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玉璞
巴州纖維檢驗所 新疆庫爾勒 841000
我國一直都是農業大國,蠶、絲、毛、麻、棉等天然纖維的使用量和生產量一直以來穩居世界第一,我國屬于紡織大國,紡織產品的出口量排在世界前列,纖維制品在我國市場經濟中也占據較大的份額。市場經濟需要具有良好的秩序,而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就是市場秩序的管理者,其最主要職能就是監督和管理纖維的質量。
纖維質量檢驗工作主要有專業纖維檢驗機構負責,檢驗質量和水平能夠直接決定我國纖維市場的秩序,纖維質量檢驗在我國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第一,能夠維護纖維市場的秩序[1]。為了促進市場經濟更好的發展,我國相繼推出了諸多法律和條例,國務院也頒布了《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而且國家質檢總局也頒布了關于纖維質監監管的一些規章制度,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表明我國纖維質量檢驗已經形成了基本的架構。相關制度的建立能夠更好地維護纖維市場的秩序。
第二,能夠使管理者和經營者的行為更加規范。為了確保我國市場內的公平競爭,將各項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落實到監督管理當中,并且不斷提高監督管理力度和行政處罰力度。同時將行政強制、行政處罰與教育整改等相結合,管理者和經營者都能夠通過這些來約束自身的行為,使自身的言行更加規范,也使市場競爭變得更加公平、公正、科學、合理。
第三,嚴重打擊了違法經營。可以通過舉報檢查,現場檢查和調查取證等一系列的方法,對制假售價摻雜使假和以次充好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以此來確保市場內貨物的真實性,維護市場經濟的公平公正,促進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纖維公正檢驗制度雖然是一種國家制度,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第三方公正檢驗,還是纖維質量檢驗和管理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受檢方并不需要承擔任何檢驗費用,一切檢驗費用都由國家承擔,這是我國政府的新嘗試[2]。通過公證檢驗,纖維在進入國庫以后,我國專業纖維檢驗機構需要對其數量、真實性、質量和準確性等進行一一查驗。
1997年,我國開始了棉花公證檢驗;2004年,我國開始了山羊絨公證檢驗;2005年,我國開始了麻類纖維公證檢驗;2007年,我國開始了蠶桑公證檢驗。隨著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公證檢驗制度的出現是必然現象。我國土地較為遼闊,養殖和種植的天然纖維都會受到土壤和氣候的影響,導致纖維之間的質量存在較大差異。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大小規模發展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逐漸出現了諸多矛盾,如果這些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會直接影響到養殖業和種植業。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出臺了公證檢驗制度。
公證檢驗制度是全國統一的質量評價體系,以棉花公證檢驗為例:第一,公證檢驗制度使棉花的質量標準得到了統一,質量包括長度、整齊度、雜質、顏色以及軋工質量等。第二,公證檢驗制度為我國棉花檢驗統一了檢測環境。所有的棉花檢驗都需要在恒溫恒濕的環境當中進行,需要先進行24小時平衡,然后再進行檢驗。第三,公正經驗制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棉花檢測技術和檢測方法。將棉花檢測,油感官檢測逐漸轉變為儀器檢測,檢測技術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時檢測方法也更加科學合理,得到的檢測數據真實有效。第四,公證檢驗制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棉花實驗室、考核體系以及質量管理體系。全國各個地區的纖維檢驗機構都需要按照相關標準建立實驗室,同時還要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將所有檢測到的數據直接上傳到中纖局,由中纖局隨時掌控全國各地的棉花質量,同時還要定期對各個實驗室進行考核,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確保棉花的質量。
棉花公證檢驗是一種開放性的檢驗,由纖維機構免費為受檢方提供檢驗服務,減輕了棉花經營者的負擔和棉衣經營者的負擔,同時也確保了檢驗數據的公平性和準確性。我國通過對棉花檢測的各項指標進行深入分析,能夠了解每項指標的價值,價值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價格,通過棉花公證檢驗,能夠科學合理的給出棉花的價格,為市場秩序提供了有效保障,促進我國市場經濟更好的發展。
1972年,周總理發布了我國第一部棉花標準,這一標準廢止于2012年。棉花標準執行了40年,為我國市場經濟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也為我國棉花質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3]。我國加入WTO以后,原來較為粗糙的質量評價標準和質量評價體系無法與國際相接軌,原本的棉花標準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因此由中纖局和八部委,共同制定了新的棉花標準,在這一標準中對棉花的質量評價體系進行了完善,使產、供、需三方利益得到了有效平衡。我國新棉花標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學性和適用性,能夠帶領我國纖維行業進一步發展。
總體而言,纖維質量在市場經濟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纖維質量的監督管理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和改革。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專業纖維檢驗機構順應而生,纖維質量檢驗的水平能夠直接決定我國當今市場的秩序,從而促進我國纖維行業的發展,同時也促進我國市場經濟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