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新河鎮經管統計審計服務中心 山東青島 266715
在農村地區改革發展的進程中,國家對“三農”工作越來越重視,加強農業經濟管理,持續進行經濟管理理念和模式創新,成為基層農村建設者不斷探究和探索的重要領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地區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村地區發展帶來諸多機遇,但在農業經濟管理實踐中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或困境。因此,加強新農村建設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現狀與措施研究,對提升農村地區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效能具有重要的指導參考意義。
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首先,從地位來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那么農業經濟的基礎就是農業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將建設農業生態環境作為了當前階段農業發展的核心,通過黨政牽頭、政企合作等方式在全國范圍內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并在農業生態環境的宣傳推廣、保護以及治理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果。隨后2106 年國務院出臺了對我國土壤防污治理的相關文件,將土壤防污治理工作作為到2020 年這一時期的重點工作,以此為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科學的數據參考及操作指導。通過近些年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整頓及治理,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相比于之前來說無論是在保護治理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還是在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及治理的行動能力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進步與提升,使得目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整體來說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而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在旅游、生態環境治理的農業資金投入等方面既增加了農業綠色收入,還減少了農業投入成本,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走上了綠色可持續的道路。
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需要廣大農村建設者不斷努力踐行,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各類要素等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全面助力基層農村建設取得更大的成效。但是目前農村建設者數量少,且他們承擔著較為繁重的基礎性事務,在農村建設和經濟管理等方面研究力度不足,對農業經濟管理重視性不足,在技術和方法等研究方面研究深度不足,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政策的有效把握和精準落實,也不利于為農業經濟管理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技術人員的支持,所以,在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要想順利展開,勢必需要借助專業人才的輔助,但是現實狀況是,當前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專業人才往往處于匱乏的狀態,內部現有的人員沒有受到過專業的技能培訓,他們的專業知識綜合技能也普遍偏低,這都不能夠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出謀劃策,反而會加大工作難度系數,甚至會因操作不當而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同時,在實際經濟管理過程中,高層領導人員也沒有加強技術方面的資金投入,使得整體農業技術水平普遍偏低,這都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迫切需要我們采取對策予以解決。
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全面加強統籌規劃,從長遠的戰略發展角度對農村地區發展情況進行全面摸底,以此為基礎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政策要求等,因地制宜制定科學的農業經濟發展規劃,循序推進各項目標的有效落實。在農村地區的發展過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評估機制,注重綜合效益的考核,引導廣大農村干部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避免過度關注經濟發展指標而忽視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完善基礎保障系統,加強基礎管理建設,在要素配置、科學利用以及綜合評估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體系,強化過程監控,及時總結農村經濟管理取得的經驗以及存在的不足等,進而更好地推動農業經濟管理取得更大的成效。
農業企業得不到發展,農村勞動力就留不住,同時農村勞動力少,農村企業的發展也受限。就實際調查情況而言,農村大部分人員外出務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家里缺少創收來源,地方企業難以提供足夠的崗位需求,為增加經濟收入,多數農民只能背起行囊遠走他鄉,這種大批量的人員流動,對于發達城市而言,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對于地方經濟而言,實則是一種倒退。政府部門應出具相關的政策,大力扶持農村企業,鼓勵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想法的人員開展創業活動,挽留一部分勞動力,維持農村經濟的正常發展。
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生產水平的提升有著很大影響,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使用現代化技術及設備來改善生產效果。應在農業生產中推廣及引進新興的農業種植技術,使新的科學技術應用更加廣泛。同時,需要加強教育培訓力度,通過組織培訓來提升農民的專業能力,使其對現代化技術有深入的了解,認識到新技術設備的重要性,同時主動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另外,應使基層農技站、畜牧獸醫站等機構發揮出自身的作用,鼓勵基層部門提供技術承包服務,為農村的技術應用提供更好的條件。
綜上所述,農業的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是相輔相成的,生態環境的建設與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呈正比例關系的,因此,在制定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的策略時,要立足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農業資源進行整合并合理分配,在加強人們關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思想建設的同時,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建設現代化農業,以農業經濟的發展來反哺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