线|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色综合国产| 亚洲精品动漫| 成人夜夜嗨|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看看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激情综合|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成人在线|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