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平度市同和街道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山東平度 266706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人口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農產品市場越來越廣泛。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近年來我國食品工業的質量和安全性逐漸下降,有機食品市場也顯得混亂。盡管我國出臺了限制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特殊規定,但仍然有犯罪分子冒著風險,在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中添加違禁藥品,難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尤其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不完善是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原因之一。現有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意識問題。在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中,一些農民和企業沒有對食品安全給予應有的重視。在農產品生產中,農藥的使用違反了法規要求;在加工農產品時,加工程序不規則,不清潔且不規范,這會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并引起質量和安全問題[1]。
第二,融資問題。盡管我國已經在城市、縣、區建立了農、畜產品二級檢驗機構,但由于資金短缺,檢驗人員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檢驗設備也不是最新的,很難有效地識別農產品的質量問題。
第三,監管問題。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農產品的培育和收集、農產品的存儲和運輸、農產品的控制和流通等之間存在差距,因缺乏監督導致了質量和安全隱患。
第四,技術問題。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管理領域的技術問題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生產方面。農業生產技術落后,故而生產者將重點放在提高生產力上,農產品的環境友好性和安全性得不到保證,質量和安全隱患受到威脅;第二方面是檢測方面。檢測技術不足導致大量農產品出現質量和安全問題。
第五,農產品可追溯性的實施水平較低。如今,許多農業生產者已經采用信息數據庫的形式對農產品進行嚴格監控。通過掃描農產品附帶的QR碼,可以追溯農產品的原始來源和農藥殘留信息,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符合食品標準。但是,這種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很高,并且需要專業的測試設備來檢測它,并且為了更新信息,需要專業人士與他們合作。因此,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成本高昂,這導致了滯銷現象的發生,因此,不能在大范圍內廣泛推廣。
第六,農產品使用率過高。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在農藥、化學肥料和各種成熟劑等化學藥品的生產中,制造商在農產品生產中使用了越來越多的化學藥品。盡管使用化學藥品可以使農產品的外觀和形狀更具吸引力,但其中所含的有毒物質可能對人體產生更嚴重的危害。當前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控制和管理沒有對化學制劑和藥物制劑的使用提供有效的監督。因此,不能有效解決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2]。
為了應對農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的缺乏,政府部門可以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安全的監督,提高農民對食品安全的認識,從源頭上,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鼓勵政府部門從以下三個方面在生產現場實施環境安全管理。一是農業生產標準化。政府部門建立了完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提出了農產品標準化要求,并為農民提供指導,避免在生產過程中引入質量安全隱患。二是規范環境監測。在農業生產中,環境污染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關鍵。政府部門積極推進環境監測,定期對農業生產區進行環境監測,通過實時監測環境狀況,實現農業生產區環境條件及化學肥料的及時檢測。農藥過多,無法確保環境友好和安全的農業生產。第三,全面農業監督。在農產品生產中,使用了許多農業資源,例如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種子等。其質量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質量。政府部門需要開展全面的農業監督工作,將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管理范圍擴大到農業投入品,做好種子、農藥等的監督,加大對假冒偽劣種子供應商的起訴,增加違法成本,避免農業投入由于引進而造成的質量和安全威脅。
為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人員和資金投入不足,政府部門需要完善行政管理網絡,增加資金投入,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供資源保障。在行政管理網絡中,各地政府部門可以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體系,組織農業局、公安局、工商局等職能部門共同合理化管理工作,分擔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實施農產品流通的全過程有效的監督。隨著資本投資的增加,政府部門在建設農業測試機構時需要增加對農業測試的資本投資,為測試機構購買先進的測試設備,并保證培訓技術人員的資金。
由于缺乏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政府部門需要明確農產品流通監管要點,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派出各部門保證農產品質量。做好管理工作,避免對農產品流通的監督出現盲點,對農產品進行全面有效的監督。對于生產單位,發布生產區域的環境標準,以明確生產農產品的區域的環境要求;在測試環節,制定測試程序和監督機制,將測試內容擴展到整個種子加工、禽類和種苗育種過程,并通過農業生產媒體定期報告監測結果;全面透明的質量和安全管理;在認證過程中,要加強對農業認證知識的推廣,對達到“三項產品”農業認證標準或被評定為標準化生產基地的農民和企業提供政策優化或技術獎勵。農民和農業企業積極參與農產品認證,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在消費方面,應明確農產品市場的監管標準,并應采用“每一次入境檢查”制度和跟蹤制度,以確保對農產品周轉率的透明監督[3]。
為了應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管理中的技術挑戰,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對農民、農業企業和檢測機構的技術支持,改進農產品的生產和檢測技術,預防和控制與質量和安全有關的隱患,并防止不合規的農產品進入市場。作為對農民和農業企業的技術支持的一部分,農業和農村服務中心需要加強技術推廣,并指導農民和農業企業將先進技術用于農業生產。積極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和免耕播種技術,減少農產品生產中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的使用,優化農業產區環境,切實解決農作物質量安全問題。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可以建立農業生產示范區,在該地區利用先進的種子和技術作為試點項目,使農民和農業企業可以從先進技術中受益,并將其推廣到農業生產中。作為對檢測機構的技術支持的一部分,政府部門可以組織研究機構擴大技術研發,并結合農業質量和安全管理要求,開發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這些技術和設備可以在初級檢測機構中推廣以取得綜合成果,有效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例如,某一研究機構專注于茶的研究,并使用樣品庫識別模型和近紅外光譜技術開發了茶起源識別技術,從而僅提供一塊茶就可以快速識別茶的起源。同時,實驗室根據有關茶葉質量和來源的大數據,正在創建一個數據庫,該數據庫可與近紅外光譜法結合使用,以追蹤茶葉產品的來源和質量,并確保質量和安全性。
農產品進入市場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要積極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農產品溯源數據庫,以便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實時監控,并對產品質量進行分類,使得農產品符合有關規定。清楚標明農產品中農藥和有害殘留物的數據和信息,以便公眾在選擇農產品時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有關農產品的具體信息,并選擇適合日常使用的農產品。根據自身需要食用,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在農產品管理中,管理部門還應有效地普及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認識,提高人群對食品安全知識的運用,以盡快將農產品的標準化、模擬化經營和生產轉移到農產品上。
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必須符合國際檢驗標準,在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創建用于推廣農業技術和培訓企業實體的目標系統。專職人員將為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提供安全使用農產品的強制性培訓,并在進入農業生產后大力促進在農業生產中避免過度使用農業生產中的毒品。舉例來說,提高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對藥物過量生產危險的認識;堅持嚴格的時間管理和控制規定,限制使用農藥、成熟劑等;提高合作度安全藥品領域的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的互動,并為農業生產和高效生產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為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建立并健全基準,并有效地刺激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符合基準,都可以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
總而言之,在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缺乏重視、資金投入不足、監管不到位、技術支持不足等問題。通過本文的分析,政府部門需加強產地環境安全監管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投入,健全監管制度并加大技術扶持力度,從整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大眾身體健康,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