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津冶
朝陽市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心 遼寧朝陽 122000
面對資源消耗趨緊,生態環境退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并提出加快生態文明法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政府審計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力量,將以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及要求為出發點,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外部不經濟理論和系統理論等相關理論為支撐,對國家資源管理、環境和生態系統等重點領域發揮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監督作用,并進一步探討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以及風險導向審計[1]。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一度盛行唯GDP論英雄的政績觀,這種錯誤觀念導致部分政府領導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導致高額的GDP提升的價值與犧牲的自然資產價值有時不成正比,犧牲自然資產的量超出自然資產自我恢復的承受范圍。忽視環境保護,帶來了一定的副作用,如污水、酸雨、空氣污染、物種滅絕、極端天氣等,這不僅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破壞,而且對整個地球生態系統正常運行造成沖擊。而如果將環境審計納入政府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的范圍,就能夠更加科學、嚴謹、客觀地評價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的履行情況,增強審計報告的客觀性。
政府環境審計工作秉持會計學中財務會計理念,通過逐步健全環境資產核算要素、改變審計工作重心,較為全面地展現政府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在環境治理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時可以衡量離任領導干部在環境管理方面非法行為的損失,并對其進行追責。
通過對政府領導干部進行環境審計,對一些領導干部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追責,可以及時糾正其違法行為并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也可以增強領導干部的環境治理意識,引導和規范領導干部對環境治理行為,使政府環境治理合理化。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在人口、資源、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在不損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實現發展目標。它要求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即將忽略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方式轉變為綜合考慮社會、資源、生態環境的經濟增長方式,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要確保生態環境不被侵害,最終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是生態審計的基本理論基礎[2]。
生態經濟學最早被稱為污染經濟學或公害經濟學,是一門由生態學和經濟學相互耦合而成的復雜學科,它主要圍繞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協調發展進行研究,目的是促進社會經濟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除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外,還包括生態恢復、環境破壞等。
外部經濟是指一個生產者(消費者)的生產(消費)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消費者)所附帶產生的成本或效益情況。外部經濟有正的外部經濟和負的外部經濟之分。由于生態環境與生俱來的公共特性,其外部經濟表現得十分突出。當生態環境發展良好時,其產生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能直接由從事生態環境活動的當事人獨享,而是由整個生態群體共同分享,將表現為正的外部經濟。然而,當某一活動為一己私利而侵害生態環境時,由此引發的生態風險將由所在生態系統的全體成員共同承擔。
完善行政事業單位的評價指標體系。第一,要明確相關財務分析指標,包括支出增長率、預算收支完成率、項目支出比率、資產負債率等指標,在實際工作中要根據行政事業單位的具體業務,完善相關指標體系,通過對各項指標的分析,考評行政事業單位工作運行績效。第二,在制定評價流程時,要充分考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以科學的評價方法和專業的評價流程全面的分析財務審計工作中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財務審計工作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后,應該真正的落實在審計效果評價工作中[3]。
第一,以國家政策為統領,從宏觀審查貫徹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發展規劃、戰略決策、重大措施以及年度業務計劃執行情況,從履職盡責、依法行政、公共服務等方面,揭露評價被審計對象。
第二,以資金流向為線索,從微觀上審查財務報告、會計報表、記賬憑證、業務合同等,揭露是否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是否盲目增加政府隱性債務,國家工程項目是否進度緩慢,財政資金是否沉淀,運用效率是否較低等問題。
第三,以問題整改為目標,嚴格落實責任清單,促進被審計單位建章立制規范管理。要根據問題界定責任主體,列出問題清單,整改措施及時限。對于敷衍塞責、虛假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按規定啟動問責機制。對于重大違法違紀問題、屢查屢犯問題、失職瀆職問題,要堅決依法依規移送紀檢或相關主管部門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理處罰。對于制度體制問題,要充分和責任主體溝通,揭露現行體制存在的問題,依法依規幫助責任主體完善健全制度體制。
第四,加強財務審計事前監督力度。提高地方黨委、政府重視對財務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財務審計人員要積極參與制定戰略決策、規劃部署,實施方案、管理辦法等工作,從問題源頭上進行治理。
黨的十八大與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優化國土開發,促進資源節約,保護生態環境,健全生態制度”的核心理念,所以,做好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政府審計管理工作,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