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棟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焦橋鎮人民政府 山東鄒平 256208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生態農業是必然趨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路徑,有助于形成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體系,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高社會公眾的生態意識,使社會公眾自覺對各類自然資源加以保護。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對于農業生產環境的保護要求更加嚴格,如土壤、水質等,以及所采用的生產方式更加清潔、便利、循環等,這會促進鄉村生態文明健康發展,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目標。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有效地結合經營,既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改善當地農業生態環境,也能節省和優化配置各類農業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形成新型多層次的現代生態良性循環農業體系[1]。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可實現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精細化和科學化,提高農業生產過程科學化水平,提升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水平,實現農產品質量高級化,從而為塑造品牌農業奠定基礎,有效地促進農民增產和增收,解決“三農”問題[2]。
樹立生態產品價值理念,綠水青山是大自然產出的優良生態產品,具有外在的和顯性的自然價值,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基本的自然環境;還有內在的和隱性的價值,具體體現為商品屬性、經濟價值,特別是優質和稀缺的生態產品,價值等同于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是大自然給全人類的饋贈,是綠色的儲蓄銀行,是重要的自然資本、發展資源。保護綠水青山,就是增值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就是留住金山銀山。作為最有價值的生態產品,綠水青山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或市場交易等方式實現,實現其自然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資本財富的升華。作為有價的生態資產,也可以通過產業培育、資本運作、政策創新等手段,實現有形的經濟收益,真正兌現成金山銀山。提升環境保護意識的同時,要重視生態振興的問題,政府部門和地區旅游經營者都必須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才是鄉村發展的自生原動力和后備力量,同時要制定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全面落實到位,將生態振興培育成為鄉村振興和發展生態旅游的不竭動力,讓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成為鄉村獨特的優勢,徹底發揮生態環境的巨大潛力,讓綠色生態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催化劑,培養一大批具有前沿生態理念的生態農業、生態農莊、生態農家樂、生態農民經營者,將綠色發展貫穿產業的各個環節,將生態價值真正轉變為經濟價值。
在鄉村振興視域下,為真正保障農業生產以及發展質量等,應充分全面地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實踐證明,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實踐中,科技興農模式的高效應用,既能體現鄉鎮社區對農業科技的重視以及投入程度,同時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農業的發展潛能,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的發展成效,全方位提升和優化農業發展的整體潛能。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鄉鎮社區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杠桿與橋梁作用,為農業經營主體以及區域內的科研機構、高校等打造有效溝通的橋梁以及廣泛合作的平臺,充分利用科研機構以及高校的教育資源、優勢技術,科學深入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對于科研機構以及高校而言,他們同樣可以利用農業產業發展的自然資源以及廣闊平臺開展科學試驗以及技術測試等。可見,在農業產業化創新發展過程中,積極采用產學研的科學發展模式,具有非常突出且關鍵的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農業發展的整體成效[3]。另一方面,鄉鎮社區在推動農業產業化創新與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技術投入。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全面快速發展的今天,大數據技術的產生和應用能為人們提供明確的視角,能精準全面地分析與把握農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有效監測影響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諸多自然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等。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想推動生態農業發展,需要提升農業相關主體的生態意識。因此,需要加強對生態農業的宣傳,培育農戶的生態農業意識,提升農戶的生態農業發展能力,激勵生態農業發展相關主體進行生態農業技術研發。
生態農業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增強政策支持,加大對生態農業發展主體的補貼力度,提高社會公眾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政策支持,增加生態農業技術研發投入,采取積極措施增加相關技術的有效供給,保障生態農業穩健發展。
在鄉村振興的科學視域下,為深入全面地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卓有成效地提升和優化農業產業發展質量,更好地維護農業產業發展成效,應有效發揮鄉鎮社區的職能及作用,依托科學高效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多措并舉全方位推動農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卓有成效地提升農業發展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