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梁山縣小安山鎮政府 山東濟寧 272605
鄉村振興是順應我國新時期國家發展要求的重大戰略,集中解決了我國社會在農村方面的矛盾。其中,農業經濟管理作為鄉村振興中的重點工作,需要我國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合理分工、共同協作,通過集中力量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宣傳教育、優化基層組織的管理方式等途徑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從而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與發展。
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提升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生產力。農村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的提升主要在于實現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我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可以有效的提升農村的農業生產力,提升農村的生產活力,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實現農村大規模的機械化和現代化,從而從整體上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在此背景下,更加需要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不斷的優化和推廣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力度,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條件,促進農村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要想進一步的促進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應該大力提升農村的生產力,優化和不斷的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將農村的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和升級。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從根本上推動了我國農村的發展,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創造了便利的條件,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為農產品質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1]。
針對現階段存在的農業經濟管理機制落后的問題,需要構建先進的農業經濟管理機制,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收益能力。一方面,可以對現階段的農業生產模式進行優化,實現規模化的農業生產,以便于對一定范圍內的農業資源進行集中規劃。如實行農村合作社制度,將合作社內部的土地進行統一管理和生產規劃,進而實現農產品的集中加工和銷售,有利于提升單位農業資源的收益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規模化的農業管理,實現專業人才的培養,為農業經濟管理留住和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既有利于提升農業生產技術,又能為信息化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奠定人才基礎。
我國在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后,雖然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給予了政策傾斜和經濟支持,但是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集體經濟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農村基層組織的管理和建設存在缺陷,使農村公共服務的建設與發展落后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首先,在基層組織管理方面,創新并健全管理機制,以提升農業生產主體自我管理水平。其次,建立完善的農業生產農民自治管理組織,充分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最后,在農業生產配套設施方面,要滿足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生活需求,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到鄉村地區的特性,并及時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與糾紛,優化基層組織在農業經濟中的管理和建設方式[2]。
針對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健全的問題,提出了根據區域發展需求,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根據各區域的農產品特點和發展規劃,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有規劃的建設和優化,為農業發展及農業經濟管理奠定實施基礎。一方面,需要對鄉村的道路進行合理規劃,保障農業機械的使用和農產品的運輸需求,同時道路優化也有利于發展旅游經濟,進一步開發農業資源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分批次地對農村地區的電力供應及信息設備進行優化升級,為后續的農產品行業信息收集以及提升鄉村信息的傳輸效率奠定基礎,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穩定發展,就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農業資源有效整合。首先,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文戰略思想可以為農業企業提供完整的指導思想。農業互聯網是我國獨有的智能化農業物聯網,可以根據本地區實際發展情況確定農業互聯網發展目標。其次,有必要對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包括土壤和氣候)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為當地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農業經濟管理的基層組織要給予農業生產中的農民相應的知情權、參與權,同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吸引和鼓勵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積極融入農業經濟活動,加強宣傳教育。利用農村社區中的廣播、宣傳欄、報紙等媒體進行充分廣泛的宣傳,且農業經濟生產中的基層管理服務組織需要采用入門入戶的方式與主體對象積極溝通、宣傳農業經濟管理的途徑及意義,從而改變農民的思想認識,使其了解到自身是農業經濟管理的主體[3]。
在我國大力提倡鄉村振興的發展背景下,原有的農業經濟管理方式已經表現出了諸多不適和問題,必須緊跟時代發展需求,從供給側改革和鄉村經濟管理的角度,對農業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將新的管理理念運用到農業經濟發展中,對進一步推進鄉村經濟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