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環境處二級調研員,齊河縣祝阿鎮省派鄉村振興服務隊
我們按照“政治站位要高,服務發展要實,聯系群眾要親,打造堡壘要強,自身要求要嚴”的要求,撲下身子,真蹲實住,全方位助力鄉村振興。
一、因地制宜,走好產業富農之路。深入調研后,我們按照“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旅游則旅游”的思路,為5 個幫包村設定了“一村一品,穿點成線,發展鄉村文旅休閑養老產業”的定位,帶動補齊“東強西弱”的短板,打造齊河賈坊國際兒童藝術美麗鄉村、國花牡丹觀賞園、“龍顏孜”牌香薰雞等優質項目,一村一品的鄉村文旅格局初步呈現。現在,老百姓紛紛自發開起農家樂、采摘園,村集體收入整體邁入10 萬元的既定目標,預計今年招引項目可新增村集體收入80 萬元。
二、外引內育,走好人才助農之路。目前,人才“引不進”“留不住”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問題,以王辛村為例,2019 年全村僅有不足50 名年輕勞動力,空心村的問題日益凸顯。針對這類問題,一方面,打好“外引牌”。牽線山東財經大學建立6 個教學實踐基地,協調各類人才100 余人次來鎮調研指導;會同鎮政府對成績突出的返鄉創業人才大張旗鼓進行表彰。另一方面,念好“內育經”。組織村干部、種植大戶、農業企業骨干等近百人次外出學習先進技術和經驗;舉辦創業主體代表座談會5次,引導他們取長補短、交流借鑒;籌集資金2 萬余元獎勵優秀大學生,厚植他們心中的鄉土情懷。現在,王辛村已回引年輕勞動力30余名。數十名創業后備人才及大學生返回鄉鎮就業,人才返鄉創業態勢正加快形成。
三、文化惠民,走好文化興農之路。鄉村振興,既要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也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初進農村我們發現,群眾文化生活比較單調,打撲克牌是他們的主要“夜生活”。我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引領,為幫包村新建黨群活動中心,助力祝阿鎮在全縣率先實現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全覆蓋;組織“喜慶豐收·舞動鄉村”農民文藝匯演,臺上農民演,臺下農家樂,極大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業余生活;配合鄉鎮開展“四德榜”評選,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村民精神風貌煥然一新。
四、美麗宜居,走好生態惠農之路。調查發現,有的村莊人居環境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我們借勢齊河縣開展的全域“美麗齊河”建設計劃,指導幫包村建立“街長制”,在全鎮推廣環境管理責任機制。籌措資金460 萬元,為幫包村修繕排水溝3800 米,安裝光伏照明燈157 盞,種植白蠟、國槐、石榴等10 余種綠化苗木。同時,邀請農業、環保各方專家團隊來村指導,全鎮畜禽糞污利用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實現雙100%。現在,祝阿鎮的天更藍、水更清,人民的生活愈發美好,成功創建第一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五、夯實堡壘,走好組織強農之路。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主心骨”,村“兩委”帶頭人是基層黨組織的“領頭雁”。我們向鎮黨委提交了《關于加強農村黨組織負責人培養、使用和管理工作的建議》,通過開展定期交流、廉政黨課、主題黨日、外出學習等活動,極大提升了村兩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我們幫包的王坊村,新任支部書記王奎利在我們的幫扶下大刀闊斧開展工作,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改善了村居環境,村民心思活了、心氣足了、心情美了,王坊村黨支部也于2020 年獲得全市“干事創業好班子”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