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夏 章舜粵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黨召開十九屆六中全會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在《決議》總結的具有根本性和長遠指導意義的十條歷史經驗中,“堅持人民至上”這條寶貴經驗一以貫之地體現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之中,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熔鑄在黨的建設中。因此,我們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并在新征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人民至上。
黨的百年奮斗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一百年來,經過波瀾壯闊的偉大斗爭,黨領導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如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的,黨的百年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中國人民徹底擺脫了被欺負、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斷發展,十四億多人口實現全面小康,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
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在百年奮斗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改革開放提供的重要經驗包括“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些經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須長期堅持。對此,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再次作出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
人民是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閱卷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檢視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過去一百年,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以人民為基礎全面依法治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黨執政興國的方式,也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優勢。中國的國家名稱和各級國家機關的名稱,都冠以“人民”的稱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基本定位。黨領導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證。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發展,人民實現了內容廣泛、層次豐富的當家作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強調,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構建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使各方面制度和國家治理更好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
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黨深刻認識到,權力是一把“雙刃劍”,依法依規行使可以造福人民,違法違規行使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建設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健全,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建設全面加強,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提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黨的百年奮斗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是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踐行黨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這一目標前赴后繼、英勇奮斗。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堅持人民至上是黨的初心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黨的二大關于組織章程的決議案就指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強調,“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加強作風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作風問題抓起”。要珍惜人民給予的權力,用好人民給予的權力,自覺讓人民監督權力,確保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