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玉
(哈爾濱華南城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哈爾濱 150001)
企業利用內、外部資源增加企業利潤的能力是衡量一個企業在當前財務發展速度、財務管理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良好的企業獲利能力評價體系,能夠為企業在進行項目決策時提供一定的幫助。與此同時,也能及時發現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哪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促進企業能夠實現健康發展。目前,在分析企業的獲利能力時,需要考慮到銷售凈利潤、每股利潤、市盈率、資產報酬率等相應的指數,提高其獲利指標分析的整體效果。
如果想提高企業獲利能力,并且確保獲利能力評價體系建設對自身發展帶來的正面影響,那么一定要堅持客觀評價,才能提高獲利的整體效果。企業不應該只從營銷的角度看問題,而應該綜合企業當前的技術生產、自生產銷售、資金運行水平與能力等進行共同分析。部分企業管理人員在進行財務報表的制作時,更多是將企業的營銷額作為衡量一個企業當前獲利能力的唯一標準。僅通過其銷售額的多少來判斷一個企業的獲利能力是不客觀的,雖然營銷額度的高低、營銷的好壞對于企業是否獲利而言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僅以該內容作為唯一標準,就會導致企業的獲利體系不夠完善,獲利體系評價也不夠客觀。
在進行企業管理時,一定要了解稅收政策的變化,這直接關系到企業獲利能力,甚至關系到企業在當前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戰略調整。財務人員需要根據國家的稅收政策,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方式進行一定的調整。特別是一些具有高科技技術含量的企業,一定要根據我國的相關政策進行項目的獲利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企業的獲利能力得到改善。
在目前企業發展過程中,一定要高度注重企業自身的資本結構及運作效率,這對于企業的獲利能力影響而言,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第一,企業想單純地依靠自有資金進行發展壯大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吸入外部資金。只有大量的外部資金注入,才能夠讓企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第二,企業在資本累積的過程中,內外部產生資金流動,運作效率不斷提高,才能夠增強企業自身的獲利能力。
企業獲利能力是指企業在一定時間段內所能夠賺取利潤的能力。要想提高企業自身的獲利能力,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建立一個完善的、合理的籌資結構。保證企業內所有投資者和員工自身的利益層次,建立科學的規劃籌資結構,首先要考慮到當前的市場外部環境,以及國家當前的相應政策、行業發展的整體狀況、企業自身的發展實際狀況等,必須將這些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我國企業的籌資結構進行合理化的組成分類,能夠將其分為三類。
第一,保守的籌資結構。保守的籌資結構是將短期資產用于其他的固定資產,或者是長期儲備的資產進行替代,這種籌資結構能夠有效地幫助企業規避原本長期融資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一切金融風險,但是選擇保守的籌資結構,其籌資的成本較高。
第二,一般的籌資結構。一般的籌資結構是指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其長期資產與轉移短期資產并不會產生極為明顯的關系,短期流動資金缺乏可以直接利用短期資金進行補充,而如果長期資產缺乏,就應利用儲備的原料等進行補充。這種是當前較為常見的籌資結構。
第三,激進型籌資方式。激進型籌資方式是將企業長期的資金全部或者大部分利用短期的資金進行融通。這種籌資方式回報率較高,但是也會面對資金風險較大這一問題。
為此,在選擇不同的籌資結構時,一定要考慮到企業生產經營的獲利能力,以及企業資產的獲利能力。在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其資產的盈利能力不能與企業的經營能力直接掛鉤,但是企業的資產盈利能力在企業生產經營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企業的任何一個生產環節,都需要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才能夠讓資產運用得更加合理。在后續的產品生產過程中,其成本降低而回報更高,既可以提高企業資產的合理利用率,同時也能夠確保企業的經營操作中更為科學,為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創下良好的環境。企業資產再利用時需要達到利用最大化,為企業帶來更多的額外收益。確保企業的資產利潤率得到提高,才可以在這一階段提高投資回報率的同時降低在整個過程中所面對的金融風險。
在分析企業獲利能力時,一定要考慮到企業本身的獲利方式,主要是依靠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或是控制成本。為此,在提高企業獲利能力時,首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做好企業內部的成本控制,完善內部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在企業中,對于任何一個項目從開始到整個項目具體實施過程、項目最終所需要消耗的經濟成本,都要進行逐一的成本審核,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成本審核制度,能夠降低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因為管理者的疏忽而導致的成本不斷增加。一定要做到部門的權責十分清晰,由領導進行負責,每一個工作內容都有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工作。一旦出現問題,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找到負責該項工作的人員,防止工作偏差,并且提高工作的整體效益。同時需要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良好的考核機制,能夠讓企業內的工作人員切實地感受到企業獲利能力評價體系的建設與自身息息相關。當前需要依靠極為嚴謹的考核制度,企業的成本考核制度可以使用第三方或者由自身進行監督,依靠嚴格且能夠完全落實的管理制度和富有責任心的員工開展規范化的管理,能夠提高企業獲利能力。
但是,在進行獲利能力評價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一點。由于我國大部分企業都長期處在粗放型的經營管理體系中,其內部成本控制并不嚴格、考核機制相對不健全。為此,需要改變企業原本的評價體系,高度注重內部考核制度的整體應用質量、應用效果,確保其考核體系能夠真正地反映出當前企業內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對問題進行逐一解決。這種方式能夠讓其企業內的獲利評價體系質量得到提升,同時也能夠防止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出現工作不細心、馬虎等現象,提高企業在進行成本管理時的效果,讓企業的計算理論利潤與實際利潤的差距不斷地減小。同時,企業也需要了解到財務信息的質量與企業獲利能力評價體系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企業在向外界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運用財務報告的形式。為此,需要結合企業的獲利能力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應考慮到企業經營、生產及投資活動等問題,整合企業的財務分析內容,了解財務分析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企業也需要結合我國已經下發的會計政策進行分析,了解會計準則,針對當前發展不相同的問題進行逐一的改變,確保會計準則的內容與企業當前的相關制度能夠完全相同。在會計核算的過程中,要考慮到由于財務準則的不同,其存在一定差異、核算方式也存在差異,匯兌收益造成一定的影響,一定要確保制定最為合理的會計政策、確保企業能夠穩定地獲利。在實際運行中,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對獲利能力評價的公正性、公平性而言也尤為重要,企業一定要確保所有內部財務信息與外部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在兩者真實性的基礎之上,對市場進行分析,對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進行分析,調整企業的產業結構,讓企業的發展速度能夠得到質的飛躍,企業的獲利能力也會隨之得到提升。
在分析企業的獲利能力時,需要不斷調整企業的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所謂流動性資產,其能夠體現出一個企業自身的獲利能力強弱,以及企業在借貸后償還能力的強弱。而流動資金一直保持著流動狀態,則表明企業的資金一直以來都處于內部與外部交換的過程,即企業的盈利能力較強,企業始終有項目在獲利。如果企業流動資金較大時,一定要做好現金流的控制,防止出現資金閑置。資金閑置并不會產生任何的利潤,考慮到借貸償還有利潤這一現象,表明如果資金閑置就意味著資金縮水。需要防止非流動資金過大,資金出現流動性困難,這種情況的出現,會導致企業在進行資金管理時出現周轉不靈活,甚至出現賤賣固定資產等現象。在情節嚴重時,還有可能會導致企業倒閉。當下需要合理地調整流動資金和非流動資金,企業也要保持一種收支相平衡、不斷提高自身獲利能力的狀態,讓企業的資產運作效率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企業獲利能力評價體系的建設是尤為重要的,由于其建設過程相對復雜,應分析市場當前的狀況及企業發展的實際效果,建立在各類不同指標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市場外部的整體發展狀態,并且通過對市場要素的整體完善,提高企業自身的獲利能力,確保企業的發展速度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