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超
大連城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遼寧大連 116011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建筑行業蓬勃發展,人們也對建筑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保證建筑質量符合國家標準和要求,又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提高設計水平,體現當地獨特的設計風格。在此背景下,探索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對于提升城市建設的魅力,實現中國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地域性現代建筑是以現代化建筑基本理論為基礎,將具有文化歷史傳承特色的建筑風格融入其中,形成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的、獨具魅力的建筑風格,在建筑設計中不僅融入了現代建筑的元素,而且包含傳統建筑的靈魂。①對弘揚傳統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現代建筑設計,將歷史文化演變歷程融入其中;②對改變現代化建筑風格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建筑手法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基本目的,但是現代化建筑以鋼筋混凝土構件為基礎,丟失了人與自然相處的意義;③發展地域性現代建筑,對形成具有競爭和觀賞價值的城市發展有積極意義,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綜上所述,發展地域性現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代建筑設計中,實現對傳統地域材料的創新應用,利用其材料紋理及天然色澤,能夠有效增強建筑設計的文化歸屬感。地域材料主要是地域傳統建筑中應用較廣泛的建筑材料,其本身具有的歷史性與文化性,能夠有效從建筑質感上增強其地域性,使現代建筑設計中得以傳承與延續傳統地域文化。例如,青磚在上海老城區傳統建筑中應用非常廣泛,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在上海新天地舊址建筑設計中,根據石庫門老城區原有建筑風格為基調,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將青磚作為主要建筑材料,運用青磚本身具有的地域性特征,保證新建建筑的里面風貌和建筑質感與老城區原有的建筑具有一致性,從而實現在現代城市建筑設計中保留并延續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目的。
因為地域環境、氣候等條件的不同,不同地域的建筑在功能性方面會有所側重,因此設計風格也有地域差異。比如我國的東北地區,地理緯度較高,冬季漫長而寒冷,降雪量較大且不易融化,堆積時間較長,因此該地域的建筑在設計時必須要考慮防寒保暖和承重能力,所以東北地域的建筑墻體較厚且堅固,屋頂坡度較大,保證足夠的承重力和保溫性能,且采光要充足,因此建筑之間的間距也相對較大,建筑整體較為分散,建筑單體較厚重。而前面提到的傣族竹樓多為上下兩層的樓房設計,是因為當地的熱帶季風氣候導致降雨量大,氣候濕潤,兩層樓房的設計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一樓用來飼養家禽不住人,二樓則更適合人們居住和生活,通風透氣且更為干燥舒適。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域文化的作用,并將其有效地應用于建筑設計中,需要考慮自然環境,以促進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呈現和諧之美,減少隱患和問題的概率,為地域文化的融合創造良好的環境。因此,在實際設計中,相關設計人員需要做好實地調查工作,全面了解建設項目所在區域,在明確自然環境條件的基礎上,分析其可能對建筑產生的影響。最重要的是自然環境有效輔助建筑的應用,從而實現地域文化的良好滲透。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建筑在當地應用的適應性,另一方面,它可以突出當地的文化特色,有利于滿足新時代人們的需求[2]。
現代建筑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雖然極大地提升了建筑穩固性能,但是過于追求建筑物量,導致現代建筑具有“千篇一律”的特征,即現代建筑逐漸喪失了文化歷史變化的載體功能。地域性建筑具有明顯的民宿特征,如四合院式建筑、位于我國南方的小二層木樓建筑,均代表了南北地域差異、文化差異。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改進現代化建筑設計理念,是今后建筑企業發展的方向之一,但是現代化建筑設計理念的改進與優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隨意揣摩改進的,而是在充分了解當地地域文化歷史的基礎上,結合歷史建筑風格和特色等,將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的建筑風格融入現代化建筑中,如位于我國西南邊境地區的西藏自治區,在現代建筑結構的基礎上,充分融入了唐卡建筑風格,形成了外觀獨具特色的地域性現代建筑,使人們見到該類建筑就想起文成公主結親的典故,也間接地反映出當時唐朝的建筑風格。因此,必須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發展地域性現代建筑才是正確的方向。
在建筑設計中,技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撐。為了有效地將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設計,還應注意相關技術的應用,以提高整體設計效果。所以要根據建筑的實際情況,把文化和技術結合起來。同時,在新的時代,各種高科技設備層出不窮,為建筑設計提供了新的機遇。例如,現代技術可以用來將設計帶到地面。在此基礎上,設計師不僅需要融合自己的感受、創新和提高,還需要融合本土文化來整體衡量建筑設計效果。同時,結合當前的風土人情,設計不僅有助于使建筑充滿濃厚的文化氛圍,而且突出了地域特色,從而贏得了更多人的喜愛和歡迎。
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離不開建筑的載體作用。因此,二者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建筑設計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建筑設計應用地域文化的必要性,以地域文化為背景,以時代性設計為目標,為建筑設計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力,從而提高建筑活力,并且為地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