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
吉林農業大學 吉林長春 130000
貧困問題一直以來都受到我黨的高度重視。在過去幾十年里,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國對貧困問題的治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創造了人類史上的減貧奇跡。長期以來,我國的扶貧方式都相對粗放,由于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家統計局調查方式多為抽樣調查,調查數據不夠具體,不能制定行之有效、具體詳細的政策。扶貧領域長期以來存在混淆扶貧對象、針對性不強、資金和項目配置不準確、扶農而不是扶貧等問題。貧困問題成為實現目標迫在眉睫的首要問題,也是制約目前農村發展的最大短板[1]。
關于“人的本質”認識歷來就是熱議話題,馬克思繼承并發展了以往關于“人的本質”理論,從三個視角來審視人的本質。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站在人類學角度上,指出人類這種特殊的動物類與其他動物類的根本區別,從而揭示了人的類本質即人類的普遍本質。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充分闡述了人的“需要”本質:“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
馬克思明確提出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反貧困目標,必須通過無產階級的斗爭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推動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剝削無產階級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它將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源指向生產資料私有制,成為帶領無產階級實現解放、擺脫貧困的巨大思想武器。習近平精準扶貧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是立足于當前我國的扶貧實踐而不斷形成和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豐富和升華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是指引廣大貧苦群眾掙脫貧困牢籠、實現自我解放的強大思想武器。它立足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從制度層面深刻剖析了資產階級統治下無產階級深陷貧困的境遇、根源、無產階級徹底克服異化勞動、擺脫悲苦命運的實踐路徑等深層次問題[2]。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意蘊豐富、格局寬廣、思想深邃,充分闡述了為什么要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及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等一系列關乎民心所向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主要包含了決勝脫貧攻堅,共享全面小康的目標要求;堅持黨的領導,強化組織保證的領導保障;堅持精準方略,提高脫貧實效的脫貧方式;堅持加大投入,強化資金支持的財力保障;堅持社會動員,凝聚各方力量的依靠力量;堅持從嚴要求,促進真抓實干的作風保證;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的主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極大地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內涵。過上好日子,是全體人民的普遍期待。然而,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脫貧問題則成為我國當前亟需解決的民生問題。他在會議中多次強調全體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要做到精準識別、結對幫扶、“扶真貧”,找準窮根、精準施策、“真扶貧”;從貧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標準補短板、去弱勢,真心實意為貧困群眾傳真情、送服務;大力發展產業,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使他們持久脫貧而不返貧;注重精神扶貧,促進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廣大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強大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既著眼中國又胸懷世界。他不僅關心中國貧困群眾,而且對全世界的貧困群眾也十分關心和同情。我國脫貧攻堅偉大事業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澤惠了廣大的貧困群眾。這一重大成就的取得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科學指引是密不可分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也為全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擺脫貧困提供了有益參考和巨大幫助,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群眾帶去了福音。“對各國人民而言,發展寄托著生存和希望,象征著尊嚴和權利”。中國在努力消除本國貧困、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時,積極承擔大國責任,深入廣泛地開展南南合作,大力向第三世界提供許多無償援助、優惠貸款,如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提供“六個一百”的項目支持和大批技術、人員、智力支持等幫助,助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第三世界國家充分利用外界的幫助,積極借鑒他國消除貧困的有益做法,結合本國實際,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必將極大地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縮小南北差距,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進而提升廣大第三世界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在制度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更好地維護好自身的利益[3]。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了最初的色澤,而是隨著扶貧工作的一步步推進,在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基礎上不斷自我更新與完善,在脫貧工作將要進行到尾聲的關口仍然展現了智慧的精華,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級黨政機關、扶貧干部秉持著精準扶貧的理念,最終能在2020年底完成全面脫貧的工作任務,保證我國在實現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最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