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成
(河南長葛461500)
提 要:二輪《蕭山市志》以1005萬字的篇幅一舉奪得全國新修縣(市、區)志字數之首,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注釋(該志主要體裁之一),還有第5冊共300萬字的“社會課題調查”,以及尚未正式出版的第6冊80多萬字的“口述歷史”。文章對二輪《蕭山市志》篇幅的“千萬之謎”進行了剖析,認為采取“邊注”“社會課題調查”“口述歷史”等體例創新是形成《蕭山市志》“鴻篇巨制”的主要因素,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該志的編纂者們認為:篇幅長的志書不一定不好,篇幅短的志書不一定就好,關鍵看質量;片面地強調控制志書的篇幅是不對的,這不僅束縛了修志人員的手腳,對志書的資料性也有很大削弱。
對于志書的規模,早在編纂首輪志書的時候,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以下簡稱中指組)于1985年出臺了《新編地方志工作暫行規定》,其中規定:“關于各級、各類志書的字數,因地區差異較大,不宜作統一要求。總體規模不宜過于龐大,應當以既充實又精煉為原則。一般情況下,縣志以控制在30萬至50萬字左右為宜?!敝兄附M于1997年出臺的《關于地方志編纂工作的規定》明確:“志書的篇幅不宜過大,今后續修,字數要相應減少?!比辉趯嶋H編修過程中,一些志書早已對此規定有所突破。如《蕭山縣志》(1987年版)95萬字,還有相當多的縣(市、區)級志書在100萬字以上,其中《紹興縣志》410萬字,為全國首輪縣(市、區)級志書規模之最;《蕭山市志》(2013年版)1005萬字,為全國二輪縣(市、區)級志書規模之最。很多人納悶:首輪《蕭山縣志》是貫通古今的,近百萬字情理之中,二輪《蕭山市志》是續志,上接《蕭山縣志》的下限,主要記述1985年至2001年3月蕭山撤市設區之時共計16年間蕭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狀況,為什么會有上千萬字之多?它都寫什么呢?《蕭山市志》的“千萬之謎”值得破解。
志書是一種資料性文獻。何為“資料性”?為了說明問題,我們拿另外一種 “資料性”的工具書作比較?,F在常用的《辭?!反蠖嗍巧虾^o書出版社1980年8月的版本,《辭?!?1980年版)有1342.8萬字,之所以有如此龐大的“體量”,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辭?!?1980年版)對所有有爭議的詞匯都“細說端詳”。比如很有名的“司母戊鼎”,對該鼎稱“司母戊鼎”還是“后母戊鼎”,學界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為此“人聲鼎沸”,雖然2011年3月的央視《新聞30分》中正式公布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關于把此鼎統一稱為“后母戊鼎”。那么,《辭海》(1980年版)面對這個爭議采取的辦法是,“我姑妄言之,你姑妄聽之”,我把該說的都說出來,具體怎么辦,你自己看著辦。所以在“司母戊鼎”這個詞條里,《辭海》既說了所謂的“司母戊鼎”,也告訴讀者這個鼎也有人稱“后母戊鼎”。
《蕭山市志》在處理類似問題的時候,就采取了這種把“爭議”和盤托出的做法。如排在“人物傳略”中第一位的西施??赡苁菍ξ魇凹灐钡目甲C還不成熟,抑或是爭議太大,首輪《蕭山縣志》并沒有把西施列入“人物篇”,二輪《蕭山市志》雖然把西施列上了,而且還是第一位,但由于對西施的死因拿捏不準,抑或是汲取了對西施“籍貫”的考證教訓,編纂者將西施有可能包括坊間傳說的“四種死因”全部以“邊注”的方式一一呈現。正文中關于“西施”的詞條區區288個字,而用于闡述西施死因的“邊注”竟然528個字??v覽全書,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建置”中談到蕭山這個地方歷史上曾被稱為“余暨縣”,但坊間關于“余暨縣”這個名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有據可查的就有三種,于是,編纂者又以“邊注”的形式用119個字把這三種說法一一道來??梢哉f,《蕭山市志》中,每出現一個新的名稱,編者都會用“邊注”的形式給出解釋:《紹興府志》里是怎么說的,乾隆《蕭山縣志》是怎么說的,嘉靖《浙江通志》是怎么說的,南宋嘉泰《會稽志》是怎么說的,《蕭山縣志》(1987年版)是怎么說的,等等。如果碰巧這些志書中又出現不一致的說法,編者會再一次不惜筆墨給你細說端詳,讓你“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蕭山市志》在談到蕭山市民的“教育消費”時說道:“蕭山民眾素有尊師重教之風,80年代中期起,蕭山城鄉居民的教育意識與日俱增。”這句話既平實又普通,似乎沒有需要過多解釋的地方。但《蕭山市志》的編纂者覺得,如果不拿出些史料或者數據,就說明不了蕭山“素有尊師重教之風”。于是,他們采取邊注的方式,通過旁征博引來為蕭山“素有尊師重教之風”添加340個字的注腳,而此段正文才34個字。濱海城市的特產之一就是海產品,《蕭山市志》中,與“漁業”相關的章節里,作了細致入微的“解說”。比如:“10多年來,水產資源總體變化不大,但錢塘江鰣魚已多年不見。每年6到7月,如期而至的蟹苗已形不成汛期。1至5月的鰻魚捕撈年產量每況愈下,錢塘江天然水產資源衰退明顯。”此段敘述乍看上去沒有多少可再“贅述”的東西,依照我們通常的思維方式,頂多也就是對生僻字加一個拼音或者注釋,比如這個鰣魚的“鰣”字和鰻魚的“鰻”字等。但志書的編纂者覺得有必要就鰣魚的生活習性、烹飪時的注意事項、食用時的口感、蟹苗資源的盛衰、漁民捕撈工具的變革、當地漁業生產的基本狀況等背景給讀者一個詳細交代,而此段交代達到1120個字,足足比正文多出4倍。
在某些情況下,編者覺得“邊注”已不足以說明問題,必須采取另外一個容量更大的方式來闡釋。如在介紹花卉苗木的時候說到一個傳說,叫作“養狗管龍柏,龍柏燒狗肉”,意思是說,當年曾經有一段時間,當地人以為栽植龍柏賺錢,于是大批量栽植這種樹木,不料后來市場發生了變化,導致很多龍柏砸在手里,苗農被迫拔出苗木當柴燒,這種情況和前幾年的“蒜你狠”和“豆你玩”差不多,一般情況用三五句話即可說得明白,但《蕭山市志》的編纂者覺得有必要把這個事的來龍去脈詳細交代清楚,但又覺得僅用“邊注”還不夠,于是專門附了一篇文章《“龍柏燒狗肉”現象》。
動輒添加千余字的“邊注”來說明一個坊間傳說或者解釋一個偶發現象,在《蕭山市志》里已不是個案,隨便一翻觸目皆是,“釋文”比正文的字數多三五倍的情形屢見不鮮。
志書雖然號稱“資料性文獻”,但很多地方的志書名不符實,其“資料性”不盡人意,而二輪《蕭山市志》則在“資料性文獻”上做到了實至名歸,名副其實。
首先,凡是帶有“始于”的句式,都有比較詳實的“邊注”引經據典。比如,“蕭山職工教育始于50年代初”,僅此句話,就加了一條340個字的邊注,詳細敘述了20世紀50年代蕭山職工教育的發生發展和階段性成果,數據詳實,前后脈絡清晰,言之鑿鑿,令人信服。再如,“蕭山干部教育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為了證明此說法,附加一條337個字的邊注,證明蕭山的干部教育早在1949年5月蕭山解放時就已經全面鋪開,確實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就為新生的人民政權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干部。再比如,“50年代中期開始,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备搅艘粭l419個字的邊注。諸如此類的“背景介紹”在整部志書中隨處可見,幾乎每一項事物(包括基礎設施)都會“溯及以往”,并且每一條“背景介紹”都不是三言兩語,基本都可以獨立成篇。比如在“城市管理”章“環衛管理”節中分別有街道清掃與保潔、垃圾清運與處理、糞便清運與處理、公共廁所和沿街衛生設施等項,此類事情在志書中通常都是一般敘述,基本是一筆帶過,但二輪《蕭山市志》對其中的任意一項都“溯及以往”,按志書的專業術語講,就是都從事物的發端說起。如“街道清掃與保潔”的“邊注”從民國18年(1929)記到1982年,將近500字。
其次,志書中對于所有第一次出現的與以前志書中的提法不相一致的概念或者詞匯,都會用“邊注”的形式給出詳細說明。比如“行政村”,之前所有的首輪新方志等都是這樣稱謂,甚至全國許多地方的二輪志書和新近出版的年鑒都繼續這樣稱謂,但二輪《蕭山市志》直接稱“村”或者“自然村”,不再使用“行政村”。由于是第一次出現了和以前不一致的稱謂,編纂者就特意加了一個255個字的“邊注”詳細進行了解釋和說明。原來,“行政村”存在于1937年到1945年的抗戰時期和1949年至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專指當時在農村設立的基層行政區,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以后,“行政村”被撤銷,以后的所有規范性文件里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稱謂,各地志、鑒之所以繼續這樣稱,其實就是一種習慣沿用,是不嚴謹的。
在眾多學者和專業期刊還在為“口述可不可以入志”的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時候,二輪《蕭山市志》專門為“口述資料”設置了專冊。二輪《蕭山市志》一共6冊,其中第1至3冊是志書的主體,設有總述、大事記、專志45 編,合計500萬字;第4冊為索引,100多萬字;第5冊是社會課題調查專冊,300萬字;第6冊是口述歷史專冊,80多萬字。二輪《蕭山市志》在“編輯說明”中說:“六、使用社會調查的方法,廣泛開展社會調查。調查成果編成《社會課題調查》專冊。七、注重口述歷史的方法,對文獻資料起補充、印證和鑒別作用??谑鰵v史成果編成《口述歷史》專冊?!币簿褪钦f,“社會課題調查”專冊和“口述歷史”專冊,合計近400萬字,占全志篇幅1005萬字的40%,這個篇幅以及占比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在這之前,全國其他地方的志書對“口述資料”的使用還有點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好像自己是把“道聽途說”的東西編入了方志。其實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前,足跡幾乎走遍了全國,他廣泛接觸各階層人民群眾和現實生活,收集了許多民間寶貴的歷史資料,了解和熟悉了古代許多戰場和地理環境,他做的許多工作實際上就是今天的“社會課題調查”和“口述歷史”。只是今天的蕭山修志人把這種事情做到了極致。
二輪《蕭山市志》“社會課題調查”專冊共分16輯,分別是蕭山人的一天、蕭山居民生活質量調查、蕭山居民休閑娛樂情況調查、蕭山居民擇業觀調查、蕭山居民社交禮儀調查、蕭山居民出行調查、蕭山居民家庭車輛擁有與使用情況調查、蕭山居民住宅情況調查、蕭山居民“吃、穿、用”調查、蕭山居民民間資本投資調查、蕭山家庭教育觀的變遷調查、蕭山百歲老人狀況調查、蕭山婦女地位調查、蕭山知識分子調查、蕭山企業家調查、蕭山民工生活及生存狀況調查。拿“蕭山人的一天”來說,僅僅這一個課題,就又細分出13個小題,其中包括蕭山人一個工作日的生活及感受、一個休息日的生活及感受、不同自然特征者一個工作日的生活與感受、不同社會特征者一個工作日的生活與感受,等等。在第一輯最后,有2篇附錄,一個是“蕭山人的一天調查問卷”,一個是“蕭山人的一天訪談記錄”,僅其中的“蕭山人的一天訪談記錄”就詳細記錄了對27個人的采訪實錄,語言平實,現場感強,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問答自然,宛若昨天。二輪《蕭山市志》“口述歷史”專冊共有92篇訪談錄,口述者(受訪者)有精英,也有平民,入志內容都是第一手資料,具有可讀性、原創性。二輪《蕭山市志》對社會課題調查、口述訪談所下的功夫以及對資料的搜集量在全國方志界尤其是對于縣(市、區)級的史志部門可謂史無前例、絕無僅有。一卷在手,令人嘆為觀止。
一個縣(市、區)級的志書竟然有1000萬字,全國數下來也無出其右,舊志中的縣(市、區)志書也有字數較多的,比如民國《鄞縣通志》,有550萬字,但距離千萬還差太遠。蕭山人自己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杭州市蕭山區史志辦調研員莫艷梅認為,很多史志編纂者對于志書字數的認識存在誤區:控制志書篇幅有明文規定,應該堅決執行;控制志書篇幅字數是符合實際的,至今沒有過時;志書篇幅過長與文字不精煉有直接關系;志書篇幅過大妨礙志書的閱讀與使用;志書篇幅關乎志書的質量與可持續發展。莫艷梅認為有必要澄清這些誤區:一是因地制宜,擇善而從,就篇幅過小的志書與篇幅較大的志書而言,后者在提升資料性方面會更有把握,而片面強調控制志書的篇幅,不僅束縛了修志者的手腳,對志書的資料性也有很大的削弱;二是篇幅短的志書不一定就好,篇幅長的志書不一定就不好,關鍵看質量,2008年《地方志書質量規定》沒有明確規定志書的篇幅字數,也說明已經沒有限制的必要了;三是志書的篇幅長短,主要取決于志書的體例、框架、記述、資料等,文字是否精練,與行文直接相關,對志書的篇幅不起決定性作用,如《蕭山市志》“社會課題調查”與“口述歷史”內容多達400萬字,注釋列為主要體裁之一,這就是該志篇幅大的主要原因;四是志書質量的高低,根據《地方志書質量規定》的衡量標準:觀點正確、體例嚴謹、內容全面、特色鮮明、記述準確、資料翔實、表達通順、文風端正、印制規范,而沒有以篇幅字數為衡量標準,所謂志書篇幅超標一票否決,是不切實際的要求;五是隨著志書電子化的發展,篇幅長的問題如不便檢索、攜帶、保存、閱讀與傳播等問題,就不是什么問題了(詳見莫艷梅:《談控制志書篇幅的認識誤區》,《浙江方志》2013年第3期)。無疑,莫艷梅的觀點,為破解二輪《蕭山市志》的“千萬之謎”提供了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