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李書喜
在不確定性危機面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種是習慣于在下游解決問題,做亡羊補牢式的被動反應,把主要精力用來應對不斷出現的問題,四處滅火救災;另一種是努力向上游尋根究底,主動治未病,在問題尚未發生之前,就從根本上鏟除滋生的溫床。顯然,后者是變被動為主動、變挑戰為機遇,更容易應對各種復雜局面。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獻策治理關隴游民私鑄錢與江淮漕卒為盜時講道,“治其本,朝令而夕從;救其末,百世不改也”。意思是遇到問題要從根本上入手,這樣早上下令,晚上就能看到成效;如果從細枝末節上入手,那永遠也不會有所改觀。習主席在主持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曾經引用過這句話,并且在多個場合強調指出,不要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局面,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但在實際工作中,不善于從上游解決問題的例子并不鮮見。比如,一些單位在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過程中,只重懲治不重預防,糾治的都是一般性而非根源性、表象性而非本質性的問題,“形式秀”“表演秀”依然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有些單位在抓建基層上,重形式輕內容,重活動輕實效,表面上認認真真實則“雨過地皮濕”,沒有從根本上調動基層自主抓建動力;還有的干工作缺乏整體把握和系統分析,大勢形勢看得不清,趨勢走勢研判不準,在工作謀劃與落實見效上找不到結合點;等等。事實證明,解決問題只有標本兼治,抓工作、守底線才會游刃有余、水到渠成。
“未有形而除之”是良醫治病的最高境界。神醫扁鵲因擅治重癥而享有盛譽,但他卻認為兩位兄長比其醫術更高明,因為“長兄治病于未發之前,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預防在先、占得先機,更能彰顯“上醫”“能人”之真功。治病不如防病,處理問題也是如此。無論什么問題,只有在上游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正本清源、釜底抽薪,才能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問題。如果只是管窺蛙見,象征性地剪枝竭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解決問題背后的問題,縱使藥力再猛,問題還會像野草一樣,鋤了一茬再長一茬。
向上游挺進的道路有重重阻礙。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對眼下緊急事項的關注是人們思維的默認功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是很多人更多時候的應對策略。避免在下游徘徊打轉,首先要強化系統思維、全局觀念,多從整體上去把握、放到系統里去分析,努力向上游追根溯源、刨根問底;要增強見微知著、快速感知能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需要了解的一切保持高度警惕,在問題未發或萌芽狀態就發出預警,為解決問題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還要牽住解決問題的“牛鼻子”,找到關鍵抓手,找準發力點,運用合適的杠桿和支點來撬動解決問題。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上游決策成效怎樣,下游最有發言權。很多問題像雜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具有很強的頑固性、隱蔽性和反復性,決不能認為藥方開了病就除了、表面癥狀消了肌體就健康了、現在問題沒了以后就不會出現了,更不能掉入自說自話、自我評估的陷阱。要多向末端問成效,常向下游跑,看看堵點是不是疏通了、短板是不是補強了、問題是不是徹底解決了,把末端實情作為鏡子,經常照一照,時常量一量,及時反思調整上游的對策措施,切實把各要素、各環節理順暢,推動矛盾問題有效解決、各項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