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
中煤招標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 100010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的法治建設也隨之迅速發展到法治成長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依靠法治。
《招標投標法》對依法必招的項目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有如下幾條:“1、大型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關系社會公共利益、公眾安全的項目。2、全部或者部分使用過有資金投資或者國家融資的項目。3、使用國際組織或者外國政府貸款、援助資金的項目。”項目預算金額工程類達到400萬元、貨物類達到200萬元、服務類達到100萬元均需進行招標采購。部分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對于必須招標的規定也有更加具體和嚴格的要求。
面對此類質疑處理并不復雜,招標人及時組織有職能管理人員對項目的屬性進行復核,基本可以很快判定是否屬于必須招標的項目。如是,應及時終止原采購程序,重新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招標采購工作。
《招標投標法》第18條第1款規定:“招標人可以根據項目本身的要求,在招標公告或者投標邀請書中,要求潛在投標人提供有關資質證明文件和業績情況,并對潛在投標人進行資格審查;國家對投標人資格條件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投標人資格要求為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投標人如不符合將被否決投標。部分招標項目在市場中潛在投標人數量很多,招標人為避免出現投標人過多的情況,會設置過高的門檻來限值潛在投標人,對不同所有制企業設置的各類不合理限制和壁壘。因此經常會引起部分潛在投標人針對投標人資格要求的質疑。
面對此類質疑,招標人應結合項目實際情況與市場競爭情況認真進行復核,如存在投標人資格要求嚴重高于項目實際需要、違法限定所有制形式或者組織形式、對不同所有制投標人采取不同的資格審查標準、設定明顯超出招標項目具體特點和實際需要的過高的資質資格、業績要求的,應及時更正,發布變更公告,降低投標人資格門檻。
招標項目發布中標公示期間,是出現投標人或其相關利害關系人最容易提出質疑的環節。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招標人應當自收到評標報告之日起3日內公示中標候選人,公示期不得少于3日。投標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對招標項目的評標結果有異議的,應當在中標公示期間提出。此環節比較容易出現的質疑有以下幾點:①招標人僅公示的一個中標候選人而沒有公示全部中標候選人。部分招標人為避免在中標公示期間出現質疑的情況出現,會僅公示中標候選人第一名。但投標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對評標結果即中標公示存在異議的,其異議應當針對的是全部中標候選人,而不是僅針對中標候選人第一名,部分項目中標候選人是1至3名,部分項目可能更多,如果僅公示中標候選人第一名,則投標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則失去了評標主要結果知情權,喪失了針對第二名、第三名等中標候選人提出異議或訴訟的權利。②中標候選人存在明顯不符合投標人資格要求的情況。部分項目由于評標時間緊張或招標文件商務、技術條款設置不夠清晰明了,評標委員會評標不夠細致、準確,否決條款界定不夠準確,導致應當被依法否決投標的投標人未在評標時被否決。案例:某煤礦用自移設備列車組招標采購項目,招標文件第一章投標人資格要求中要求投標人須提供投標產品煤安證書,投標時各投標人均按照自己對本條款的理解提供了不同種類的煤安證書,其中投標人A提供了招標文件規定的各型號的自移列車單車的煤安證書、投標人B提供了招標文件規定的各型號的自移列車單車的煤安證書以及整套自移列車設備組的成套煤安證書、投標人C提供了招標文件規定的各型號的自移列車單車的煤安證書以及整套自移列車設備組的成套煤安證書、投標人D提供了整套自移列車設備組的成套煤安證書,評標過程中,評標委員會認為各投標人僅提供了各型號單車列車的煤安證書即符合招標要求,經過綜合打分,最終投標人A為中標候選人第一名、投標人B中標候選人第二名、投標人C中標候選人第三名。但在中標公示期間,投標人B針對中標結果提出了質疑,投標人B中質疑中指出通過同行業了解及安標國家礦用產品安全標志中心查詢,投標人A僅有自移列車單車的煤安證書,而沒有成套設備自移列車組的煤安證書,不符合自移設備列車組的銷售要求。招標人收到質疑后,首先要求其有關技術部門進行了復核,通過招標人技術部門針對投標人B的質疑的復核,招標人技術部門初步認為該質疑成立。《招標投標法》要求,中標候選人公示期間,投標人針對有關評標結果的異議成立的,招標人應當組織原評標委員會對有關的問題予以糾正,招標人無法組織原評標委員會予以糾正或者評標委員會無法自行予以糾正的,招標人應當報告行政監督部門,由有關行政監督部門依法作出處理。該案例中招標人遂組織原評標委員會針對投標人B提出的質疑進行了復議,原評標委員會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與討論,最終一致認為本項目投標人應提供自移設備列車組的成套煤安證書,進行了糾正工作。通過此案例可以看出,中標結果公示期間,出現投標人或其相關利害關系人針對中標結果提出異議時,招標人應予以重視,及時與質疑人進行溝通,通過自身技術實力與原評標委員會進行調查、復核,及時將有關結果通知質疑人,如確實存在問題應予以及時糾正。
完全避免招標過程中出現投標人或其利害關系人提出質疑或投訴的情況是不現實的,但為了進一步減少以上情況的出現與發生,招標人與招標代理機構應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法律法規理解能力、提高招標過程服務意識,不得利用法律漏洞、鉆法律制度空子,損害國家與投標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