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龍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四川宜賓 644000
鍋爐壓力容器主要的功能是把可發熱物質進行利用,從而產生水蒸汽推動儀器運作,在我國,壓力容器幾乎都是利用燃燒法進行水加熱從而產生動能,例如:玉米稈、煤炭、垃圾等可燃燒物品進行熱能產生。但是鍋爐壓力容器內氣壓一般很高,而且是高溫氣壓,這也使鍋爐一旦破裂水蒸汽便會飛速擴散周圍形成熱浪,而這種熱浪會導致附近人員造成大面積燙傷,同時鍋爐壓力容器破裂也容易導致容器爆炸從而形成碎片,使得附近人員受到傷害。而且鍋爐壓力容器爆炸往往會造成大面積事故對人員、單位、社會都會帶來嚴重的影響,特別是爆炸導致化學液體泄漏或者火災更會對企業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在我國,對于鍋爐壓力容器的檢測一直是重點關注對象,運用科學有效的檢測方法才是對企業和設備人員安全最好的保證。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無損檢測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不管生產還是檢驗中無損檢測技術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在所有壓力容器的檢測方法中,無損檢測技術應該屬于最為常見的方法,無損檢測技術主要是針對壓力容器的材質檢測,利用專業的儀器設備對壓力容器的制造工藝、內部質量情況、構造情況、使用介質情況等方面進行對應的無損檢測。通過有效應用無損檢測,可以及時的發現缺陷,及時處理排除隱患。當然,針對不同構件之間的焊接情況也可以進行有效的檢測和分析,使用無損檢測技術就能為后續的設備檢修工作、設備維修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實際的工作環節,通過有效應用無損檢測技術,其主要包含了超聲波檢測技術、滲透檢測技術等,能針對壓力容器的不同區域位置進行檢測,選擇有效的檢測方法進行對應的操作,確保整個檢測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在傳統檢測中,有些細小問題做不到及時發現,但是很多事故的發生就是因為不能及時發現從而造成事故的釀成。但是在無損檢測中,對于這些細小的問題可以做到更好的檢測,這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容器安全問題。例如:鍋爐壓力容器在進行焊接處理時,依照傳統檢測方法無法對焊點下的情況進行分析,但是無損檢測可以有效的對焊點下的問題進行分析,在保證鍋爐壓力容器正常運行的同時,還可以對焊接員工提出施工缺陷,使焊接人員更好進行接下來的工作,從而避免類似的問題再次出現。
這種檢測技術主要用于磁性材料的檢測,因為這種檢測方式對于磁性鍋爐有著較高的準確性,而這種方法一般被人稱為“磁粉探傷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磁粉在物體表面呈現的狀態進行判斷鍋爐表面是否存在裂紋,因為縫隙之間存在孔洞,所以磁粉在表面運作時會受到孔洞的阻礙,無法進行平整的傳播,而磁阻力便會增加,使縫隙表面呈現漏磁場。因為漏磁場的大小決定因素有很多,所以充分利用磁粉進行操作便是最佳的方法。但是由于成本高等問題,幾乎無損檢測中它出現的頻率逐漸變少。通常情況下,磁粉會用純鐵進行研磨用于使用,有些磁粉會添加熒光劑等其它化學藥劑進行熒光化處理,這種制作方法的好處便是可以提升檢測精確度。但是磁粉檢測法需要檢測人員有著熟練的操作手法,因為不熟練的操作方法可能會造成漏檢,從而帶來隱患。因此,磁粉探傷法需要檢測人員掌握鍋爐壓力容器材料與使用情況,同時要對檢測位置保持干凈、干燥的環境。并且對于操作手法也要準確無誤,要做到容器表面與磁極之間留有縫隙,這樣才能更好的使容器產生漏磁,同時可以防止縫隙之間漏磁過大。
在目前已有的檢測技術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便是超聲波檢測技術,這種技術主要利用超聲波在被檢測物件中通過縱橫波的傳播從而進行快捷有效的檢測,例如:在檢測鍋爐壓力容器時,利用特定角度把超聲波發射進管壁內部,隨后依照聲波反射情況進行合理的判斷是否有裂紋或熔點破損等問題。由于超聲波穿透強這種檢查技術更加適用金屬類型的鍋爐進行檢測,這種方式的優點便是操作簡單對工作人員身體健康與容器穩定性也沒有影響,而且這種檢測方法可靠性高,成本低,所以幾乎大多數檢測都用此方法進行檢測。而且超聲波傳播速度均勻、角度穩定,在遇到障礙時會發生反射的原理,所以檢測員工可以利用超聲波的反射幅度以及波的表現形式進行有效的判斷,從而知道容器內部的情況,同時根據反射幅度方向可以得到容器內部缺陷具體情況,而且對于焊點內部的情況也可以作出深入的了解,從而決定能否加強焊點。
渦流無損檢測技術作為無損檢測的主要技術之一,其主要是通過交變磁場,進而針對檢測設備的內部電磁感應產生的封閉電磁渦流進行數據方面的分析,最終得到設備的缺陷以及檢測結論。一般而言,渦流檢測主要是在金屬材料檢測之中使用,不需要與鍋爐壓力容器的本體相互接觸,就可以利用速度快、自動化的設備進行缺陷方面的檢測。但是由于只適合在金屬材料檢測之中使用,所以對于鍋爐本身形狀、材質以及尺寸等方面都有著較高的要求。
壓力容器的使用量隨著工業增長也隨之增加,因此無損檢測的應用也將在該方面的應用越來越成熟,在未來的無損檢測技術發展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改革與創新,提升無損檢測技術水平,讓其更好地運用在鍋爐壓力容器檢驗之中,促進相關行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