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嘉昕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廣西 桂林 541006)
自主游戲蘊含著以幼兒為主的內在因素,是一種倡導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游戲。自主游戲是幼兒在園生活主要活動形式,也是幼兒收獲有益經驗的重要方式,可以提升幼兒的堅持性、靈活性、自主性、創新性;因此,自主游戲對于發展幼兒學習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自主”一詞在《漢語大辭典》中表示為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自主可以劃分為兩個尺度:一是相對客觀狀況、生活環境等外部強迫和外部控制的獨立、自由、自決和自主支配活動的權利和可能;二是相對客觀現實、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選擇權利,有明確的目標,堅忍不拔,有進取心。自主游戲不同于其他游戲,是據游戲的性質劃分的。[1]幼兒應是游戲的主體,把游戲歸還于兒童是順應兒童發展的必然要求。自主游戲具有生成游戲計劃、多樣環境、多重教師角色、游戲機會均等的特征。開展自主游戲可以還原幼兒對于游戲的看法和態度,有助于成人深入了解兒童,引導幼兒主動探索、主動內化,為幼兒學習品質的發展創造條件。幼兒園自主游戲是指幼兒在幼兒園相應的教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自由選擇游戲材料、自主確定游戲玩伴、自主生發游戲內容和主題、協商解決游戲沖突,發揮兒童的主動性、參與性、創造性,伴隨著幼兒主動體驗的游戲活動。[2]
學習品質(Approaches to learning)一詞出自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委員(NEGP)關于兒童早期發展的工作報告;報告提出,學習品質包括好奇與興趣,主動性,堅持與注意,創造與發明,反思與解釋。20世紀90年代,莊甜甜和郭麗萍在研究中發現,在美國早期學習標準中,堅持性、好奇心、主動性、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反思能力是39個關鍵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3]鄢超云認為,學習品質主要包括好奇心與學習興趣、主動性、堅持與專注、想象與創造、反思與解釋等。[4]學習品質不指向兒童獲得的具體知識、技能、情感及方法,而是強調學習過程中如何運用技能和方法。學習品質關注兒童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傾向性;因此,是指個體在學習行為與態度中表現出來的具有穩定性的學習傾向、學習風格等。學習品質并不關注具體的知識、能力、情緒情感,而更關注兒童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學習任務中的積極傾向,例如好奇心、主動性、專注性、堅持性、解決問題的靈活性等,是學習品質重點考慮的結構要素。[5]
幼兒在游戲中用感官探索,以習得直接經驗。游戲精神與學習品質具有交融性。游戲是兒童學習和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游戲可以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6]自主游戲是幼兒在園生活的重要部分,自主游戲促進幼兒身心、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也可激活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與學習品質所要培養的內容不謀而合。自主游戲要面對自由和規則之間的矛盾。自主和規則都隱藏在游戲中,沒有規則便沒有自由,二者相互依存,自由建立于規則之上。教師讓幼兒形成自主性,也要讓幼兒樹立規則意識。自主游戲的重要價值是在游戲的基礎上,幫助幼兒更好地全面發展。[7]自主游戲相對于其他游戲內容,更能體現“以兒童為本”的教育觀念。通過自主游戲培養學習品質,一方面是將游戲回歸于幼兒,給予幼兒發展的環境和空間;另一方面,隱形指導是發展幼兒教師對幼兒游戲支持的前進方向。幼兒自主游戲是幼兒在情境中的參與學習,可以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推動下,幼兒可以在游戲中得到愉悅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可以讓幼兒在未來的學習中進一步發展自己。
游戲的環境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學習品質的發展。幼兒與生俱來就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游戲類型,會根據環境所提供的條件開展活動。3—6歲的幼兒無意注意為主導,有意注意萌芽發展,他們會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游戲內容。游戲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引發幼兒的好奇心,使其體驗、感知周圍的事物。在自主游戲的物質環境中,教師提供的幼兒自主操作、可遷移和有延續性的材料,會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對于幼兒來說,教育者創造的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游戲的效果。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提供多種游戲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除物質環境外,教師應該注重精神環境的構建,逐步引導幼兒對游戲進行探索。游戲的環境創設,實際上是教師教育意圖的客體化,以潛在影響和間接方式引導幼兒的行為和活動。[8]自主游戲中精神環境的創設為幼兒帶來積極的心理狀態,融洽的游戲氛圍;適度的師幼互動,更能讓幼兒發揮主動性,敢于自我選擇、自我創新。專注力和好奇心的培養,實際上就是學習品質的形成過程。
幼兒園有兩類特點不同的游戲:一類是幼兒的自發、自主游戲(本體游戲),一類是教師組織的教學游戲(手段的游戲)。幼兒自主、自發的活動是幼兒所喜歡的,雖然沒有特定的指向,但是有助于兒童發展。[9]游戲的實質是讓兒童回歸天性,自主游戲比其他游戲形式更注重幼兒主體性的發展。在自主游戲中,幼兒擁有自我選擇的權利,不受束縛;自主游戲給幼兒帶來無限可能。幼兒自行決定游戲的內容、游戲的玩伴,在多樣性的選擇和與同伴的互動中,積累經驗。人的認知是在身體的體驗和活動中形成的,大腦形成的身體認知,身體動作的發展對概念的形成、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自主游戲中,幼兒主動參與游戲,融于游戲情境,認知得到內化和發展,這本身就是學習。[10]幼兒主動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無形中便習得了主動性與靈活性的學習品質。
自主游戲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師在各環節的支持和幫助;教師既是游戲材料的提供者,又是游戲的支持者、援助者、傾聽者和觀察者。游戲的計劃是幼兒在游戲中自我生成、自我感受和自我調整的,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發現問題,以此作為調整的契機,幫助幼兒創造游戲的條件。在自主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問題,引導幼兒自行解決。此時,教師的評價對游戲的發展進程十分重要。積極鼓勵,可以延續幼兒游戲中的堅持性,引導幼兒獨立思考。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樹立其自信心,為下次游戲奠定心理基礎;對于年齡較大或分組開展自主游戲的幼兒,教師結合幼兒的表現客觀評價,嘗試性地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讓幼兒堅持參加游戲,延續游戲的內容,提升幼兒的堅持性。評價方式的不同,也會對幼兒的學習品質產生影響,教師的評價可以引導幼兒進行自我反思,提供給幼兒思考的機會。
在創設游戲環境時,教師應考慮材料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材料投放的適宜性。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可能會因游戲材料過多,出現選擇困難,或者堅持不長久、更換游戲材料過于頻繁。自主性材料并非越多越好,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適時適量地投放。幼兒的需要會隨著年齡的發展而變化,教育者不能無目的地提供材料。[11]幼兒與材料的有效互動,才能引發學習品質的產生。例如,小班在游戲中以獨自游戲和平行游戲為主,可以增加各類游戲材料的數量;大班幼兒以合作游戲為主,但是,在游戲過程中時常會出現糾紛或爭搶玩具的情況。教師可以適當減少材料,注重游戲材料的探索性,引導幼兒自行解決問題、嘗試合作和分享游戲材料。教師還可以根據班里幼兒的興趣特點,適當調整游戲材料的內容,把教育意圖融于游戲材料,調整材料的可操作性,滿足兒童持續探究的欲望。除保持班級區域的基本功能,教師可以考慮各區域之間材料的聯通性。例如,美工區所做的手工可以放在蛋糕區使用,不僅可以利用作品帶給幼兒直觀的操作體驗,還可以達到一物多用的效果。
幼兒的游戲由許多相互關聯的細節組成,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對話、游戲產生的行為特征及教師的言談舉止,都是游戲細節的體現;這些細節真實反映了幼兒學習品質產生的源頭。教育者應觀察游戲中的細節,從細節之處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12]自主游戲開始前,兒童會面臨選什么游戲、如何玩、怎樣玩的問題。兒童在思考問題時,主動性、自主性學習品質逐漸獲得。例如,原本在戶外自主游戲區中用來攀爬的器械,幼兒用來“過家家”。紙箱、塑料瓶、輪胎等廢舊物有多種用處,為幼兒帶來創作空間和靈感,幼兒可以通過“廢物利用”發展自身的創造性和靈活性。
教師組織幼兒開展自主游戲時,應放低姿態,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幼兒,若幼兒在游戲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以游戲中的角色身份參加游戲。例如,幼兒在游戲中發現“蛋糕店”沒有顧客,教師便可作為顧客詢問幼兒,進行指導,以情境問答的方式,豐富游戲情節。教師在不同的游戲中變換角色,觀察幼兒在游戲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抓住時機,為幼兒提供及時且有效的適應性支持。當幼兒能夠順利進行游戲后,教師即可根據情況需求退出游戲,把游戲空間歸還給幼兒。
自主性是以復雜性為前提的,而復雜性意味著個體和環境之間有著多種多樣的、極其豐富的聯系,即依賴性是獨立性的條件。對幼兒來說,幼兒園是制約其自主性發展的生態環境之一,教師影響幼兒自主性的發展。[13]有的教師常常誤認為自主游戲就是放任幼兒游戲,讓幼兒自由選擇,不需要教師的介入和指導。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自主游戲中教師與幼兒的良好互動,是幼兒開展自主游戲的重要支持之一。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提升對幼兒評價的質量更有利于幼兒的學習品質的形成。首先,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呈現的好奇心可以通過其言談舉止進行評價。教師從幼兒自主游戲的類型和主題、游戲內容、活動參與及問題意識等方面評價幼兒學習品質。其次,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注重非言語性評價。可通過點頭、擁抱、豎大拇指等方式點評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出現的學習品質,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幼兒的學習品質并非一日養成,需要日積月累的引導。自主游戲是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重要環節,教師打造適合各個年齡段幼兒發展的環境,讓幼兒在自由探索中提升自身的學習品質。應從兒童的視角,針對不同幼兒特點選擇恰當的游戲評價方式,全方位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