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聯平
一進入春暖花開的三月,看見路邊長勢喜人的青蒿,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香噴噴的社飯。我的家鄉地處武陵山腹地,這里居住著眾多土家、苗、侗等少數民族,社飯是家鄉祭祀社稷的一種必備食品,更是一種美食。
吃社飯主要在社日進行,即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民間習慣稱為“過社”“攔社”等。因戊日屬土,人們借祭祀土地以祈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運祥和。同時,按照當地少數民族風俗,還要到已故親人墳頭燃香祭奠祭拜,謂之“掛青”或“掛社”。
社飯自古就有之,唐代詩人王駕有詩《社日》為證:“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王駕在詩中描繪出了一幅富庶、興旺的江南農村社日風俗畫面。清代《潭陽竹枝詞》也云:“五戊經過春日長,治聾酒好漫沽長。萬家年后炊煙起,白米青蒿社飯香。”這是對土家人過社的真實寫照,顯示了土家人淳樸、親和、厚道的民俗民風。
家鄉人做社飯并非都是自家人吃,大多數都作為一種禮品佳肴贈送給了親人,一來交流展示各家風味,二來彼此增進友誼。民間諺語有云,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別人家的。相反,真正自家人吃的社飯恰恰都是別人家贈送的。因青蒿性苦寒,可治療和預防傷、腫痛、癆、瘧、痔等疾病,土家人又將社飯作為藥膳使用。
陽春三月,是青蒿散發魅力的最佳時節。在草長鶯飛的日子,青蒿無處不在,道路邊,田坎邊,菜園里,山林中,溪流邊,到處都有青蒿的影子,它們或裸露在地表上,或被掩在草叢中,或被擠在石縫間,總是以最頑強的生命力書寫著最頑強的毅力和韌勁。有時,就連瓦縫里、墻垣上也能見到青蒿的倩影。
采摘回家的青蒿不能直接食用,需先用清水洗凈,去除老莖老葉,留下嫩葉嫩芽,用菜刀切細剁碎,用手使勁揉搓。力氣小者,可用塑料袋包裹捶打,將苦水苦味淘盡濾凈,放文火上烘烤焙干,待青蒿變得柔軟蓬松,像細末茶葉一般,香氣四溢,便用密封袋子密封收藏待用。
社飯的主要食材離不開糯米和粘米,按一定比例將兩者搭配好、混合好,糯米如果過量,則蒸出的社飯容易成塊成坨,口感也就差多了。社飯的輔助食材主要有野蔥、油炸的豆腐果、切成小塊的臘肉丁、切成細絲的臘豬腸、枸杞、紅棗等,這些配料也需選上等優質的。如果想將主料和配料中的香味盡情激發出來,可以將配料小炒,待散發出一定香味后,再倒入主料混合均勻。主料糯米和粘米應先蒸成半熟,待混合均勻后,再置大火上猛蒸。大約半個多小時后,隨著水蒸氣從甑子里或鋁鼓內散發溢流出來,社飯的香氣就慢慢由淡變濃,最終飄滿整個廚房。
土家人最為好客,最為豪爽,只要哪家準備制作社飯,待材料準備完畢,碰到親朋好友,就會主動邀請一句:“到我家吃社飯去。”親朋好友也會痛痛快快就答應下來,并準時赴約。吃社飯也要有儀式感,才能體現出重視和正式。雖然社飯里加了很多美味菜肴,但主人家請客人品嘗,還得精心制作幾個火鍋或是小菜,煨著一壺老酒,才能對得起請來的客人。
陸游說:“社肉如林社酒濃,鄉鄰羅拜祝年豐。”味道鮮美、芳香撲鼻、松軟可口的社飯,再配上幾杯美酒,真道是飯香、肉香、菜香、酒香交融,香滿了整個春天,一席人吃得其樂融融、親情滿滿。
驚蟄過后,又是社飯飄香的時節了。青蒿,是大地對人們的一種饋贈和贈予。當我站在郊外的青蒿之地,似乎感到春風十里,都洋溢著社飯飄來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