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珈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給他們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是辛酸?是快樂?是因為消受了太多委屈而悲傷的?對于他,這些都是自己記憶里印象最深刻的。當我讀完《童年》這本書后,對這句話就更加有所感悟了。
本書主要講述了阿廖沙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一個瀕臨破產的小作坊。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故事的熏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十一歲,母親去世,外祖父也破產了,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他當過鞋店里的伙計,輪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繪圖員的親戚家里和圣像作坊里當過名曰“學徒”的小傭人。讀完后,我感悟甚深。阿廖沙三歲喪父,童年生活的辛酸事件數不勝數,他卻堅持了下來,在困難面前堅強地熬了過來,他那種不屈服,與困難斗爭到底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我們這些獨生子女,一定不能養成嬌生慣養的壞毛病,還要做一個獨立、堅強、勇敢的人。
《童年》這本書也告訴了我們,我們不論在什么時代,什么環境,都要有一個勇敢樂觀的心態,哪怕自己在險境之中,也不要輕言放棄,要樂觀一些。而且還要有一顆堅毅的心,只有這樣,才能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與力量。
指導老師:彭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