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亮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金口鎮政府 山東青島 266000
農業發展是人們生產生活的根本,因此農業長久以來深受國家管理者的重視,歷史上很多人都為農業發展貢獻了畢生心血,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技術的發展進步。然而農業生產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在現代化技術的支撐下,農機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農機與農藝如何和諧發展就成為十分重要的問題,農機與農藝和諧發展可以快速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減輕農民的工作量,幫助農民發家致富,保證農業發展切實取得成效。
在農業領域應用先進的農藝理念和技術,對提升農作物產量有重要作用。科學合理應用農藝技術,能夠對農作物生長環境中的水量、肥料、光照、溫度等條件進行優化,例如對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有機物等進行控制,了解植物生長所需要營養,滿足其生長需求。另外,對于大棚種植,還能應用相關技術延長植物光照時間,增加產量。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在種子栽培過程中運用農藝技術能夠科學確定種植密度,通過設置播種機械的播種間距可以預留栽種空間。在播種過程中,假如預留空間過大,不僅會浪費土地資源,還會產生大量雜草,影響農作物正常授粉,進而影響產量;假如預留空間過小,將會對農作物的光合作用造成影響,也會阻礙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因此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應該結合農作物種類、特征等,綜合考慮光照、溫度、空氣濕度等因素,合理設置種植間距,從而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
農作物生長離不開肥料,但是施肥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土壤造成影響,導致土壤板結和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下降。科學合理施肥能夠減少這些情況的出現,在保證農作物所需營養的同時提升產量。在具體施肥過程中應用農藝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結合土壤情況和農作物生長所需養分,科學合理搭配肥料,例如化肥、有機肥、微量元素等,能夠避免因肥料過剩而影響農作物生長,而且還能節約成本,保證農作物產量。
肥料的穩定供應是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前提,肥料供應是否及時合理對農作物的產量及質量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農民應給予足夠的關注。不同農作物對肥料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而且同一種農作物在不同階段對肥料的需求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農民要在施工前對農作物生長情況進行細致的分析,充分掌握農作物對肥料的需求,科學合理地使用肥料,在確保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前提下降低施肥成本,進而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農機與農藝融合發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促進農業生產向著標準化方向前進,這也是農機與農藝融合進程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當前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中,各類農機產品以及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之中,都具有著相應的標準,但農機與農藝之間是否能夠融合,還需要將其進一步加以梳理。此外,站在農機購置補貼的角度上來看,其實施過程對農機農藝融合的促進作用不明顯,必須要將政府部門補貼政策作為主導所在,進一步推進農機與農藝在技術標準方面的融合,首先,應當完善相應的補貼機制,充分激發出農業種植戶自身的主動性,使其能夠自主采用農機技術以及農藝技術;其次,還應當充分結合實際情況,使得農藝更好的服從農機的基本要求,并且選擇的農作物在種植模式以及種植品種方面,也同樣要符合農機作業的需求,讓兩者間能夠得到更好的協調發展。
首先,應當加大對于農機農藝持續性融合發展的重視程度,必須要嚴格按照當地發展的技術標準來實施融合措施,而不是在農機與農藝的主次關系之間下功夫,并且還要重視起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降低分化現象的出現幾率。其次,由于不同地區在氣候環境以及自然環境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就應當遵守當地的生產方式以及生產理念,在農機的推廣過程中,充分結合當地發展情況來展開針對性推廣工作,在滿足農業種植戶基本需求的同時,保證其日常生活不會受到農機帶來的影響。最后,還要在農藝技術的使用過程中,充分融合農機的使用,有效提升兩者之間的實用性以及穩定性,在使用農業機械設備時,能夠有著堅實的農藝基礎。而為了更好的滿足這些基本需求,還需要當地政府的有關部門及時展開實地調查工作,從而制定出全面、細致的農機農藝融合方案。
農機和農藝的融合離不開發展創新,必須充分發揮從業人員的聰明才智提出科學創新的方法,促使農機與農藝的深度融合。為充分發揮農機和農藝在農業生產的推廣價值,需要提升農機與農藝和諧發展的創新創造能力,保證農機和農藝始終為農業生產服務。農機農藝融合要堅持走市場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路子,依托種植大戶、農機大戶和專業服務組織,搭建農機農藝融合工作平臺。要充分發揮大戶和專業服務組織規模化、標準化程度高、物資裝備先進的優勢,推廣機耕播種、育秧、機插和機收一條龍生產,實現農機農藝緊密結合。
農藝技術在現實社會中的應用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農業發展的內在需求。新形勢下,農民應積極轉變自身觀念,明確時代發展的趨勢,不斷對工作進行改進,加大對農藝技術的應用,切實提高農藝技術應用水平,進而實現農業在新形勢下的突破性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