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進
云南省生態環境廳駐紅河州生態環境監測站 云南蒙自 661100
為貫徹落實《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按《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技術方案》、《2019云南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方案》及《2019年云南省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方案》要求,紅河州開展了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及農田灌溉水質監測,現就填報《紅河州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基本信息表》、《紅河州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結果統計表》及《紅河州萬人千噸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結果統計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自己想法及建議,供大家在實際工作中參考。
按《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技術方案》,農村環境質量監測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包括縣域監測和村莊監測2個層次。在村莊監測層次,選擇一定數量的代表性行政村莊(城中村不作為監測對象),開展環境空氣質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和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參加“以獎促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村莊,須加測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含人工濕地)出水水質;在縣域監測層次,開展地表水水質和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監測。
根據以上選點原則,紅河州有三個縣列入國家縣域生態考核縣,按要求每個縣必須至少選取一個村莊開展監測,紅河州確定了屏邊苗族自治縣阿季伍村、石屏縣大瑞城村及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小黑橋村三個村莊開展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工作。
(1)環境空氣。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
(2)飲用水源地水質。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的基本項目(23項,化學需氧量除外,河流總氮除外)、表2的補充項目(5項),共28項。
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表1中39項常規指標。
(3)土壤環境質量。必測項目:pH、陽離子交換量;鎘、汞、砷、鉛、鉻、銅、鎳、鋅等元素的全量。
(4)地表水水質。《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中基本項目(共24項)。其他具體內容和技術要求詳見《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技術方案》(環發〔2014〕125號)。
環境空氣質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和地表水水質每季度監測1次、全年4次,土壤環境質量每個村莊5年監測一次。
目前由云南省生態環境廳廳駐紅河州生態環境監測站開展監測,并將監測數據按要求上報。
在實際工作中所選擇的村莊都是縣城邊上的,雖然在《2019云南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方案》中提到“各地在確定監測范圍時可充分利用現有監測點位開展農村環境質量工作”要求,但我個人認為這些點的代表性并不理想,不能較好地代表所在縣域大多數村莊的環境狀況,存在以下問題:
(1)所選擇的村莊都是用自來水,水源地距離村莊較遠,目前都是用縣城飲用水源地水質的監測數據代表。
(2)村莊環境空氣監測數據用縣城大氣自動站的監測數據。
(3)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監測數據用縣城污水處理廠的監測數據。
(4)坐標位置的選擇。按《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環境數據監測平臺數據填報與傳輸分系統使用手冊(農村部分)》的要求,上報監測數據統計結果時必須同時填報村莊名稱及坐標位置,有的監測斷面或監測點位距離村莊有一定的距離,這時候就會出現是填村莊的地理坐標,還是填監測斷面或監測點位的地理坐標的問題。
(5)目前紅河州未開展農村聲環境質量監測工作。
按照《2019年云南省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紅河州開展了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噸以上的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工作,紅河州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源地共32個(涉及9個市縣),其中地表水19個(涉及7個市縣),地下水13個(涉及6個市縣),每個點的點位名稱、日供水量和服務人口等基本信息已上報,并經省生態環境廳確認。地表水(19個點)總服務人口283129(人)、日供水量40106(噸),地下水(13個點)總服務人口252678(人)、日供水量24330(噸)。
(1)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的基本項目(23項,化學需氧量除外,河流總氮除外)、表2的補充項目(5項),共28項。
(2)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表1中39項常規指標。
飲用水源地類型為河流和湖庫:每季度監測1次、全年4次。
飲用水源地類型為地下水:每半年監測1次、全年監測2次。
由紅河州生態環境局組織開展監測,多數由紅河州生態局各分局委托第三方社會監測機構進行監測,由云南省生態環境廳駐紅河州生態環境站負責監測數據的收集上報。
紅河州2020年上半年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結果,全州19個地表水源中除曼美5隊曼路河為河流型水源外,其余18個為湖庫型水源,“方案”要求監測28項,實際監測表1、表2共28項,滿足監測指標要求,水質按《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及《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環辦[2011]22號)》評價,其中4個水源水質為Ⅱ類,占21.0%;12個水源水質為Ⅲ類,占63.2%;1個水源水質為Ⅳ類,占5.3%;2個水源水質為Ⅴ類,占10.5%。
地下水源13個,“方案”要求監測39項,實際監測表1中36項,碘化物、總α放射性、總β放射性水質3項未監測,按《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評價,其中3個水源水質為Ⅱ類,占23.1%;5個水源水質為Ⅲ類,占38.5%;1個水源水質為Ⅳ類,占7.7%;4個水源水質為Ⅴ類,占,30.7%。
(1)由于各監測單位所用的監測方法及分析設備不同,導致靈敏度不同、檢出限不同及有效數字不同,出現數據統計表格中同一監測項目有不同的有效數字,給數據審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即必須與監測報告進行核對。
例如有的監測單位揮發酚的檢出限為0.002mg/L,而《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中Ⅲ類水質標準為≤0.002mg/L,即用該監測單位的分析方法對地下水進行監測,一旦檢出,則水質為Ⅳ類以下。如果按目前《環境質量報告書》中水質的評價方法,按檢出限的一半對水質進行評價,即按0.001mg/L對水質進行評價為Ⅱ類,我個人認為不應該這樣進行評價。
(2)監測項目不全就對所監測的水體進行水質評價,例如“千噸萬人”地下飲用水監測中總α放射性及總β放射性就沒有能力監測,但實際工作中就根據監測結果對水質進行評價。
(3)農村“千噸萬人”地下水飲用水源地水質評價時未將“總大腸菌群”及“菌落總數”納入,但找不到相關依據。
(4)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水質評價結論是有所區別的,實際工作中有的分局上報的表格中出現地表水的評價結果為劣Ⅴ類,這是不對的,地下水最差的是Ⅴ類,只有地表水才可能有劣Ⅴ類。
紅河州灌溉規模在10萬畝以上的農田灌區有2個,即蒙開個(蒙自片區)灌區,灌溉規模27.38萬畝及彌陽灌區,灌溉規模19.20萬畝,在農田灌溉水質監測工作中也存在以上類似的問題。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做如下建議:
(1)對全縣的村莊類型進行統計,在占比最大的村莊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村莊進行監測。
(2)確定的監測斷面或監測點位的坐標位置與村莊的相近。
(3)統一監測方法及分析設備,特別是委托第三方進行監測時,一定要注意。
(4)如果監測項目不全,則不應該對水質進行評價。
(5)當監測項目的分析方法的檢出限數值大于《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中I類水質標準的數值時,應該按檢出限的數值對地下水質進行評價,不能按檢出限的一半對水質進行評價。
(6)盡快開展農村聲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并將其納入2021年云南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方案中。
通過分析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及農田灌溉水質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及建議,供大家在實際工作中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