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敬育
新疆伊犁州纖維檢驗所 新疆伊犁州 835099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市場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紡織行業也逐漸向高、精、尖發展,成為支柱行業。新時期服裝企業對布料的要求是越來越高,對棉花的各項指標提出了高要求。
我國棉花檢驗起步較慢,大致可以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清朝末期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這時期的7個棉花相關檢驗機構主要進行水分檢驗,為防止商人在棉花銷售時摻水。直到1937年10月才初步提出棉花檢驗人員到產地試行棉花分級,但是這個時期的檢測儀器基本使用英國生產的,并且檢驗人員基本憑經驗檢驗,因此數據并不準確。第二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棉花檢驗機構經歷波折才得以存活,同時在這個階段編寫了符合當時國情的棉花檢驗規程及規章制度,還頒布了國家棉花標準,標志著我國棉花檢驗工作步入標準化。第三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后到2001年,這一階段全國檢驗機構逐漸恢復并組建,標志著中國紡織業的迅猛發展,我國紡織儀器和檢測技術也趨于自動化,并為以后棉花檢驗工作積累了很多的經驗。第四階段為2001年至今,這一階段我國的棉花檢驗技術基本成熟,各項檢驗標準和檢驗規程也逐漸系統化[1]。
棉花的一些物理性能會受到溫濕度的影響,需要穩定的實驗室環境才能檢驗出復現性和再現性較高的指標,因此的提升棉花檢驗水平和服務質量需要從加強實驗室管理入手,根據自身情況不斷改進原有的檢驗流程和檢驗方法,實驗室的精細化管理,促進棉花檢驗水平的逐步提升。只有提升了質量管理水平,才能保證棉花各項檢驗數據準確無誤,棉花檢驗質量才能得到保障。
人是影響實驗室檢驗數據的關鍵因素,不同的操作人員若采用不同的操作可能會測試出來不同的結果,所以必須培養一批有責任心的專業技術人員,按照規范程序嚴格執行。在操作儀器的時候,及時發現處理儀器出現的狀況,避免導致數據不準確的因素,維護好檢驗結果的公信力。
隨著盡量排除人為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這一觀念的不斷普及和深入,目前棉花的各項檢驗工作中,對各類儀器設備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所以儀器設備狀態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在日常檢驗工作中,儀器的維護保養應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很多細節需要維護員用心操作。例如:拆裝各個儀器部件時,一定要記住各個部件的拆卸順序,并且作好記錄,避免在裝機時發生混淆;清理電路板上雜質時不能直接擦拭,要用專用毛刷或者羊毛筆,同時用吸塵器進行吸取。與此同時,應制定好詳盡的周期維護計劃,并嚴格執行,從而保證儀器隨時保持最佳狀態[2]。
對實驗室用的棉花檢驗樣品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抽樣或樣品制作時,對樣品數量、尺寸和樣品規格等方面嚴格要求。樣品預處理時,要合理放置,并對溫度、濕度、通風狀況等外部環境進行實時監控,在檢驗檢測時也要確保穩定的外部環境,降低外部因素對檢測結果的影響,保證棉花樣品的狀態的穩定性及檢驗結果的復現性。
為確保每一個檢驗數據精確無誤,實驗室還應該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來優化實驗室內部行政管理。充分地利用實驗室自身的各項資源,規范核心工作程序,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只有不斷完善實驗室的質量管理體系,才能確保檢測數據越來越準確。
目前在一些棉花相關企業的實驗室建設中,兼顧《棉花分級室的模擬晝光照明》(GB/T13786)標準相關技術要求的同時,還應該考慮通風循環系統,嚴格控制送風速度、流量等。風速過大會吹起棉纖維及灰塵,從而影響檢驗工作及結果;風速及流量過小則無法改善檢驗環境。在不影響檢驗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打開門窗,讓室內保持適量新鮮空氣,這樣檢驗人員也不致于出現缺氧、困乏甚至其他不適癥狀,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隨著信息化技術在各行各業的不斷應用,棉花檢驗也應順應該趨勢的發展,充分利用計算機強大的信息處理功能,以及網絡對信息的高效傳遞,對實驗室的“人、機、料、法、環”各項資源進行信息化管理,實現信息集中處理,各類資源共享,方便使用和開發。通過大量的數據積累,充分利用好數據分析的優勢,對棉花檢驗工作的發展做出準確的預判和決策。
對棉花樣品的整個檢驗過程進行監督,對于發現的問題要在第一時間解決并總結經驗,從而優化棉花樣品檢驗過程。實驗室棉花檢驗不僅可以促進改善棉花檢驗指標,提高棉花品質的質量控制,還可以形成細化的棉花品質等級,這在提升我國棉花生產和出口效益上具有非常積極的推動意義,增加我國在國際棉花市場的競爭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