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偉紅
遼寧建筑職業學院 遼寧遼陽 111000
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是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教學創新能力調研表明高職教師的創新能力尚存在著諸多短板。著眼于教師個性品質、知識結構與能力素養、教學創新思維與意識、創新實踐與成果等維度,優化“雙師型”教師隊伍,重視校企“雙元”育師,組建結構化教師創新團隊,強化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師教學創新能力,從而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導致教師對實踐教學認識不足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學校層面,高職院校對教師考核多采用傳統方式,要求教師走學術化道路,以課堂教學為核心,多在課堂教學、課程建設、課題研究、科技成果等方面對教師進行考核,沒有把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納入考核范疇。高職院校對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與培養存在認識上的不足,一般只注重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入職前的培養,忽視連貫長效的入職后的提高培養,對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缺乏系統性。這就導致很多教師緊跟考核指揮棒,將主要精力放在理論教學及學術研究上,而對實踐教學不以為然,對實踐技能的提高培養視如敝屣。二是很多教師忙于教學任務,無暇認真學習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指示精神,對職業教育的內涵、任務及發展目標和要求沒有深入學習和體會,對實踐教育的內涵、標準和要求沒有厘清,片面地認為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專業實踐技能可以在工作中學習培養,無視實踐教學的感知作用,忽視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對待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及效果評估,沒有嚴格把握、慎重對待。
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最突出的結構性矛盾是校內專任教師多、外聘企業教師少。聘用企業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是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雖然很多學校都建立了企業兼職教師庫,但是教師庫中能切實承擔教學任務,深度參與專業、課程和教材建設的教師不多,選聘難度大。究其原因:一是兼職教師作為企業員工,其兼職行為受到企業管理的約束,如果校企雙方未達成良好的合作協議,企業員工很難在企業內對學生進行深度實踐教學,工作日也很難離開企業來為學校工作,而利用晚上或休息日來校兼課則可能與教學日程安排相沖突;二是學校能為企業兼職教師提供的薪資待遇有限,缺乏吸引力。
加強校企合作,優化“雙師”結構是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關鍵路徑。為了充分整合校企育人的資源、穩定兼職教師隊伍、發揮團隊創新的示范引領作用,就要在校企合作機制上有所創新。一方面,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企業需求,利用校企共建的產業學院、教師流動中心、大師工作室等形式,幫助企業攻克生產、管理方面的難題,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根據行業和企業需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團隊內專、兼職教師通過人員互聘、研究合作,在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等方面協同創新,從而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畢業生,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只有不斷創新校企合作機制,保持合作的動力、共享合作的成果,實現校企雙方共贏,才能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增強隊伍穩定性和凝聚力[2]。
首先,切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教師在高職教育活動中的中心地位,通過政府整體戰略規劃和配套政策對高職教師教學創新進行宏觀引領。一是建立多樣化的政策扶持體系,在政策、資金以及制度建設上給予教學創新全方位的支持與扶持;二是加強教學創新理論與經驗交流,通過組織廣大高職教師參加教學創新經驗交流會、座談會和調研活動,分享、總結、推廣先進的教學創新經驗。其次,積極發揮院校推動作用。二是改善教師工作條件,提高教師工作待遇,這是激發教師創新教學的物質基礎。設立以教學績效為導向的考核分配機制,體現多教多得,優績優酬,激勵教師將工作重心放在教學上,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三是優化教學管理制度,強化學生實踐實訓能力,使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知識分享能力成為教師教學創新的源泉。同時,賦予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自由權,通過開設教學實驗班、設立創新實踐基地、增加教師培訓交流機會等方式為教師營造寬松、自由的創新環境,促進校內外相同學科與交叉學科的信息交流與共享[3]。
高職院校可實行以成果產出為導向的領軍人才培養支持政策,堅持高層次人才培養與高水平成果產出并重,聚焦省級以上重大教學、科研、人才建設項目,采取“項目引領、專家掛帥、骨干支撐、團隊合作”模式,以項目為方向組建團隊、以團隊為依托培育人才,分批遴選一定數量的校級優秀教學創新團隊、科技創新團隊、創新創業團隊進行重點培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養一批能夠引領專業(學科)發展的教學科研領軍人才,形成一批整體優勢突出的人才團隊。一是制訂遴選條件,優先選拔具有較好發展基礎和較大發展潛力的人才團隊。二是出臺支持措施,對每個團隊給予運行經費資助,優先支持申報省級以上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科研課題及人才計劃的團隊。
實現職業教育從外延式向內涵發展目標,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是重中之重。打造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更新職業角色、轉變教學方法、注重教科研創新,做到教研主體多樣化、能力素質復合化、能力認證標準化,增強雙師素質與能力,真正提升教師教學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