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瑞婷 熊慧潔
(1.西安市行政學院,西安 710054;2.共青團西安市委,西安 710008)
生存和發展是個體從事社會經濟活動必須面臨的兩大主題。通過學歷和人才引進政策落戶西安的新西安青年,在為城市發展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他們的職業發展既受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同時其自身的職業焦慮感又成為掣肘青年職業發展的一大因素。因而,西安在實行“人才新政”時,不僅要考慮到“筑巢引鳳”,還要使人才“引得來,留得下”。
近年來,為在新一輪城市人才競爭中占據優勢,國內各大城市紛紛出臺“人才新政”。特大城市凈人口流入增速逐步放緩,青年人逐步萌生“逃離北上廣”的念頭,“特大城市人口擠壓效應”所帶來的人口被動式遷移,“產業大遷移”所帶來的人口引流,為西安帶來了大量的潛在落戶人口,因此西安在出臺“戶籍新政”后,大批青年落戶西安,繼而引發了新的“人才新政”。此外,隨著國家“四大板塊”“三大戰略”的實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西安充分利用多重利好政策,其區域經濟水平得到明顯提升,人口結構得到調整,人才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招才引智”成為西安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的內生性選擇。
按照青年工作的劃分,主要把青年時期的需求分為身心健康、個人成長、事業發展、社會參與和權利表達等內容。根據青年的身心發展特點,青年的需求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需求具有豐富性。由于所處階段不同,青年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不同,因此青年還存在著學習成才、就業創業、身心健康、社會融入等迫切需求。
二是需求具有特殊性。隨著社會階層的不斷分化,青年正趨向于劃分為不同群體。根據研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個體在就業市場上的就業難易程度呈正相關。因此,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不同的青年群體有不同的需求。
三是內在需求與外在需求兼顧。青年在追求“車子”“房子”等外在物質需求的同時,也追求精神上的“詩和遠方”。然而,因為青年人生閱歷不夠多,對社會乃至實踐認識不夠豐富,導致青年的需求容易發生變化。這種易變性致使青年的需求呈內在需求和外在需求兼顧的現象。
1.積極的創新創業政策為青年職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創新創業平臺
除了落戶門檻降低,以及專場招聘、創業補貼、創業培訓、大賽獎勵轉化等,“人才新政”政策還提供了電商經營資助、檔案托管服務、社會保險補貼等服務,均為就業創業者營造了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針對早期創業的初創小微企業,西安市政府針對不同的創業園區出臺了不同的創業扶持政策,增強青年的創新創業信心。據首部《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18)》顯示,西安位列2018年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行榜第8名。為幫助創業青年提高創業能力、掌握創業政策,針對青年創業的特點,共青團西安市委設立創業孵化基地、舉辦“西安青年創業大講壇”等,旨在為創業青年搭建平臺,在青年創新創業的同時,解決青年的就業問題。這些都為新西安青年的職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豐富的教育資源使青年終身學習成為可能
專業技術型人才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終身學習成為青年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一方面,西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使產學研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全媒體環境下的“互聯網+”使網絡學習變為現實。通過線上線下的渠道,新西安青年可以獲得各種學習資源,職業發展的需求也促使青年不斷學習,提高職業能力。
3.社會化分工使青年職業身份、就業形式、職業發展規劃趨向多樣性
隨著社會化分工進一步細化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青年職業身份越來越趨向多樣性。針對逐步擴大的新興領域青年群體,共青團西安市委在西安建立了一批“筑夢空間”,為新興領域青年職業發展提供政策性支持。除了傳統的辦公室、工廠等單位式工作,自由職業、小業主、家庭等靈活式辦公越來越多地成為新一代青年人的選擇。頻繁“跳槽”的現象出現在青年群體中,雖然“跳槽”現象的出現有多種原因,但“跳槽”也成為青年人明晰自身職業發展規劃的一種手段,也從側面反映出青年對未來的職業前景充滿信心。
1.創新創業政策扶持力度有限,青年就業壓力增大
與其他新一線城市相比,西安的人才引進措施相對單一,對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夠。對創業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來說,西安雖然在財稅支持、創業扶持、基礎設施建設等三個方面進行了扶持,但是這些措施力度有限,加之小微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較低,導致企業的存活率整體上偏低,青年面臨失業風險。近年來,西安市工業經濟總量逐年增大,然而主導產業不大不強,在全國的影響力相對有限;產業布局緊湊,但產業鏈不全,產業集聚不明顯;缺乏對企業和投資者的吸引力,特別是面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青年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
2.教育行業對其他行業的支撐與拉動作用較弱,青年創業就業受限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雖然西安高校眾多,科研院所林立,教育資源豐富,但是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不足,校地之間存在壁壘,教育行業對其他行業的拉動作用較小。一方面,教育行業與企業之間的橫向聯系并不密切突出,教育資源對地方的經濟增長率貢獻較小。另一方面,雖然“五新”戰略、“三個經濟”“戶籍新政”實施后,“孔雀東南飛”的現狀有所緩解,但是從每年高校畢業生的去向看,多數畢業生還是選擇了經濟活力強的東南沿海地區,流失了一些從事IT、高新科技、文創等行業的人才,教育資源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有限。伴隨人才的流失,一些高新技術和項目也隨人才被帶走,致使部分企業面臨人才流失和創新能力下降的雙重困境。青年在進行職業選擇、規劃時不得不將以上因素納入考慮,教育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兩張皮”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青年的職業發展與規劃。
3.生活中面臨的壓力逐步增加,焦慮感在青年群體中有所顯現
隨著城市房價居高不下、收入與消費水平之間的差距拉大,青年的生活壓力持續增長。剛踏入職場的青年,獲得的薪酬普遍較低,尤其是購房政策的調整,導致大多數青年選擇租房居住。從職業發展上來看,青年向上流通的渠道變慢變窄,焦慮感越來越強。除了面臨生存壓力,青年人越來越覺得職業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瓶頸,盡管工資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多數青年基本都是“月光族”,用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資金有限,加之本地產業的部分缺失,特別是青年在工作10年后,容易進入工作迷茫期,容易面臨職業生涯的“天花板”,不知是離開還是留下。此外,青年過多地依賴網絡媒體,較少參加文化和體育活動,排解壓力渠道有限,這些都導致了青年的職業焦慮感越來越強烈。
青年的職業發展既要考慮個人的職業規劃,又要考慮本產業的前景。一方面,政府在推進大項目建設時要帶動先進制造業等工業產業發展,同時還要推進基礎設施、產業配套等發展,為青年在進行職業規劃時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另一方面,政府在制定和完善創新創業政策時要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將減稅降稅政策落到實處,做好企業的“店小二”,激發青年的創新創業激情,使青年真正投身于創新開放之城建設。
“政產學研用”的多方合作,為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提供了實踐路徑,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轉化。政府要加大對產學研項目的扶持力度,從政策上強化引導產學研合作。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要進行多維度的合作,結合企業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打造教學基地、博士后流動站等平臺,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因此,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和人才政策時,要多進行調研,尊重市場的選擇,要抓住“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倡議的定位,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突出主導產業優勢,發揮現有科教資源優勢、臨空經濟優勢,吸引大量企業入駐,從而依靠市場盤活人才資源,使青年在進行職業規劃時能夠有充分的選擇,從而使青年“用得上”。
城市的歸屬感,不僅是地理上的認同,更是在心理上的認同。只有與城市建立深度鏈接,青年才能在這個城市有歸屬感。2020年,西安市出臺了《西安市人才安居辦法》,針對各類人才提供租房補貼、購房補貼等,制定人才安居政策措施,提升城市的政府公共服務總體能力。因此,為了加快青年融入城市,政府在制定公共服務配套政策時,要將青年的婚戀、住房、教育等都考慮進來,滿足青年學習成才、就業創業、身心健康、婚戀交友等需求,針對青年的需求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青年政策和公共服務,使青年和城市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使青年真正扎根城市,為青年職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