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龍
萊陽市羊郡漁業技術指導站 山東萊陽 265200
水產養殖面源污染是農業面源污染來源之一。當前,治理水產養殖面源污染已成為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在建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背景下,唯有盡快制定有效應對措施,積極治理農村面源污染,有效防控水產養殖次生污染,才能真正實現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
在水產動物養殖,特別是池塘水產動物養殖中,人工投喂餌料是保證水產品健康生長發育的主要方式,是水產動物獲得蛋白質和能量的主要來源。但很多養殖戶不能按照水產動物的實際需求科學搭配、合理投喂,很多養殖戶為了保證動物能夠采食到位過量投喂餌料,過量的餌料不能被利用,沉積在水底異常堆積發酵,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使水體當中的氨氮含量顯著超標,水中的溶氧量顯著下降,最終影響水產動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甚至會造成窒息死亡。有些飼料成分不能被水產動物利用,被排出體外后,會對水體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產動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還會通過發酵轉化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影響動物機體免疫能力的主要影響因子,會損害水產動物表皮細胞的完整性,甚至影響魚群的免疫功能。當水體中的亞硝酸鹽濃度達到一定標準之后還會造成血液中的血紅蛋白不能夠與鐵結合、造氧能力下降,從而造成缺氧與神經麻痹,最后窒息死亡。
水產養殖過程中常常會使用某些化學制劑,例如使用殺菌劑,為了消滅水中的寄生蟲,控制水中疾病的發生,以及使用殺藻劑,降低水中植物的繁殖效率,減少水中植物的繁殖產量。長時間使用化學制劑,對于水產養殖周邊的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和污染,不僅污染了周邊水域的生態環境,還對周邊的土壤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水產養殖周邊的水體以及土壤質量大大降低,水產養殖中使用的水體發生富營養化的狀態變化,對于水產養殖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統籌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加強對從事水產養殖經營活動的單位、個人的注冊登記和經營監督管理工作,突出非藥品、動保產品等國家未批準藥品市場管理整治,嚴厲打擊生產、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水產養殖投入產品,嚴厲查處禁用藥品的經營與使用,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精準投喂飼料,精準防控病害,減少藥物和肥料的使用,建立全過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有效防控因投入品使用帶來的水體污染。加強產地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廣生態修復方式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用栽植水草、水生經濟植物來塘內塘外同步凈化,用生物制劑、設施裝備來塘內塘外同步調水凈水,由省市級河道向鄉村級河道完全覆蓋,由外向內,由表及里,清除水面漂浮物、雜物、廢棄物,有序加快河道清淤疏浚,改善各級河道引排條件,消除水質惡化的威脅[1]。科學調減公共自然水域投餌養殖,鼓勵發展不投餌的生態養殖,有選擇、有控制、有景觀地在各級各類河道兩側人工栽植一些水生植物,與兩岸綠色樹林渾然成一體,打造河岸碧水綠色呵護屏帶,修復自然生態,美化水產養殖水域環境。提升水產養殖水域環境風險監測預警水平,實現水產養殖面源污染精準化、常態化、長效化治理[2]。
為了進一步提高水域的利用效率,應將水體當中的各種殘余物、代謝物、懸浮物、各種鹽類進行凈化,提高養殖用水的循環利用率。污水處理凈化過程中常用方法主要是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和生物處理法。物理處理法就是通過過濾機械增氧、池塘底部清理等多種手段,去除各種污染物。化學處理法是在水體當中添加相應的化學藥物,提高水體的氧化還原電位,使用絡合劑絡合金屬離子,達到去除水體當中有毒、有害物質的作用。生物處理法是使用各種生物制劑,有效去除水體當中的有機物氨氮和各種亞硝酸鹽等物質。主要工作原理是選擇和培育有益生物,如利用某些微生物和水生植物來調節水質,達到凈化水質、控制水體環境質量的目的。應充分認識到不同處理方式有著不同的處理效果,并結合具體養殖的水產動物種類綜合采取各種處理技術,提高養殖效益。
養殖戶是水產養殖產業發展中的主力,養殖戶的各項養殖行為對于環境保護均有著直接的影響,對于水產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養殖戶的意識著手,強化其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知,加強環保意識的滲透,促進養殖戶綜合素質的提升,引導養殖戶對科學養殖和綠色養殖形成全方位的認知。目前我國的養殖產業中,養殖戶的綠色化理念較弱,對于綠色養殖的意識培養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進行強化,將綠色養殖的觀念深植到養殖戶的心中,促進養殖戶專業能力和環保意識提升[3]。
綜上所述,水產養殖業中產生的污染問題很多,這些問題也必須引起養殖戶、相關部門甚至國家的重視,并且能及時治理,只有合理規劃,才能將水產養殖業發展起來,養殖出來的水產品才能有質量,養殖戶更應該利用自己的專業養殖知識,處理問題,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以推動水產養殖行業未來的更進一步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