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霞
北京市勞保所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 100070
2017年修訂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規定: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竣工后,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標準和程序,對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進行驗收,編制驗收報告[1]。自此,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行政許可正式取消并改為建設單位自主驗收。
為了貫徹落實新修改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規范建設項目竣工后建設單位自主開展環境保護驗收的程序和標準,生態環境部制定了《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2018年5月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2018年第9號公告《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指南 污染影響類》,進一步規范了建設單位自主開展驗收監測的技術要求。
我國的建設單位基本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忽視對環境的保護,是大多數建設單位的通病。很多企業也習慣了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及其所屬的監測技術機構提供的“保姆式”服務[2]。一些企業不了解、不在意自主環保驗收相關要求,自以為自主驗收由自己掌握,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只重視主體工程建設,而忽視配套環保設施的建設落實,在竣工工程環保設施不健全,“三同時”制度執行不到位的情況下,便組織開展環保驗收[3]。
目前,污染類建設項目竣工后,需要編制相應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書或表進行驗收。而建設單位一般都是委托第三方機構來編制驗收報告及相關材料。一些第三方機構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代辦機構和相關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較低,為了公司或個人的利益降低驗收標準,既是對委托方的不負責任,也是對社會不負責任的表現。
污染類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建設單位在進行自主環保驗收時,存在自己成立的驗收工作組在沒有整理好相關的環保檔案便草率的進行環保驗收工作的情況。
另外一些參與環保驗收的工作人員也存在經驗不足、技術不精、不了解項目建設過程中發生的重大變動及相應手續的完成情況,就隨意進行環保驗收,導致驗收標準不符合事實,驗收報告也不能做到真實、客觀的編制。向社會和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提供的資料與實際信息不符,是驗收過程不規范導致的一系列問題。
生態環境管理部門人數較少,無法在監管過程中對建設項目時刻地進行管控。有的建設單位想方設法的逃避對環境保護的責任,躲避相關部門的監察。一些企業未按要求成立環保組織機構及建立規章制度,不按設計要求而是隨意建設,將污染處理設備隨意設置,缺少或者偽造環保設施調試運行記錄,管理部門也無法形成系統的監管。
另外,自主環保驗收的放開雖然顯著提高了污染類建設項目的驗收效率,但也給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在對自主驗收項目的監管方面帶來了挑戰,尤其是大型、重污染項目,自驗之后,管理部門對項目可能造成的環境風險管控壓力巨大。
目前大部分的污染類建設項目竣工自主環保驗收報告信息都是通過網站公示的方式向大眾進行信息公開。網站公示雖然面對的是廣大群眾,但是一些偏遠地區的企業和居住人群并不能真正進行關注和參與意見的反饋,導致受影響最大的周邊群眾無法了解企業環保工作的真實情況,讓公示只是個流程,大眾缺乏對項目情況的了解,無法真正的得知建設項目環保措施落實具體情況。
國家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污染類建設項目環保竣工自主驗收進行嚴格的把控,進一步完善驗收監測技術規范體系,為建設單位和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提供指導;建立對企業自驗和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辦法,運用法律法規提高驗收服務機構開辦的標準,將一些能力低下,蒙混過關的驗收機構淘汰。
很多企業發展水平的不同導致了企業文化的不同,部分企業環保意識薄弱。需要國家和政府加強對相關企業的環保教育,增強領導和員工的環保意識,讓企業認識到環保建設的重要性。在相關的環保驗收檢查過程中,生態環境管理部門要針對重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環保宣傳和教育工作,通過印發環保資料、人員培訓、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擴大宣傳的范圍,讓企業從態度上進行轉變。
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應加強對建設單位自主環保驗收的監督檢查及日常監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環境參與制度體系,通過開設投訴信箱和網絡投訴系統以及其他大眾化的信息通道,充分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和參與權。全方位保障公眾參與環境治理,促進信息公開、社會監督和反饋機制的常態化和規范化,形成一個完善的體制機制網絡,促進污染類建設項目竣工自主環保驗收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