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斐
(復旦大學 歷史學系,上海 200433)
長期以來,朝鮮華僑史的研究一直無法與日本、東南亞和歐美華僑史的研究相提并論,且已有研究基本是概論性質,缺乏詳細的個案研究。[1]2018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韓國漢陽大學姜抮亞教授的新著《東亞華僑資本和近代朝鮮:廣幫巨商同順泰號研究》(以下簡稱《同順泰號》),該書系“廣東華僑史文庫之一”。該書以近代廣東華商譚杰生在朝鮮創辦的同順泰號為中心,探討了同順泰號的成立、經營方式、貿易網絡、資本流動等問題,將同順泰號置于近代國際關系變化的背景下,分析了東亞局勢的變化對華僑和廣幫華商資本的影響,是朝鮮華僑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史料不足是朝鮮華僑史研究相對薄弱的原因。但是,首爾大學奎章閣和中央圖書館收藏的同順泰號文書的發現推動了相關研究的發展。同順泰文書包含了同順泰號與其客戶和聯號的商業書信以及各種發貨單、收據等資料。但是,該資料全部是手稿,部分字跡潦草、模糊而難以識讀,而且有不少行業內的專用術語,有一定的利用難度。
雖然此前美國學者拉森(Kirk W. Larsen)和日本學者石川亮太對奎章閣的同順泰號文書多有介紹和利用,但姜教授又發現首爾大學中央圖書館亦藏有大量同順泰號文書,可以與奎章閣的資料互為補充。2005年,姜抮亞向中國學界介紹了同順泰號的興衰過程,探討了在韓華商商號的生存狀況。[2]2007年,她開始組織有關同順泰號文書的閱讀小組,對這批史料進行研讀,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2011年,她將此前10年的研究成果匯集成書,出版了《同順泰號——東亞華僑資本和近代朝鮮》。此后,她又廣泛收集資料,于2018年在中國出版了《同順泰號》,作者不僅對前一版本進行了改寫,還增加了2011年之后新發表的文章,是作者近20年來對同順泰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近年來,全球史和跨國史逐漸發展為一股強勁的學術浪潮。哈佛大學教授入江昭(AkiraIriye)指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開始將國際關系置入經濟的、社會的和文化的語境中加以研究,而不再拘泥于將國際關系簡單視作外交和政治方面。[3]在此學術背景下,《同順泰號》力圖突破民族國家的框架,將視野擴大到整個東亞。該書第一章指出,近代以來,在分析一個地區或者國家的動態時,僅僅用其地區或國家的因素來解釋是難以自圓其說的,但經濟史仍然難以脫離國家單元進行敘述,而華僑史則為學者們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線索。
在華僑史的研究中,經濟史的研究取向是一個重要視角。該書作者在日本求學多年,吸取了日本學界提倡的經濟網絡理論。通過第三部分彩票和砂糖在東亞市場的聯動可以看出,中國國內環境的變化和韓國市場的互相影響,以及日本和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制糖業的產業變化與在韓華商糖品市場和銷售對象之間的聯系。
《同順泰號》在繼承經濟史研究方法的同時又加入了政治史的視角。該書第四部分展示了東亞各港口的廣幫商人對戰爭的認識和應對方式。同順泰號與清朝駐朝鮮的官員聯系密切,這使同順泰號依靠官府在商業活動上獲得了不少優惠,促進了同順泰號的成長與繁榮。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日本學界傾向于經濟網絡研究,而韓國學界傾向于清朝對朝政策這一政治方式,這兩種單一傾向需要同時克服,而同順泰號表現出的華商最大的特殊性正是以清朝的政治支持為后援。[4]
自從濱下武志提出“朝貢貿易體系”之后,該理論便成為東亞國際秩序和貿易網絡的重要理論。濱下認為,亞洲各國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參與到朝貢秩序中來的,而非政治因素。但是,姜教授在回顧了16—19世紀東亞貿易圈的經濟史之后,敏銳地提出朝鮮的情況很難用朝貢貿易體系論的觀點證明。她認為,這一時期朝鮮對外貿易的規模和數量與中國和日本相比并不明顯,被排擠到了這一貿易圈的邊緣。
全海宗的研究指出,朝鮮進獻的貢品和送給中國使團禮品的數量,遠超過中國贈給朝鮮的數量,而通過合法和非法的貿易,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給朝鮮政府造成了極大的財政損失。所以,他認為經濟原因具有不充分性,中國和朝鮮的朝貢關系可以從政治視角加以最好的詮釋。[5]對此,姜教授試圖用“追趕型發展”模式來理解這300年間東亞的貿易。她認為,朝貢體系使中國的先進文明得以擴散和傳播,周邊各國通過朝貢體系輸入中國的商品和技術獲得發展,日本在游離于朝貢體系之外時,會通過朝鮮間接輸入中國的先進技術。這時,周邊國家就處在一種追趕型的發展中。但是,16世紀以后,亞洲的貿易和歐洲、拉美市場聯系起來,雖然中國和朝鮮在技術和情報的輸出方面存在限制,但走私貿易的盛行卻使這種限制弱化,西歐商人成為了新技術和情報的提供者。所以,日本雖然被排除在朝貢體制之外,卻能更容易地獲得高級的技術和情報實現自身的發展,而被編入朝貢體系的國家要想追趕上強力發展的國家就越發困難。筆者認為,這實際上說明了朝貢體系有限的開放性,這既使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維持了自身的先進地位,又是中國在近代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因素。
當然,該書也存在一些未盡之處。比如,作者在討論20世紀20年代朝鮮的關稅保護政策時,過于倚重《上海時報》的報道。如果作者能夠利用中日兩國的外交檔案進行論述,則會更顯全面和深刻。
總之,《同順泰號》一書填補了朝鮮華商個案研究的空白,并突破國別史的框架,展現了廣幫華商的商業網絡和資本流動,是東亞經濟史和華僑史的經典著作。2019年,同順泰號文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6]為學界提供了極大便利,相信此舉能夠推動國內外朝鮮華僑史的研究。
[注釋]
[1]權赫秀:《20世紀以來國內外學界的朝鮮半島華僑史研究綜述》,《韓國研究論叢》第23輯,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第255頁。
[2]姜抮亞:《近代東亞資本的成長與局限——以在韓華僑企業同順泰為例》,《文史哲》2005年第5期。
[3]入江昭著,邢承吉、滕凱煒譯:《全球史與跨國史:過去、現在和未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9頁。
[4]???:《???????????????》,《????》?73?,?3?,2016年,第343頁。
[5]全海宗:《清代中朝朝貢關系考》,費正清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03~104頁。
[6]周湘、柏峰編:《韓國首爾國立大學藏同順泰號文書》,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