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與營養研究所所長,派駐聊城市茌平區賈寨鎮梅莊村第一書記
2019 年4月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帶領黨員群眾,創建了村集體經濟增收示范園,13 戶貧困群眾全部脫貧,村集體增收20 多萬元,為幫包村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一、轉變角色真融入,真情贏得群眾信任。到村工作后,為了能和群眾打成一片,我從小事做起,身邊隨時帶著糖果,在村里碰到孩子給幾顆,和家長圍繞孩子聊聊家常。經常到群眾家里走訪,拿個板凳就坐下,跟他們談心交心。有些老人獨自在家,我經常過去看望,陪他們聊天,有時我也動手炒菜,陪老人吃個飯。貧困青年楊金濤患有強直性脊椎炎20 多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們為他爭取到了全額免費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后的楊金濤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李士利在外打工遭遇車禍,家中只有妻子和兩個沒成年的孩子,治療期間我們多次去醫院看望,并為因傷致殘的他申請了低保。張士安家里老伴腦梗住院,一萬多斤蘋果成熟了沒時間銷售,我積極為他聯系電商訂單,不低于市場價全部售出。通過這一件件的小事,憑著一顆真誠的心,我與老鄉距離一步步拉近,漸漸贏得了群眾信任。
二、強班子帶隊伍,打造堅強戰斗堡壘。堅持黨建引領,牢牢扭住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牛鼻子”。一是建設黨建陣地。為幫包村新修建黨建文化活動廣場,定期制作黨建宣傳展板,給每位黨員購買圖書,方便黨員學習。二是強化先鋒意識。認真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制度,組織黨員赴孔繁森紀念館進行黨性教育,開展重溫入黨誓詞、學習英模先烈等活動,提高黨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三是開展特色幫扶。針對新經濟主體、職業農民、致富帶頭人等對科技的需求,精準培訓500 余人次,培養20 余名年輕致富帶頭人,讓科技的種子在幫包村生根發芽。
三、送科技強產業,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我們農科院5 個幫包村都是純農業村,發展靠單打獨斗很難成功,通過深入調研,統籌考慮各村發展情況,耿店村蔬菜產業有基礎,產供銷一體化,將資金集中在耿店村,可以做大做強耿店蔬菜產業,同時輻射帶動其他幫包村發展。一是建平臺。在茌平區委統一部署下,整合全區第一書記產業項目資金及相關資金共2220 萬元,在耿店建了110 多個高標準冬暖式蔬菜大棚,提供就業崗位300 多個,為幫包村增加村集體收入130 多萬元。同時,還打造了百畝梨園、辣椒種植基地、大豆新品種示范基地等產業項目,實現了村民致富、集體增收。二是引品種。耿店的產業發展,對周邊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許多村民開始主動向我們提出品種和技術需求。引進小麥、大豆、梨樹等作物新品種35 個,推廣面積超過300 畝,每年增收35萬元。“劉書記帶來的品種就是好!明年我們也種種!”聽到群眾這樣說,我感到無比自豪。三是配技術。就蔬菜大棚、果園、大田等輕簡化栽培、病蟲害防控等方面開展技術指導20 余次。2020 年,耿店大棚辣椒出現了一種新型病害,這種病害在辣椒中首次出現,不及時進行防治可能會造成絕產。病害出現后,我們積極行動,邀請省農科院專家現場會診,制定了防治方案,病害得到了控制,挽回經濟損失2000多萬元。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賈天青大姨自己創作了一首歌:“習主席政策好,照顧老保護小。脫貧致富奔小康,下鄉干部來家鄉。第一書記到農村,愛護兒童敬老人,帶領農民來致富,又修廣場又修路,社員臉上笑哈哈,都把黨的干部夸。”這既是對第一書記工作的鼓勵,也是對我們的鞭策。
下一步,我將繼續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用心、用情、用力,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