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江
議事規則是黨支部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集體研究決定重大問題的程序規范。堅持黨支部議事規則,對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方針,發揮基層黨支部組織功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軍隊委員會(支部)工作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頒布后,黨支部議事規則與原來《中國共產黨軍隊支部工作條例》(以下簡稱原《條例》)相關條款對照有了較大變動,需要我們準確把握、遵照執行。
一、關于會議時間、議題提前時限的規定發生了新變化。原《條例》規定召開會議的時間、議題應當在一天前通知。《規定》明確會議時間和議題應當提前通知,但取消了“提前一天”的規定。之所以取消這一規定,是因為它既不符合實際情況,又很難操作。基層部隊工作千頭萬緒,任務紛繁復雜,很多工作任務都帶有一定的突發性,要求我們接到命令后立即著手解決。“提前一天”曾讓基層茫然失措,讓機關“常背罵名”,近些年來該條規定已近形同虛設,作出修改在情理之中。
二、關于不能參會委員意見的處理規定發生了新變化。原《條例》規定委員或者黨員應當認真準備意見。《規定》除了落實上述要求外,對于因故不能參加會議的,明確可以用書面形式表達意見。會前準備階段,準備意見是主要內容,會前醞釀也是為了更好地準備意見。因故不能到會委員的意見如何表達,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以往實踐操作中,處理方式有四種:一是會前僅告知議題,不征詢意見;二是會前口頭或電話征詢意見,不帶入會場;三是會中電話征詢意見,僅供參考不參與決策;四是會中電話征詢意見,其意見直接參與決策。可見,對于這一條,因為規定不明確,基層單位執行起來變形走樣的情況很普遍。按照新要求,正確的做法是:因故不能到會委員,可以用書面形式表達意見,其意見在議事決策中僅起參考作用。
三、關于會前醞釀的規定發生了新變化。原《條例》規定書記、副書記和委員之間應當進行個別醞釀,必要時形成方案建議。《規定》除了落實這一要求外,明確委員或者黨員之間也可以進行個別醞釀。醞釀的目的是保持溝通,相互交換看法,以便會上節省時間,提高議事決策效率。以往的醞釀工作,更多地體現在“書記對副書記”“書記對委員”“副書記對委員”,委員之間很少溝通,即使有溝通,也往往帶有別樣的“潛規則”色彩。《規定》擴大了醞釀的范圍,既有助于參會人員及時掌握實際情況、提高議事決策質量,又有助于克服本位主義、增強大局意識,還有助于增進班子團結,對于提高議事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和增強班子的凝聚力起到重要作用。
四、關于發表意見順序的規定發生了新變化。原《條例》并未對發表意見的順序作出明確規定。《規定》則明確按照委員或者黨員、副書記、書記的順序發表意見。長期以來,一些基層單位在落實組織程序方面存在變形走樣的情況,特別是主要領導獨斷專行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的驕橫霸道,搞“一言堂”“家長制”;有的習慣逢事先定調,重大問題不經班子成員充分醞釀和討論就拍板決斷;有的規避和虛化集體領導。這些問題都是公然挑戰組織原則、嚴重違反組織程序。規定發言順序是我軍基層黨建長期積累形成的一條行之有效的工作經驗,對于克服上述現象,有效落實民主集中制非常關鍵。
五、關于支部黨員大會通過表決事項的票數規定發生了新變化。《規定》明確支部黨員大會表決事項以贊成票超過應到會有表決權的黨員半數為通過,原《條例》規定則是“實到會”。一字之變,背后反映的是理念認知的深化。貫徹和執行民主集中制,體現更廣泛的民主是應有之義。一方面,“應到會”的規定無疑擴大了民主基數,張揚了基層民主;另一方面,同時也呼應了基層成分結構發生新變化后官兵對民主的真實需求。當前,90后、00后成為基層官兵主體,大學生士兵比例顯著提高,基層干部中本科以上學歷的占比超過90%,新入伍義務兵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超過了三分之二。任務轉換頻繁的新情況下,不在位官兵的民主訴求同樣要考慮到。“超過應到會半數”的要求,顯然既是應然之舉,也是實然之需。
六、關于分工落實的規定發生了新變化。在分工落實方面,《規定》對連隊黨支部和其他類型黨支部做了明確區分,連隊黨支部要求軍政主官按照分工組織實施,科室黨支部、機關黨支部和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則要求明確責任抓好落實。為什么發生這一變化?主要源于新時代各類型黨支部組織功能的定位不同。連隊黨支部是統一領導和團結的戰斗堡壘,科室黨支部、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則是政治領導和團結的戰斗堡壘。組織功能的定位不同,體現在表決結果的分工落實上,連隊黨支部更加注重軍政主官的分工,這與連隊黨支部對本單位的組織、人員和工作實行統一領導的組織功能發揮直接相關。這里,不能把“分工”理解為黨支部委員的“分工”,或者理解為軍政正副職在一起的“分工”,這個“分工落實”就是軍政首長之間的“分工落實”。
七、關于不能到會委員參會要求發生了新變化。按照以往規定,因故不能到會的委員無法“有效”參會,部分單位因表決“卡殼”,會議中途往往通過電話征求在外委員意見來完成決策任務,這是不符合規定的。《規定》明確委員因在外執行任務、參加學習培訓、駐遠散營區不能到會的,在符合安全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通過電視、電話會議方式參加會議,并計入到會人數。為什么可以這么做?一是在任務轉換頻繁的今天,基層干部擔子重、壓力大,參加上級會議、抽組完成任務、應對解決突發情況越來越多,開會不在位已成為普遍現象;二是以往無法通過電視、電話方式參會,是因為保密條件不允許,現在信息化建設取得的基礎設施成果為保障遠程開會提供了可行性條件;三是以電視、電話方式參會,可以全程了解會議討論的整體情況,有助于作出正確判斷、形成有效決議。
八、關于會議主持人規定發生了新變化。書記、副書記均不在時,原《條例》規定一般不得召開會議,遇有緊急情況,可以由上一級黨組織臨時指定負責同志召集。《規定》則明確可以委托黨委班子其他成員召集并主持會議。新形勢下,基層單位雙主官同時不在位的情況時有發生,對于承擔獨立任務或小、散、遠基層單位,由上一級黨組織指定負責人召集開會并不現實,一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二是上級來人未必能夠及時進入“情況”,三是“委托班子成員主持會議”符合戰時代理人的確定原則。可見,關于會議主持人規定的新變化是務實之舉。
九、關于“黨內會議”與“行政會議”嚴格區分的規定發生了新變化。在民主討論環節,《規定》明令禁止把行政職務帶入黨內。這是一條“老規矩”,但卻是一條“新規定”。一段時間以來,黨政不分,行政職務稱呼隨意出現在黨內會議的現象很普遍。黨內會議與行政會議的區別之一,便是主持人與參會人員完全平等。加重行政色彩的黨內會議會變味,“圓桌會議”不允許搞“我說你聽”,以法規形式作出規范,關注的不僅是形式更是內容,對于形成良好會風意義重大。
十、關于會議保密要求規定的新變化。原《條例》只涉及對內容的保密,《規定》對場所、手段的保密性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勢下,傳統的保密信息載體由紙介質為主擴展到聲、光、電、磁等多種形式,保密工作涉及面越來越廣、任務越來越重,面臨更多新情況、新問題。基層黨支部議事決策,平時解決重大問題,戰時涉及行動方案、作戰編組和防敵反間等各類敏感事項,從形式到內容對基層黨的會議作出保密要求,是保生存、保發展、保戰斗力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