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偉
內蒙古西蒙悅達能源有限公司 內蒙古鄂爾多斯 017000
在礦山開采工程中應用綠色開采技術,主要是為了改善采礦帶來的環境破壞問題。在傳統的礦山開采中,礦區的地表沉陷嚴重、生態水資源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影響了礦山開采的穩定性。采用綠色采礦開采技術,可以有效減少水土流失、地表沉陷等問題,更好地落實綠色、環保工作[1]。
在淺埋煤層開采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現在:過度開采造成地表沉陷、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有毒物質、地表植被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惡化、過度利用水資源與污染嚴重等。采用科學充填、保水開采等技術,可以重新利用經過處理后的廢礦石,將廢矸石填充在沉陷區,可以減少地表的裂縫或地表損害;也可以將廢礦石制作成建筑材料,實現廢礦石的回收與利用。在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還能避免廢矸石對環境造成污染,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科學采礦可以保護礦山周邊的水資源、空氣環境,減少對礦山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可以減少因礦山開采造成環境破壞而投入改善、修復環境的資金與費用,對促進礦山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煤炭資源的開采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影響周邊居民的生產與生活。隨著人們環境保護的意識增強,以前那種“傻大黑粗”式的礦產資源過度開發造成的環境污染,逐步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在國家大力提倡保護“綠水青山”的背景下,煤炭企業及技術人員在開采中采用科學綠色采礦新技術,是保證礦山開采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國家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倡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先后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對一些污染企業進行重點控制與處罰。在礦山開采行業,科研學者與一線人員應研發、創新礦山開采技術,以控制礦山周邊的地表沉陷、水資源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促進礦山資源開采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的礦產量需求逐漸上漲,礦產開采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逐漸突顯出來。地下礦井的開采作業會給地下水環境、地質風貌帶來嚴重的影響,可能會造成一些環境問題,例如地下水枯竭、空氣污染、地表塌陷等。
在采礦、選礦作業的影響下,地下水呈現酸性,混雜大量的重金屬污染,整個礦山水資源逐漸被破壞,污水周圍和礦區表面的河流、土壤等都會被污染,從而影響到整個流域,給居民的正常用水帶來威脅。如果重金屬元素侵入到人們的食物鏈當中,就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3]。
礦區的地下開采作業涵蓋鉆井、爆破和開采廢料的運輸等工作,這個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粉塵,部分肥料會經過氧化作用和空氣中的有害氣體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細小的顆粒狀物質,在氣流的影響下會有沙塵暴的產生,給周圍環境帶來嚴重的空氣污染。
風景區周圍的某些礦場,會因為挖掘礦井作業而對地面結構帶來景觀的破壞,這就和原本的風景區存在很大的差異,很多礦區開采作業產生的廢料也會堵塞河道,難以排除,容易引起水患。
礦區的開采作業會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平均每個礦區會占用2公頃左右的土地資源,而我國的礦區數量并未明確統計,但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顯示,已經了解的中小型礦區數量在1000個左右,這就會給土地資源帶來極大的破壞。
人們十分重視礦山的資源開采工作,因為該領域具備豐富的資源,其價值難以估量。但是該地區的開采工作受到技術的制約,常常發生資源浪費的現象。例如人們進行礦山開采工作時,對產生的瓦斯氣體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妥善保管,造成該氣體白白浪費的現象。收集瓦斯氣體可以防止氣體污染還可以減少資源浪費,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所以,礦山共采技術采取的是瓦斯與礦山共采,收集其中有價值的資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而提高產業的社會價值和實踐意義。
開采保水技術作為綠色開采技術之一具有保護水資源的重要作用,它是一種具備高效能的應用技術,技術具備先進性和高質量性,在實際的工程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采礦工程難免會導致地下水污染或地表污染等現象,開采保水技術可以實現優化處理水資源的功能,在地下水表面形成保護膜,保護水資源不受污染[4]。
在地下開采階段,會有大量的矸石排出,這些矸石不僅會影響地表環境,而且在常溫環境下容易發生自燃,從而造成大氣污染,不利于綠色采礦作業的推進。在目前的礦區開采作業中極少有對矸石處理的步驟,造成矸石的儲備量大幅度提升,在地表成堆形成污染。對這種情況,企業應該利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對矸石進行處理。第一,結合綠色覆蓋技術,在矸石表面放置保護膜,避免風力造成其自燃。第二,根據矸石的基本性質,采用污染低的化學反應對其進行處理。第三,對化學反應的產物提煉金屬元素,剩余的廢棄物掩埋到地下。第四,把提取出來的矸石再次加工,可以充當建筑施工的原材料再次利用,展現矸石更多的價值。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采礦行業推動著市場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都離不開人們對資源的有效利用,礦石等資源能方便人們的生活,也能改善人們的生活。采礦工程建設的生態環境問題需要用綠色的開采技術方法來解決,從而保障生產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解決采礦工程的弊端,構建綠色資源型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