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 廣東清遠 51310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農業生產關系到國民生計,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國家出臺了各類政策,旨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隨著互聯網發展,網絡營銷越來越常見,常規銷售領域受到了挑戰,農產品銷售也同樣如此。為了提升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促進農產品銷售,需要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要求。大數據,顧名思義即為海量、大量的數據。
農業生產是自然和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任何一個過程被損害或破壞都會引起農業生產的萎縮或中斷。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糧食作物的大面積減產和絕收。糧食數量安全側重總量的供需動態平衡,是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最基本層次,總量安全是糧食安全的根本。建國以來頻繁的自然災害會加劇糧食生產波動并對糧食數量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可以說災害與糧食產量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1]。
從國內外發展趨勢看,化學合成、納米材料等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能帶來新的隱患。目前一些新發現的污染因子,如新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牛羊肉中的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六溴環十二烷等)、污泥、地膜、農業廢水等引發的微塑料污染(蔬菜中的聚苯乙烯塑料微球),可能從環境(土壤、水源和大氣)中遷移富集到食物鏈的頂端,增加終端農產品的安全風險。
糧食生態安全指糧食生產所必須的生態系統持續良性循環狀態。高品質、高產量糧食的獲取必須依托于良性生態環境。糧食生態安全的主要受到石油農業生產方式的制約,同時工業和城市轉移污染也對其構成威脅。改革開放后,為不斷提升糧食產量,石油農業生產方式給農業面源造成污染。農藥使用率整體不高,農業殘留還會對農地土壤、生物鏈、地下水資源等產生持續破壞,農業正常的生產活動無法持續展開;過量的化肥使用也會導致土壤酸化、板結和土地肥力持續下降,化肥滲入地下水或流入河流會引發水資源的污染,此外,化肥產生的氣態污染也會對臭氧層和酸雨形成造成持續影響;農用地膜技術盡管可以提升糧食作物的產量與成活率,然而自然降解周期長、回收率低從而導致土壤整體的通透度變差,農作物收獲后的大量地膜殘剩對土壤造成持續性污染[2]。
大數據時代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消費需求隨著收入增加而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多元化,企業面臨的挑戰也呈現更多元化的趨勢。通過數據捕捉技術,可以精準獲取相關用戶信息。以此對消費者的行為進行分析,企業能夠更好地對消費者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節省營銷成本。由于大數據的海量特點,數據收集與分析對企業技術方面的要求更高,需要企業構建完善的技術體系,提高營銷人員的分析能力,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預測消費者的活動,實現個性化銷售。這樣的技術同樣也適用于農業。智能化是農業發展主要趨勢之一。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智能監測農業生產進度,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優化生產流程,提升農產品價值。
快速檢測技術和實驗室確證技術是最主要的兩類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其中快速檢測技術根據檢測設備和技術原理的不同又分為酶抑制率法、化學比色法、生物傳感器法、免疫法等。在各縣、市及州檢測中心主要是運用實驗室確證技術進行定量檢測,即通過氣相色譜技術及液相色譜技術對國家標準的有機磷類及有機氯類農藥殘留進行定量檢測分析,氣相色譜技術及液相色譜技術其操作簡單、精度高,穩定性好,可及時高效的對果蔬農產品農藥殘留進行監控及管理[3]。
“科技是穩定和擴大糧食生產能力的支撐力量,包括農業科技研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推廣三方面要素”。提升糧食供給質量必須讓糧食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斷深挖糧食科技潛力;要強化糧種培育。“研發節土節水品種、抗病蟲抗旱品種、大豆等農作物高產品種”,加大品種改良的資金扶持力度,特別是要以三大主糧等糧食種子為重點,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并健全優勢良種培育基地。另外要開發氣候適應更強、高效綠色、規模化節本的種養栽培技術,研發營養價值、口感更高的糧食作物從而滿足市場新需求。
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專家人才隊伍已初具規模,但知名領軍人才和國際一流科研團隊還不多。結合目標,一方面要努力打造國內外知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隊伍,要有更多的政策法規、營養健康、育種栽培、技術貿易、大數據分析等多領域的專家,參與到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工作中來,提升專家隊伍在政府部門、農業生產和消費環節的影響力。
基于“互聯網+”的智能采樣模式通過云服務平臺、物聯網通訊、大數據計算,提供了從抽檢方案決策、采樣任務可視化管理、樣品快速流轉、監測數據共享的整體信息化解決方案,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實現了采樣環節的流程標準化、數據電子化、工作智能化、決策科學化,提高了監測樣品采集的工作效率與準確性,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部門在信息時代下傳統監管結合“互聯網+”模式探索了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