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江西省樂安縣農業農村局 江西撫州 344300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我國每年糧食種植規模為11606萬h㎡,其產量66384萬t,同比增產0.9%。為了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應積極應用植保技術,保障農產品生產質量,避免出現減產現象,影響我國農業發展水平。據此,應結合不同農業生產條件優選植保技術,由此改善農業種植現狀。
從2019年印發的中央一號文件中,農產品安全已成為現下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目標。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時刻關注農產品安全問題,這表明植保技術的應用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有著顯著價值,可進一步保障我國農作物的生產安全。根據我國對于農藥殘留標準的規定,柑橘殘留極限為5ppm,而水稻應保持在33ppm。植保技術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它的應用主要是運用多元化防治手段,減少農作物農藥殘留量,并且有助于提高產量。另外,植保技術的應用還可幫助農戶在農作物種植期間削弱對周邊環境的不利影響,包括在病蟲害防治以及澆水施肥環節,都可通過最小危害的方式達到最優化環保效果,促使我國農業經濟與環保工作保持協調狀態[1]。
目前,隨著環保理念的不斷深化,植保技術的應用既能延緩環境污染問題的發展速度,又能提升施藥的合理性,避免農作物出現過高的農藥殘留增強害蟲的抗藥性。從2020年9月份開展的農業種植調查結果中可發現,因害蟲抗體增強,導致超級害蟲已對我國多達27個省份帶來了嚴重危害。因此,若能有效應用植保技術,能適當降低超級害蟲事件的發生率。所以,植保技術的應用在我國現代農業生產中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相關人員應高度重視植保技術的應用效果,從多層次擴大植保技術的宣傳范圍,進而加快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發展速度。
在農業部的號召下,我國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應借助植保技術制定綜合防治方案,確保植保技術發揮出重要效用。具體是指在農業種植生產期間,采用物化防治、生物防治等聯合防治技術對農作物病蟲害予以治理,以便達到最佳防治效果,避免單純運用農藥導致農作物生產安全性得不到保障[2]。
一般而言,常用的綜合防治方法包括以下三種,主要以綜合防治視角予以應用:其一,殺蟲燈,它是在物理輔助作用下對大規模害蟲加以清除,因其不易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且有助于縮減農藥使用量,故而可側面產生環保后果;其二,誘捕器,以針對性誘殺目標控制害蟲的繁殖率。如借助抑制劑等物質對雌雄成蟲的交配繁殖予以干擾,從而降低害蟲數量。
其三,性誘劑,它是借助害蟲間的天性通過放置雌激素等物質對害蟲進行吸引,以此杜絕害蟲大量繁殖,從根源處控制其生長量。
要想有針對性的治理農作物病蟲害問題,還需積極構建預報機制,精準把控病蟲害發展動態,便于及時選擇適合的植保技術保障農產品安全。例如對于現代農業生產中常見的二化螟、稻飛虱、三化螟、薊馬類害蟲,可通過實時監控設備,在物聯網技術輔助下達到最佳植物保護效果。智能預警系統的應用是現代農業生產中植保技術展現顯著價值的重要依托,此設備的引進,可通過測報系統對農田中的病蟲害進行超前預測,促使植保技術實現信息化發展目標。
此外,在植保技術實踐應用階段還可借助傳感器,對農業害蟲予以精準檢測。從以往農業害蟲減產結果可知:害蟲的泛濫將導致農作物至少減產30%。而傳感器作為一種靈敏檢測微小害蟲的裝置,可將其應用于農業生產中。田間常用傳感器包括光譜式與圖像式。前者以相機作為影像捕捉設備,后者運用紫外線、伽馬射線記錄農作物光譜分布規律,進而促使100km范圍內的農作物均處于科學防控下[3]。
由于部分農戶依舊保有傳統農業生產觀念,導致他們對植保技術的實踐價值認知不足。為了進一步擴大植保技術的應用范圍,應加大宣傳力度,既要保證農戶有機會接觸到全新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又應提高他們的認可度。
具體可從下述兩個方面予以推廣:第一,開設試驗田,在農戶對植保技術了解度較低的情況下,可在各村落里開展試驗項目,由此通過與常規農藥防治手段對比,幫助農戶直觀知曉植保技術的優勢;第二,運用媒體力量,可在宣傳欄以及農業節目中加入植保技術相關內容,而且也可由相關部門作為主體單位設置微信公眾號,促使農戶深刻體會植保技術與增產增收關系。同時,還可設立指導小組,親自下田間指導農戶科學使用農藥,防止大量施藥,造成環境受到破壞,由此為農產品埋下安全隱患[4]。
現代農業生產中關于植保技術的應用理應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促使農戶放心使用新技術新手段。比如當地政府可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農戶應用植保新成果新技術,將其作為補助削弱農戶的不安感,由此增強了植保技術的影響力,幫助農戶分擔新設備購進壓力,加快了植物新成果的推進步伐。
比如江西地區在2018年專門就“無人機植保技術”給出了個體戶最高20萬元的補助資金。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應用植保技術,不但可提高生產效率,而且有助于保質增產,便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據此,應從綜合防治方案、病蟲害預報機制、植保宣傳效果、政府農業化扶持等方面著手,確保現代農業生產質量得到有效提升,進而滿足當前農業發展需求,增加我國農產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