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偉
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陜西西安 710065
雖然,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企業于國際工程項目中的參與度亦有了極大提升。但礙于部分企業并未能對合同的簽訂給予足夠重視,以致糾紛發生時亦無法找到反駁的依據。此點在承包方方面尤為凸顯[1]。因部分承包商認為,合同僅是文字層面的東西,甚至于僅是一種形式而不具任何意義,而自身主要能確保工程最終的完工質量良好即可。而基于此等心態,也便使得他們在簽訂合同時通常不會過多了解合同中的相關規定,加之對國外環境的陌生以及對所在國法律文件的不了解,故也容易陷入對方的圈套而引發利益問題。與此同時,部分承包商還因對交情的過于看重而僅是在口頭上做出了相關約定,但實際履行過程卻缺乏文字方面的說明,以致后續一旦發生問題便會導致雙方矛盾,并蒙受較大的經濟損失。
基于國際工程合同的簽訂,其參與的業主及承包商往往來自于不同國家,故相較于常規合同,國際工程合同往往也更為復雜。故雙方也均需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與合同法律意識方有助于營造一個公平、和諧的合作環境,繼而切實保障合作雙方各自的利益。然而,現實的狀況卻是,有關合同的最終簽訂往往均是主要由雙方業務人員來進行審閱,而業務人員雖大多具有足夠的閱歷,但也并非均是合同專業出身,加之國際工程所面臨之環境亦更為復雜,故仍以對待常規合同的態度來看待國際工程合同,則極易產生各種各樣的漏洞而導致合同的規范性較低,繼而將無法保障合作雙方各自的利益。
因國際工程往往涉及到較廣的覆蓋范圍,故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溝通,且工程項目能否得以順利、有效的實施,也有賴各參與主體之間配合的默契程度。然而,因大多數承包商既不了解國外的市場環境,又未能在合同中就自身權益予以明確,這便使得工程項目開展過程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則工程的整體風險將大幅上升,而后因工期延誤所導致的損失也只能由工程的承包方承擔。不僅如此,若承包方未能提前針對可能發生的各項影響因素擬定合理的解決策略,則難免會遭遇其他方面的風險。諸如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等,如此一來,因雙方事先未能在合同方面予以明確約定,故遭遇此等將導致承包方無法及時應對好市場變動,繼而導致了損失也僅能由自己承擔。
據絕大多數跨國國際工程案例表面,但凡涉及到跨國的工程,其合同中或多或少均有一些不公平條款,諸如工期延誤是由承包商自身原因所導致,則會受到罰款;但若是由業主的原因所導致,則承包方往往只能獲得工期方面的補償而不會涉及到任何的費用資金[2]。雖然,對于合同中的不公平條款,多數承包商均內心有數,但礙于身在他國必然會受他國環境之影響,故也難以以合理的方式去維護自身利益。而即便承包商具有較強的維權意識,但也時常苦于缺乏足夠的證據而難以維護好自身的合法利益。
為確保我國承包商在參與國際工程項目中能夠切實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則必然要對合同的管理給予高度重視。而基于當下這種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則承包商在管理合同時亦當積極借助信息技術的輔助來促使合同管理逐步往制度化、信息化、表單化、共享化、流程化以及標準化的方向發展。其中,所謂的制度化便是指在合同管理中,對合同相關的制度、機構、人員、權限以及職責等方面事項意義明確,由此形成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而流程化則是要對合同管理的各環節予以進一步明確。諸如從合同前期的談判,再到后續的會簽直至最終的歸檔,期間需要設置多少管理環節,以及不同的管理環節需發揮怎樣的作用,這些都是需要以流程化的方式來解決的主要問題。表單化也便是指將相關管理制度及流程以書面的形式來呈現,且其中包含了對合同管理各環節的具體要求。
合同管理工作貫穿項目始終,往往從項目投標階段就開始進行策劃,直到合同終止。因此,承包商要運用系統性、全局性的視角進行合同管理,既要重視合同談判、簽訂等前期工作,也要重視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履約工作[3]。在此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負責簽約的商務人員與實際履約的技術和管理人員之間的對接,以使所簽訂合同符合工程實際,以及在履約過程中能有效規避合同風險。
在國際工程項目開展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糾紛,對此,為防止矛盾的進一步惡化,則合同雙方均應采取有效措施與合同對方積極展開協商,并對合同中具有爭議性的內容展開溝通。通常情況下,合同當事人大多希望以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合同糾紛,但在協商同時,企業亦要結合糾紛的性質及內容提前做好借助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的準備。而若情況較為危機,則可提出保全申請,以免損失進一步擴大。
總之,中國工程企業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則除了要具備先進的工程技術水平與成本控制能力外,尚需對合同的管理工作給予高度重視,以此方能切實發揮好合同管理工作的內涵價值,繼而在降低企業的項目風險同時切實維護好企業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