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錦州水務(集團)有限公司 遼寧錦州 121000
水源水中有機污染物的種類及數量逐年增加,嚴重影響飲用水水質。因而,如何去除原水中溶解性有機物是給水領域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生物處理因其經濟、有效、管理方便、運行可靠等特點,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生物預處理對不同分子量區間有機物的去除特性尚未見報道。
生物預處理是指用生物的方法去除水中有機污染物,減輕后續常規處理負荷的一種處理工藝。生物預處理微污染水源,主要是利用適當條件下生物載體——填料上大量好氧生物膜,在供氧量充足和原水與填料充分接觸情況下,有效去除水中各類污染質。原水與填料生物膜不斷接觸,通過微生物自身生命代謝活動——氧化、還原、合成、分解等過程,在微生物的生物絮凝、吸附、硝化和生物降解等綜合作用下,將原水中的氨氮、有機物、藻類和THMs前體物等去除,既凈化了水質,又明顯減少了其后續凈化和加氯消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THMs等潛在致癌物,經濟有效、無毒副作用地提高生活飲用水水質的安全和衛生質量。
(1)去除有機污染物。原水中的含碳有機物,特別是可生物降解的溶解性有機碳(BDOC),在好氧環境中通過微生物作用可分解為C02和H20。
有機污染物氧化反應為(有機物以CxHyOz表示)
4CxHyOz+(4x+y-2z)02→4xC02+2yH20+能量
(2)去除有機氮和氨氮。生物預處理工藝處理微污染水源水,培養繁殖的微生物多數屬貧營養微生物,故生物氧化反應器中的生化反應,通常主要是生物硝化過程。去除水中的有機氮和氨氮經歷氯化、亞硝化和硝化三個階段。在氯化過程中,水中有機氮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氨氨;然后在亞硝化桿菌的作用下,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氦;最后在硝化桿菌作用下,亞硝酸鹽氮進一步被氧化成硝酸鹽氮。
氨氮氧化方程式為:
2NH4++302+亞硝化桿菌→2N02-+4H++2H20+能量
2N02-+02+硝化桿菌→2N03-+能量
采用超濾膜過濾法測定水樣的分子量分布,超濾膜為YM系列超濾膜,有機物截留分子量分別為60K、30K、10K、6K、3k、1K和0.5K(Daltons)。超濾器為8200型超濾器,有效容積160mL,最大承受壓力0.53MPa,配有磁力攪拌裝置。
(1)水樣過濾過程。采用逐級過濾法,在過濾水樣前,每級濾膜先過濾150mL高純水,然后過濾水樣,并棄去50mL初濾液,超濾器中的水樣不能完全過濾,截留液至少應留50mL棄掉。研究表明,使用國產膜時透過液體積與截留液體積之比1∶1為宜。當前,國產膜與進口膜在測定分子量分布方面雖未對比試驗,但可推斷,使用進口膜時在超濾器中保留一定體積截留液是有科學依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截留液體積過少造成濾液濃度大,從而引起濃度擴散使過濾液受到影響。
(2)試驗工藝概況。江水→生物濾池→混凝、沉淀、過濾→出水。原水來自某條微污染的江水,生物濾池直徑4m,填料高度3.5m,濾速12-20m/h,混凝劑為硫酸鋁,投藥量為5mg/L。
(3)水樣分析項目和方法。DOC:TOC25000總有機碳分析儀測定TOC,用差減法求出DOC。高錳酸鹽指數:酸性高錳酸鉀法。
(1)原水中有機物分子量分布特征。原水中分子量小于0.5K的有機物占72.9%,說明原水中溶解有機物主要由小分子有機物質組成,這是因原水具有湖泊水質的特征,并且又受生活工業污水的污染。因此,研究開發去除小分子有機物的水處理工藝是提高原水水質的關鍵。
(2)通過生物預處理和常規處理去除不同分子量區間的有機物。分子量<0.5K、0.5-1K和1-3K的有機物(DOC>6mg/L)去除率分別為27.2%、26.9%和17.6%,其原因是生物膜上的微生物能利用低分子量物質(尤其是分子量<500)進行自身的新陳代謝,因此生物濾池對這部分有機物的去除率較高;而對低分子量(DOC為1-3mg/L)有機物的去除率為小于10%;分子量在10000-30000間的有機物幾乎沒有被去除,其原因是原水中這部分有機物含量過低(<1mg/L),去除效果不明顯。分子量為30-60K和大于60k的有機物去除率又有所提高,一方面這部分有機物濃度高,使去除效果明顯;另一方面,除生物效應外,由于生物濾層較厚(3.5m),不排除對分子量較大的有機物存在機械篩分和過濾。生物預處理對DOC的總去除率為24.3%。另有研究表明,生物濾池對TOC和DOC的去除率分別為5%-75%和13%-41%。由于不同水源水中有機物的成分不同,各分子量區間有機物的濃度不同,有機物的可生化性也不同,生物濾池對不同源水中有機物的去除效果也不同。另外,生物濾料類型、生物濾池內水力停留時間、水溫、反沖洗方式等條件是影響有機物去除率的重要因素。常規處理各分子量區間的有機物去除率均高于生物濾池,尤其是對大分子量(30-60K及>60K)有機物的去除率更為顯著,但在10-30K區間內,有機物去除率較低,其原因是這部分有機物含量很低(<1mg/L),去除效果不明顯,總去除率為38.1%。因此,有必要對不同水質進行科學的試驗論證,從而選擇合理的水處理工藝。
(3)生物預處理及常規處理對高錳酸鹽指數和NH3-N的去除。原水中高錳酸鹽指數和NH3-N含量較高。生物濾池對高錳酸鹽指數和NH3-N去除率分別為22.1%和76.1%,另有研究表明:對于高濃度NH3-N原水,最好采用生物預處理工藝,其對NH3-N有較好的去除效果,一般去除率可達60%-90%,這與本研究的結論一致。常規處理對高錳酸鹽指數的去除率為40.7%,據報道,FeCl3混凝劑對分子量大于10000的有機物非常有效,本實驗中使用的混凝劑是硫酸鋁,混凝原理與FeCl3相同,因而對大分子有機物的FeCl3效果較好,但對NH3-N的去除率為53.5%,不及生物濾池高。
原水TOC為114mg/L,生物濾池對DOC總去除率為24.3%,DOC在分子量小于3K范圍內的去除效果較顯著,去除率為17.6%-27%,而對含量較低有機物在3K-30K區間內的去除率不理想。常規處理在上述分子量區間內的有機物去除率高于生物濾池,但生物濾池作為常規工藝或深度處理的預處理工藝很有必要,其能有效降低后續單元的處理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