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偉 徐棟力
軍隊網絡文化是當前軍隊文化中最富生命力、影響力的部分。推動新時代軍隊網絡文化繁榮發展,打造“網生代”官兵網上精神家園,是回答習主席提出的政治工作要過好網絡關時代關課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打贏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主動仗、全方位占領官兵思想輿論主陣地的現實要求。
2019年習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建設好自己的移動傳播平臺,管好用好商業化、社會化的互聯網平臺,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軍隊網絡文化建設應當以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為遵循,注重由強軍網電腦端向互聯網移動端拓展,形成全方位鑄魂育人的良好態勢。
互聯網已步入以移動端為主陣地的融媒體時代。CNNIC 數據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總規模占到全球網民的1∕5 左右,達到10.11 億,其中手機網民數量為10.07 億,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占比高達99.6%。當前,隨著互聯網、大數據、5G、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迭代發展和交叉融合,互聯網正由Web2.0 向Web3.0 過渡,這一階段的信息傳播呈現裂變式傳播和碎片式應用的突出特征,移動端在互聯網文化產品搭載平臺中的占比越來越重。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輿論宣傳步入以移動端為主的融媒體時代,新聞作品的目標不再是被動等待、極少參與新聞生產過程的受眾,而變成了擁有自主選擇權甚至可以自主生產新聞內容的用戶。從受眾到用戶,不僅是名字的改變,更意味著主體地位的變化。融媒體時代,網民既是網絡信息的受眾也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發布者,信息的傳播渠道不再被機構或組織壟斷,權威機構的權威信息很容易被淹沒在更接地氣的“草根化”自媒體信息中。習主席早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就指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抓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加強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擴大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經過幾年的蓬勃發展,黨政軍民學各界各級組織、部門在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聯網移動客戶端開設的官方賬號,已經匯聚成了強大的官方互聯網新媒體矩陣,唱響了主旋律、集聚了正能量、鞏固了主陣地。
軍隊網絡文化發展的主陣地和突破口是移動端建設。當前,“網生一代”成為官兵主體,互聯網普遍成為官兵八小時外的精神家園,而智能手機是官兵連接互聯網的主要媒介。隨著智能手機使用管理的逐步放開和軍用智能手機的陸續配發,移動端以其使用管理方便快捷、海量信息豐富多彩、個人專屬私密性強等優勢,在官兵網絡文化生活中的占比將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互聯網移動端“微信”“抖音”等軍隊新媒體賬號發布的作品,動輒引發網友千萬人次的瀏覽和熱烈討論、留言、轉發,廣大官兵的關注度、參與度也普遍較高,這種現象也反映了移動端逐漸成為官兵接收信息主渠道的發展趨勢。習主席在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對信息化、網絡化研究不夠,存在不適應、不合拍問題?!蓖瑫r強調:“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研究把握信息網絡時代政治工作特點和規律,用好用活網絡平臺,占領網絡輿論陣地。”對軍隊網絡文化建設來說,“合拍”就是要與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思維、規律、發展速度保持同頻共振,“勢”就是以移動端為主陣地和突破口的大趨勢??梢哉f,無論從國際國內互聯網發展大趨勢,還是官兵迫切的網上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來看,移動客戶端都是軍隊網絡文化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現實要求。軍隊網絡文化要想全方位占領思想輿論陣地,在八小時外持續春風化雨,必須堅持守正創新,以電腦端強軍網為基礎,以移動客戶端為突破口,并將其作為前沿主陣地,打造新時代官兵的網上精神家園。
以移動端為重點的軍隊互聯網新媒體建設初顯成效。順應時代潮流和強軍興軍迫切需求,近年來軍隊互聯網媒體建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初步實現了從強軍網電腦端向互聯網移動端的拓展?!败娐氃诰€”手機客戶端的上線解決了廣大官兵隨時隨地在線學習的迫切需求,“軍事記者”“中國火箭軍”“東風快遞”等一大批官方微博、公眾號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迅速,影響力日增。2014年6月,作為軍兵種首個創建的官方新媒體平臺,“人民海軍”微信公眾號正式開通。自開通以來,“人民海軍”始終致力于講好海軍故事、展示海軍形象、傳播海軍聲音,累計推送文章10000 余篇,稿件全網點擊總量達300 億次,成為軍內外了解海軍的重要窗口,更是人民海軍對外宣傳的一張亮麗名片。2019年2月,火箭軍正式開通“中國火箭軍”“東風快遞”官方微信和微博賬號,“進場”新媒體。到2020年底,經過不到兩年的發展,火箭軍新媒體就形成了包括微信、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各平臺傳播矩陣,粉絲總數3100多萬,總閱覽量102 億次,“中國火箭軍”“東風快遞”連續兩年雙雙獲評最具影響力軍隊新媒體。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軍隊互聯網新媒體矩陣的形成,不僅將軍隊網絡文化的影響力通過移動端拓展到廣大官兵,更輻射到全國廣大群眾,極大提升了民心士氣、宣傳了革命文化、樹立了良好形象,成為凝聚軍民共識、傳播軍隊文化的最重要陣地。
目前,我軍已建成全軍互聯互通、直達班排的強軍網,制定了基本涵蓋“建、管、用”三方面的保障機制,終端實現了對包括小、散、遠單位在內的全覆蓋,為服務鑄魂育人、強軍勝戰提供了有力支撐。與此同時,軍隊網絡文化建設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品供給方面。一是終端覆蓋不夠且使用率較低,官兵的移動端時代與軍網的電腦端時代嚴重脫節,官兵課余生活大部分通過手機被互聯網文化產品占據,強軍網電腦雖能做到進班排,卻很難實現人手一臺,且受時間、場地的限制,與手機相比私密性差且使用不便。二是產品種類不夠豐富且品牌效應不強,缺少在軍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知名度的文化產品,在占領網上思想輿論主陣地方面競爭力不足,明顯處于劣勢。三是各級強軍網建設有“千網一面”的弊病,且部分內容更新不及時、鏈接打不開,少部分網站只是解決了有無問題,并無實質性內容。
功能作用方面。一是在線學習教育模式已推開。利用“軍職在線”、網上慕課等移動客戶端進行網上選課、學習、考核已納入全軍軍事訓練學習計劃,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更凸顯了在線學習教育功能的重要性,但還存在資源不夠豐富、功能較為單一等問題,一旦失去行政手段的強制性要求,官兵主動使用的黏性不足。二是沒有把住社交這個最大的流量入口。無論在強軍網還是互聯網,電腦端還是移動端,都亟待研發一款適合軍人群體使用的社交軟件,形成軍人自己的社群生態,改變當前有強烈需求卻只能抑制的狀態。三是基于軍隊網絡文化平臺的大數據獲取、分析、輿情監測等功能亟待開發加強。
制度機制方面。一是“建、管、用”脫節,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設輕使用、重建設輕管理、重管理輕使用等問題,且缺少反饋機制,沒有形成不斷完善的體系性內循環制度。二是制度政策的制定上有滯后性,往往都是問題苗頭集中出現后再研究出臺指導政策,不能形成前瞻性引領性的制度保障,容易導致初期缺乏統一指導的差異化現象。三是人才隊伍建設與新時代軍隊網絡文化建設發展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有崗無編、兼職負責是普遍現象,人員流動較大,缺少動力牽引和激勵機制,不能集中精力搞網絡文化建設,同時缺少培訓機制,專業素養不深不精,一般只滿足于維持運轉和簡單維修。
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思維理念滯后,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推進信息網絡時代政治工作創新發展,最大的障礙是思維理念上的障礙。各級建網管網用網的決策者、管理者、參與者都需要來一場“頭腦風暴”,與時代發展大勢相悖的求穩定、保安全、怕犯錯心理,必定會在踟躕不前中與時代漸行漸遠,其本質是理念不新、使命感不強的表現。要打開“安全心結”、摒棄“鴕鳥心態”、消除“看客心理”,樹立開放共享、官兵至上、跨界融合等思維理念,積極探索數字政工、網絡政工、智能政工,不斷讓生命線煥發新活力。
二是動力牽引不足,建設質量參差不齊?;ヂ摼W文化產品,以利益為驅動,要經歷市場的優勝劣汰和用戶的挑剔選擇,想要在多如過江之鯽的產品中勝出,必須精益求精,打造核心競爭力,形成不可替代性,并根據用戶反饋實時更新升級,優化用戶體驗和功能使用。相比之下,軍隊網絡文化建設缺少動力牽引,不產生經濟上的收益,品牌意識不強,產品與需求匹配度不高,其建設水平高低、用戶數量多少、體驗好壞等并不直接影響考核評優,投入的經費、人力、精力、時間等產出效益比、成果轉化率也沒有顯性標準可循,導致各單位網絡文化建設質量參差不齊,有待進一步完善改進。
三是制度機制不暢,管理運行統籌不夠。制度機制建設是軍隊網絡文化建設走向科學化和規范化的保證,也是網絡文化建設穩步推進和長遠發展的基本依據。當前我軍網絡文化建設缺少系統性有剛性約束的長效制度機制保障,各軍兵種建設規劃、標準、目標、要求、評價等不盡相同,總體上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v向上的統一部署、橫向上的協調聯動,“建、管、用”各環節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等制度機制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完善。要充分適應網絡化智能化的時代潮流和軍隊網絡文化發展的特點規律,對軍隊網絡文化建設實施科學高效管理,發揮制度機制的規范、引導、監督、獎懲等作用,完善涵蓋管理、運行、保障三要素的機制建設,推動軍隊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
戰斗力標準是軍隊各項建設唯一的根本的標準。推動軍隊網絡文化移動端建設發展,要聚焦備戰打仗這個根本導向,避免自我設計、自我循環、各自為戰,思想往戰斗力上“統”,觀念往戰斗力上“轉”,工作往戰斗力上“聚”,提升網絡文化建設對戰斗力的貢獻率。
更新思維理念。只有先進的思維理念才能指導先進的軍事文化建設,建設與時代同頻共振的軍隊網絡文化,首要的是思維理念的更新換代。一是樹立與時俱進的互聯網思維。要自覺強化學習意識、前瞻意識,切實轉變思維模式,以創新、聚焦、共享、用戶至上、去中心化等互聯網思維統籌指導軍隊網絡文化建設。二是樹立抓網絡文化建設就是抓戰斗力的思維理念。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占領。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我們的陣地就在哪里。要發揮我軍網絡文化春風化雨、以文化人功能,以持久的文化感召滋養戰斗力生成的精神內核,發揮我軍網絡文化塑造態勢、輿論引導功能,亮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無形戰場。
突出為戰研戰。是否有利于戰斗力的提升是軍隊網絡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其前進方向的校準器和建設成效的試金石。一是為戰鑄魂育人。軍隊網絡文化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其兵味、戰味,主要任務是筑牢理想信念、服務備戰打仗、凝聚強軍共識、激發血性膽氣,用主旋律占領主陣地。要主動進入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使紅色文化走進網絡、引領潮流。探索走開“全媒體”學習模式、“微時代”教育模式、“交互式”溝通模式,讓紅色基因有效賡續,使“老樹”不斷發出“新芽”。二是濃厚打仗氛圍。建設充滿戰斗氣息的網絡文化環境,著力提振官兵精氣神,培植血性基因,在提高部隊戰斗力中體現軍隊網絡文化的價值。文化產品要突出打仗意識、危機意識、憂患意識,不斷深化強敵研究,確保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從思想上徹底糾治“和平病”。三是打贏網上“三戰”。在信息網絡時代,戰爭由陸、海、空、天、網、電六維空間擴展到了“精神空間”。新時代軍隊網絡文化建設,是我軍主動出擊,提高輿論較量、心理對抗、法理爭奪能力的重要舉措。要旗幟鮮明反對“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等錯誤觀點,強化政治意識、政權意識、陣地意識,勇于舉旗幟、打頭陣、當先鋒,當好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生力軍。四是暢通建言渠道。通過網絡文化建設搭建網上群眾路線平臺,充分尊重廣大官兵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營造研戰備戰氛圍,集思廣益,鼓勵圍繞戰備、演訓、戰法、裝備、后勤保障等戰斗力合成各要素,搞小發明、小創造,廣泛征求“好主意”“金點子”,定期收集、篩選、精編,探索建立群眾版“要訓”“內參”路子。
匹配官兵需求。沒有需求就沒有用戶流量,沒有用戶流量就失去了占領主陣地、傳播主旋律的機會。因此,軍隊網絡文化建設要在官兵需求與打仗要求間找到最佳結合點。一要緊盯青年官兵“消費側需求”。推出軍版社交軟件、“學習強軍”客戶端、紅色影視作品等文化產品,努力在有意義與有意思、有高度與有溫度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切實提升用戶體驗,滿足官兵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模擬現代戰爭中軍隊作戰編成、人員兵力、武器裝備等,開發大型軍事游戲,增強現代戰爭的場景體驗,從而使官兵在網上“打仗”的耳濡目染中既演練了戰法、激發了血性膽氣,也過足了網游癮。二要堅持服務官兵。挖掘拓展網上辦公、網上教育、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功能,打造用戶體驗式工作模式。三要多平臺融合發展。當前,官兵上網的需求更多集中在移動端,軍隊網絡文化移動端建設是互聯網3.0 時代的大勢所趨,以“兩微一端”以及抖音、知乎等為主要平臺,面向的是官兵、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更廣泛受眾。要統籌好強軍網和軍隊互聯網新媒體、電腦端和移動端同步建設問題,整合多平臺資源力量,不斷擴大軍隊網絡文化的影響力、覆蓋范圍和用戶基數,形成集群優勢。
注重建章立制。推動軍隊網絡文化為戰向戰的建設目標實現,制度機制是帶全局性指導性的基本保障。只有從制度機制層面把握內在機理和特點規律,破解現實難題,才能確保網絡文化建設規范化、科學化、長效化。一是樹立鮮明為戰導向。一定程度上,什么樣的規章制度就能催生什么樣的網絡文化,不同于互聯網文化產品以利益為動力牽引的驅動機制,軍隊網絡文化建設要以為戰鑄魂育人、網上“三戰”能力為根本動力牽引,在指導思想、功能作用、產品設計、獎懲機制、考核評價、人才培養等方面全鏈條聚焦備戰打仗。二是要與時代同頻共振。制度機制往往是在總結經驗教訓和研究成果的實踐基礎上逐漸提煉成形的,反過來再指導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再發現新問題、積累新經驗,進而再不斷進行修改完善。制度機制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在強調依法治軍的當下,有時會成為桎梏,給因循守舊提供制度依據,難免造成“寧愿保守些,不能犯錯誤”的鴕鳥心態和指導思想上的困惑。隨著迭代發展的加速,過去五年、十年更新修訂一次的制度法規,現在可能三五年甚至一年就需要更新修訂一次,不然就會造成制度與實踐相比的滯后性,失去制度的威信力和指導性。三是注重完善體系配套。要全面推動新時代軍隊網絡文化建設制度機制的體系化建設,探索建立縱向各層級的領導機制、橫向各軍兵種的協調聯動機制,逐步形成完善的管理機制、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在依法科學管理、獎懲監督考核、人力財力保障、法規制度保障、技術裝備保障、體制編制設計等各方面,確保制度機制起到與軍隊網絡文化建設“合拍”的基礎保障和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