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興縣龐家鎮人民政府 山東濱州 256501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觀的核心內容,而農業與農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也正是合理利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發展方向。簡單的來說,可持續的農業就是通過各種技術變革和生產體制改革,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確保解決農產品持續需求的農業系統。
農業產品的社會收益不斷的提高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特征,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農產品貿易,特別是現在農業農村部也提出了產業扶貧的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為農業的可持續增收的可持續性打上了一劑“強心針”。農業的持續增收將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1]。
相對于傳統的農耕農業,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農業要站在“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態”的高度,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循環利用。目前,我國的循環農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大融合、高互聯的循環農業將實現再利用、減量化、再循環良性發展,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達到雙贏的農業發展結果。
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要依托農業科技的再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的持續創新是打破農業發展瓶頸的重錘。也只有將農產品投入更多的科技,推動農村品的高質量發展才能反作用于農業增收。改變農業發展理念,融入更多的農產品深加工思路,擺脫傳統的資金和渠道的束縛制約。農產品的持續更新推動了社會資本的流通,促進了區域的而差異化和協同性發展。
隨著國家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視,農業農村部出臺了各項扶持的政策,提高對農業發展的中央預算投資支持,逐步完善金融、信貸、保險等各種保障渠道,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激勵和約束,從而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農業的發展方向要靠國家政策引領,農產品的加工制作和流通銷售要靠國家政策的鼓勵。因此,為國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制定切實有效、方便可行的扶持政策,相信一定會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農業的發展往往與地方的歷史文化沉淀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區域農業是人文、民宿、地理等因素共同影響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很強的區域特性,當然也就先天的具有了鮮明的農業品牌。創立獨特的自主品牌是可以賦予農產品更多的時代內涵,也可以更深刻的扎根于消費者的產品需求預期,形成可以傳承的文化特產品牌,就像盤錦大米、五常大米、西湖龍井、贛南臍橙等等,這些農業品牌就像歷史的一顆明珠散發更深遠的文化魅力。我國的農業發展需要創造更多這樣的地域品牌,形成農業的差異性發展,讓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融入歷史長河。
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是指通過對農業產品結構的調整,逐步擴展農業生態發展方向,有效形成立體的農業組合發展模式,重新布局農業格局,不斷提升農業結構水平。通過對農、林、牧、漁等結構調整,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在融合重組過程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通過高科技的技術應用,社會資源力量的汲取,轉變農業經濟比例,健全各種農業服務機構,降低農業耗能,打造高科技、高質量的現代化農業體系。
農產品價格是決定農業種植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數的農業經濟作物的種植都是參考的市場價格,往往價格高的農耕經濟作物會在次年得到更多的種植,這樣勢必會造成農業資源的大量浪費,更難以保障農民的權益。因此,完善的價格機制就可以權衡市場趨向和農民利益,通過必要的價格調控實現對農業的價格導向,從而能夠提高農產品市場的調控機制。
傳統的單向線性發展的農業模式,帶來了諸多的農業資源浪費。秸稈被焚燒或者是丟棄任其腐蝕分解,而畜牧業也是單純的飼料喂養牲畜,尿液、糞便既不能夠得到高效的循環利用,也造成了對大自然的污染。而先進的多向循環發展的農業模式,是構建多方向、多維度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型,因地制宜,實現農作物的種植、收割和秸稈處理與畜牧業的飼喂、糞便處理等,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生態氣候等,實現弄畜產品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比如,采用豬牛羊糞便,加工有機肥料代替化學肥料,既能夠提高農作物產量,還能夠改善土壤肥力;而農作物秸稈通過在加工、深加工,又可以作為畜牧飼料,代替傳統的工業飼料,既減少了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又降低了購買飼料的養殖成本??梢赃@么說,多向循環發展的農業模式,既是對自然友好的發展模式,也是農民收入再增加的發展模式。
發展立體種植農業既是農業發展的需要,也是農民增收、土地增產的要求。立體種植農業將傳統的種植業、畜牧業等復合群體在時空上充分利用,根據不同作物對光照、肥料以及作物本身的生長特性,高桿或矮桿、喜光或喜陰、早熟或晚熟等科學合理的間種、套種、輪種等,并可以通過作物下散養畜禽等實現時間、空間等多層次種植模式建立立體體交叉的農業模型。目前主要的立體農業模型主要有立體農業主要以下兩種模式:農田立體農業、菜地立體農業。
農業的發展要依托金融思維,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可持續農村金融體系,為農業的發展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務。各地政府要鼓勵各商業銀行圍繞提升“三農”服務能力,轉變金融服務角度,將更多資金注入到農業的發展上。其次,要激活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到金融支農的體制中,還要建立更多的管理機制來推進農民的合作金融,鼓勵更多符合條件的農民參與到金融支農的信用合作中來。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可以有序的推進農村土地的經營權轉變,鼓勵金融機構參與到農業金融信用體系的風險管控,最終實現金融體系的健康支農。最后就是要利用一定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撬動整個市場的金融職能創新模式。通過政府的角色,加快落實區域的金融機構服務農業發展,完善涉農貼息貸款政策,建立各種形式的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從而能夠降低農戶和農業經營的融資成本,有效提升農戶的應急融資可得性[2]。
實現對農業的金融服務,更多的要做好創新農業的保險服務?,F代的農業發展要改變過去靠天吃飯的陳舊思維方式,把農業保險的作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健全農業保險的基層服務體系,推廣一系列的農業保險產品,抵抗農業耕作的不可預知風險。比如2019 年山東各地發生的暴雨洪水災害,導致了大面積的玉米農田無產、減產,正是農業保險的參與,才能夠可以補償農民的損失。所以,各地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如天氣氣候、市場價格變動等,建立農業重大災害風險的分散機制,逐漸增強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
在農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依照農業資源的優勢拓展,及時分析可能面臨的各類困難,采取必要的措施,多維農業、立體農業、金融農業等,利用更多新的農業發展思維,轉變農業耕作的老舊方式,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提升農業資源的可持續穩定發展,確保中國農業資源行業的綜合發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