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哲 唐大鵬
1.沈陽東之方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遼寧沈陽 110021;2.沈陽叢林人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遼寧沈陽 110021
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設計包含多個學科的理論內容,設計內容、設計環節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設計人員需要總結更多的建筑結構設計經驗,引進現代化設計理念,針對傳統的工業與民用結構設計方式予以優化、創新,嚴格按照設計原則進行,確保建筑材料選擇、結構布局的合理性,還需要注重各項設計優化工作,尤其要注重鋼結構設計,從抗震設計、防火設計等方面確保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提升工業與民用的整體質量。
為保證建筑工程安全穩定,設計人員需重視建筑結構設計質量。在開展設計前,需詳細分析項目場地的地質條件,水文條件可以滿足建筑物的功能方面的需求,對建筑物的地基進行合理的設計,使建筑物在安全性與穩定性方面可以得到保證。為了保證建筑結構的設計質量,設計人員必須根據地質調查報告中的數據信息進行建筑結構的設計工作,以保證建筑結構設計方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為保證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可順利進行,還應該對建筑結構的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從原則上來看,凡是涉及設計內容變更的問題,都需要經過設計的單位的書面簽發、同意,不得以施工現場得實際情況為理由,對建筑設計的方案進行更改。但同時設計人員在進行建筑設計、結構設計時,也要了解施工單位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藝,設計的圖紙要便于施工單位組織施工。要提前預算到可能出現的問題,針對此對設計方案予以改進[1]。
基于建筑結構布局的重要性,設計人員需要對建筑結構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從而可以讓建筑工程在地震災害中也能保持穩固。并不是將立體結構進行簡單的疊加就能稱作建筑設計,要知道每個結構設計都起著相應的作用,都能對整體結構造成影響。如果建筑結構中的承重墻沒有起到應有效用或是起到的效用比較小,那么當發生地震時就會給整個建筑結構造成嚴重影響,最終就會對居住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危害。基于此,進行建筑結構布局時,需要對承重墻位置進行合理設計,同時還要遵守承重墻不先于房梁破壞的建造經驗,為人們建造更安全、穩固的建筑工程。在此過程中,還應該對建筑的空間進行充分利用,讓其中每一種使用的功能都可以在現實中實現。讓較為良好的空間環境對工業生產的工藝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相應的建筑結構設計人員應該對工業生產的技術特點與主要的相關工藝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同時還要對相關建筑結構的設計規范進行較為嚴格的遵守,對專業領域之間的溝通與協調進行應有的加強。只有這樣才能夠對建筑結構設計的不合理進行避免。
建筑位置的選擇是建筑設計中需要放在第一位考慮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建筑物需要的抗震性能大小,因為它對建筑的抗震有最直接的要求,因此,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該地區的地震發生情況,有依據有理論支持地選擇建設位置,當然地質條件也是不能忽略的,因此在選址的時候,要避開建設在丘陵以及山坡的附近。在對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結構進行設計的時候,設計工作人員一定不能忽視抗震結構本身的功能,在提高抗震質量上要有明顯進展。在這基礎上功能造價和建筑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標準,參考科學的建筑原理論著,根據已有的建筑案例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在已經確定的目的影響、限制條件和情況下,優化這方面的使用功能。
在抗震設計中應充分利用基礎概念設計原則來確保設計方案的科學合理性與可行性。在實際操作中,要對存在缺陷的方案進行及時修改,或者將其放棄并重新設計一個合理且無缺陷的方案。與此同時,在進行樓板布局時,如果出現立體不規則或平面不規則的情況,應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并用空間計算模型來進行處理。在實際情況中,平面布置可從三方面進行劃分:第一,要確保建筑自身具有足夠的額抗壓水平;第二,建筑主體的抗側力布置需確保其同一側的抗側力強度能夠均勻;第三,建筑主體抗側力結構的布置需保證其周圍結構擁有相同的剛度[2]。
在工業與民用建筑立面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從顏色分布、形狀設計、規模等方面,優化建筑的外觀環境,還需要注重顏色搭配。例如,在入口位置選擇跳躍性顏色,確保入口的立體性和清晰性,這樣工作人員才能夠進入工作狀態。同時,設計人員可利用采光板裝飾建筑,還可以代替窗戶,避免破壞建筑的線條、整體性,突出現代化氣息。并且,在鋼結構生產車間實際設計中,設計人員需要深入分析建筑設計的相關規定,并考慮各項影響因素,根據建筑設計要求進行設計優化,設計出多元化的結構方案。設計人員以及委托企業進行共同探討,然后選取最為合適的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方案。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考慮建筑的功能性和經濟效益。除此之外,在結構設計過程中,還要利用現代化的計算軟件,保證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設計的準確性,從細節上控制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設計的合理性[3]。
總之,在當前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結構設計中,其復雜的設計技術和設計質量、建筑物整體質量相關聯。所以,在基礎工程實際設計過程,設計人員要高度關注有關設計工作,并不斷探索建筑結構設計基本要求,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各類因素對整個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設計的影響,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提高我國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整體質量,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