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當代“儀式感”的日常生活節奏分析*

2021-11-25 23:30:12龍曉添
文化遺產 2021年6期
關鍵詞:儀式感儀式建構

龍曉添

儀式一直處于民俗學及相關學科研究的中心,一般被界定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是由文化傳統所規定的一整套行為方式,并往往被功能性地解釋為在特定群體中具有溝通、過渡、強化秩序及整合的作用。儀式研究的相關理論從信仰、社會、族群、表演、象征、過程、記憶、敘事等角度展開,這些理論和視角也隨著時間的推移用于闡釋各種社會現象,并不斷完善。近年來“儀式感”作為網絡熱詞從日常生活中漸漸凸顯出來,備受關注。厘清“儀式感”的內涵能促進研究者對當代日常生活的理解,并能參與探討如何傳承傳統文化以適應新的生活節奏,緩解社會急速發展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的沖擊,建構有節奏的生活秩序。

一、儀式感的界定及相關研究

2015年以來“儀式感”一詞借由網絡傳播而持續保持著熱度,由此展開的討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呈現形態。在網絡空間里“儀式感”可具體到一個瞬間、一種滋味、一抹色彩,也能抽象成積極的感覺,可理解為生活態度的表達。這種“儀式感”并不完全是一般意義上儀式研究中的儀式感,而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在新的時空環境中建構出的生活意義與形態,而其又不能完全與傳統的儀式研究割裂開。基于此,不同學科的學者們從傳統的儀式研究理論和實踐出發探討“儀式感”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以“儀式感”為主題在知網中搜索,一共有973篇學術期刊論文,163篇學位論文,208篇報紙文章。(1)“儀式感”,中國知網,https://fsso.cnki.net,訪問日期:2021年10月17日。

戲劇研究者認為“儀式感”伴隨先鋒戲劇而生,戲劇中突出儀式感會增加吸引力,代表一種生命體驗,現代社會正逐漸消減或者非常缺乏的內容在戲劇中出現,會使戲劇內涵更豐富。(2)王寧:《西方現代戲劇與戲劇批評蘊含的儀式感分析》,《戲劇文學》2017年第4期。儀式與現實相對應,重視儀式感的同時即在批判當代社會價值,也會引發批評。儀式感不是本質性的存在,而是社會的產物,被賦予了主觀思想和實踐意義。(3)張福萍、李高華:《西方現代戲劇與戲劇批評中的儀式感》,《戲劇文學》2013年第10期。傳播學者關注隨著媒介在社會文化中的功能凸顯而產生的“介質導向的儀式”( mediated ritual)。20世紀 80 年代詹姆斯·凱瑞(James W.Carey)提出傳播的儀式觀,將傳播的儀式表述為:建構并維系有序有意義,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4)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丁未譯,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5年,第7頁。在此新傳播儀式中,“一對多”的媒介儀式被廣泛討論,其移動傳播也被認為是一種新的人際儀式。(5)R.S.Ling.New Tech,New Ties.How Mobile Communication Is Reshaping Social Cohesion(Cambridge: MIT,2008).思想文化研究者認為“儀式感”是儀式發揮文化功能的體現,在每次儀式展演中不斷實現生產與再生產,并梳理了儀式的感性邏輯、生活邏輯和再生產邏輯。(6)劉偉兵、龍柏林:《儀式感如何生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還有學者指出國內對“儀式感”的界定應包括儀式場域和非儀式場域“擬儀式”般的主觀態度和體驗,而后者多指向個體行為,是主動的精神性需求。(7)馬婷婷、林美卿 :《儀式感視域下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戲劇研究語境中,“儀式感”被視為由儀式而帶來的一種表述,傳播學研究的“儀式感”關注媒介導向的秩序,但與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有一定的差異,而思想文化學者梳理并區分了儀式場域、非儀式場域的“儀式感”,則為其學術層面的探究提供了有效的分類。

民俗學及相關領域如何界定“儀式感”?2006年揚·斯諾克(Jan A.M.Snoek)將儀式(ritual)定義為“對一個特殊慶典的(書面或其他形式的)規定”,指出先要明確“儀式行為”即“一種與日常生活行為有別的特殊行為方式。它的(至少部分的)表演者同時也是觀眾”。并區分“類似儀式的行為”(ritual-like behavior),即帶有和儀式行為相似性的普通行為。(8)[荷]揚·斯諾克:《儀式的定義》,王霄冰主編《儀式與信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1-13頁。可見,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可以歸屬“類似儀式的行為”。羅納爾德·格萊姆斯(Ronald Grimes)將儀式分為儀式化行為(ritualization)、禮節(decorum)、典禮(ceremony)、巫術(magic)、禮拜(liturgy)、慶祝(celebration),而儀式化行為是基礎,并被定性為身體的、生態的,儀式由日常生活而提升為儀式化行為,進而成為更深形態。雖不是所有行為模式都能構成儀式化,但儀式化的每個環節都反映人與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儀式化行為無法避免,并以特殊的文化形式掌控著人類。而由儀式化行為轉化的儀式也表達人與環境、身體的密切聯系,儀式不斷變遷的過程就是追求重返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狀態的無盡過程。儀式化行為借由二元對立的形式建構起來,基于人自身存在的節律,最終變為“習慣”。(9)[美]羅納爾德·格萊姆斯:《儀式的分類》,王霄冰主編《儀式與信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5-19頁。從儀式定義與分類的角度闡釋,“儀式感”可被視為復雜、豐富儀式的初步階段,轉化人與環境、身體關聯的起始部分。雖不是所有具有“儀式感”的儀式化行為、類似儀式的行為都能被建構為復雜的儀式,但其功能會在此階段呈現出來。

民俗學定義儀式時常使用“低承啟關系儀式”(low-context ritual )和“高承啟關系儀式”(high-context ritual)。(10)在此將context 翻譯成“承啟關系”。因為張舉文在《承啟關系中的“承啟關系”》中將阿莫斯的“context”譯作“承啟關系”。筆者認為在歲時節日、人生禮儀的闡釋中此翻譯比“語境”更合適。張舉文老師指出:將“context” 譯為“承啟關系”因為:1.語境多指以文本為中心的語境,這是學科的歷史,也是學科轉向的開始,所以,用承啟是為了強調非文本的民俗活動的承啟作用與意義。2.民俗學的用法受到馬林諾夫斯基的影響,而馬氏用context 時有一層意思是 context of situation,所以,中文如果翻譯成情景或場景的語境,似乎不妥。當然,現在人們用語境有了不一樣的認知。另外,一個詞或概念本身是有多重意義的,翻譯也應該根據情況有所變化。可從不同層面理解“儀式感”。“文化承啟關系中的民俗”一直是定義民俗學的重要視角(11)Robert A.Georges and Michael Owen Jones. Folkloristcs An Introductio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159.,“低承啟關系儀式”指沒有正式設計、特別強調或進一步計劃的儀式,因特殊原因為應對特殊事件而產生,但無進一步計劃,未包括精致而熟思的展演或口頭表達,既可在他人在場時進行,也可獨自完成,不需特殊設置。而與此相對的“高承啟關系儀式”則具有程式化,在特定時間、情境為特定目的而展開。儀式在許多不同層面和方式上起作用,因而定義儀式既簡單又極復雜,簡單性在于依據基于過去儀式形式的結構,復雜性在于儀式可能發生在許多情境中,在任何可想象的群體內,并與各類群體信仰、態度或實踐的重要性有關。但無論它傳達什么,五花八門神圣或世俗的思想,儀式都是一種特定類型的行動驅動的傳統。(12)Martha C.Sims and Martine Stephens,Living Folklo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eople and Their Traditions(Salt Lake:USU Press,2005),98-99,96.

隨著多學科交叉的深入,民俗學及相關學科研究儀式時也結合認知科學成果。皮克斯托克(Pickstock,JC C.)指出對儀式的理解常因社會結構的時間順序、因果關系這類理性的維度展開,然而其實可從一個近在咫尺的領域來研究這些問題,即通過研究行動關注個人活動和思維模式,由此能更好地理解儀式實踐,并探討實踐與文本的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系。(13)C.J.C.Pickstock ,“The Ritual Birth of Sence”,TELOS, No.162(2013):30.邁克·烏爾(Michael Bull)和喬恩·米切爾(Jon P.Mitchell)主編的《儀式、表演和感官》(14)Bull, Michael and Jon P.Mitchell ed., Ritual, Performance, and the Senses ( London: Bloomsbury.2015).探索了認知人類學、感官人類學和表演理論在儀式實踐中的使用,其中羅伯特·特納(Robert Turner)通過將大腦定義為具有固有可塑性的道德—生理裝置,闡釋了為什么儀式行為能真正意義上形塑民眾,介紹了在儀式實踐中調動各種操作和能力的神經人類學方法,如習慣、記憶和表現流。重復使神經元之間產生聯系,并作為一種模式激發它們。記憶通過“編輯”刺激大腦特定區域引發注意力、情感、欲望和動機。而儀式表演激發了與族群道德狀態相關的經驗流。(15)Robert Turner ,“Ritual Action Shapes Our Brains,”in Ritual, Performance, and the Senses.ed., Bull, Michael, and Jon P.Mitchell (London: Bloomsbury.2015),35.菲利普·扎利爾(Phillip B.Zarrilli)則基于長期的個人經驗,通過現象學和認知科學關注由傳統調動起來的技巧如何提高人們對感官的認識,其中包括一種“對意識的認識”(awareness of awareness),其引導“身體意識”(body mind)超越自我。而這些最佳體驗狀態的關鍵是注意力的鉸鏈性(hinge-like nature),它既能伸出到環境中,也能深入到身體里。(16)Phillip B.Zarrilli“Exploring the Andean Sensory Model”in Ritual, Performance, and the Senses.ed., Bull, Michael and Jon P.Mitchell ( London: Bloomsbury,2015),128.

儀式感由兩種不同的承啟關系共同展現,既存在于高承啟關系儀式中,也存在于零碎而分散的低承啟關系儀式中。但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可被歸入“低承啟關系儀式”的范疇,“低承啟關系儀式”長期存在于民眾日常生活,但在“高承啟關系儀式”豐富的時期,民眾的生活與環境、身體具有基于自然的深度關聯,獲得“儀式感”的需求更多地被歲時節日、人生禮儀滿足,個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也有清晰界限。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與原來有節奏的“儀式感”生活拉扯開,原來由儀式滿足的社會、文化功能逐漸被消解掉,退出一片空白之地,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邊界又逐漸消弭為統一的社會空間。于是由靈活多樣的“儀式感”來建構新的時空以填充人與環境、身體的隔離。這種為緩解焦慮,增加歸屬感,給生活賦予意義的“儀式感”無論對個人心理,還是社會運行都具有積極作用。民俗學研究也應梳理其形態并加以引導,以更好地實現其正向作用,避免過度符號化。同時,對當代日常生活中“儀式感”的研究,有助于推進儀式的相關研究。以“儀式感”理解當下生活,也有助于闡釋傳統節日和禮儀的深層價值,探討其當代意義。在儀式的研究中,從列維-斯特勞斯開始就特別強調探尋內在的儀式結構,其后象征人類學的研究發展了這個維度。而“儀式感”是受制于生活、環境和身體,基于主觀感受的外在呈現形式,有助于思考儀式之可大可小,隨物賦形的靈活尺度。

中國民俗學對儀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歲時節日和人生禮儀中,均可歸屬“高承啟關系儀式”,其中的“儀式感”與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并不一樣,但卻是后者被感知的文化基礎,正是因長期以來傳統“儀式感”顯著的功能,為當下“儀式感”的生成提供了基礎。由此可緣其共性,通過比較研究,幫助理解新形態的“儀式感”,并闡釋蘊涵于儀式形態中的價值。

循環的時間讓古人很早就從四時更迭中感知到“超越性巨大力量的存在”,而中國古代時間文化體系的特征是“時間空間化、空間時間化、時間一體化”。(17)劉曉峰:《時間與東亞古代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54頁。傳統儀式具有鮮明的時間性與空間性,時間上通過依自然時序與人文活動的邏輯設置斷點,建構意義形成規律,創造生活節奏;空間上通過儀式有節奏地將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協調。歲時節日以農作物命名,依自然規律安排豐收祭祀慶祝活動,標記自然時間段落,將具體活動抽象為周而復始的時間觀念。(18)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5頁。歲時節日以年為周期,溫度、風物變更為身體感知基礎。人生禮儀則以“一生”為時限,依生命的起承轉合為標度。儀式為一歲、一生分割出節奏感,為民眾的時間生活建構出空間感。傳統生活中當然也有各種“低承啟關系儀式”建構的“儀式感”,但生活時間與自然時間具有較高的統一性,傳統社會歲時節日、人生禮儀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而豐富多彩,以致“低承啟關系儀式”難以凸顯。而且因生活形態的變化,其與當代生活中的“儀式感”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在此不討論“低承啟關系儀式”的歷代變遷,而是在深層結構中探討由傳統節日、禮儀所建構的儀式感的功能如何在當代生活中被多元形態實踐所滿足。

現代節日和禮儀的“時間”是以現代社會文化體系為基礎的,雖有傳統形式,但內涵變化很大。現代生活中,傳統儀式所處理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間接和隱晦起來,民眾更多的是面對社會,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歲時節日和人生禮儀的主題轉變為以公共活動實現人情溝通。因此,盡管儀式傳統意義重大,但在社會文化體系中的定位有明顯差異。現代儀式不再深刻內在關聯民眾的生產、生活實踐,已較少有時間標度的意義,也不再與民眾生命息息相關。民眾更多地通過多重公共活動空間來表達情感、傳遞知識。(19)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第250-251頁。

傳統節日和禮儀通過精美的設置以“閾限”實現時空抽離,基于自然時序為冗長的生活創造節奏感,其中凝結著復雜的群體認知、價值觀念,形成獨特的文化傳統。由于時空秩序的改變,傳統“儀式感”難以直接作用于當代日常生活,無法及時和有效地為當代時間流轉建構節奏。于是在相應的范圍內,生活時間將陷入一定的無序狀態。新媒體急速發展,民眾生活被裹挾入滾滾而來的互聯網資訊中,“996”“007”“886”等以時間節奏定義的工作模式碾壓著民眾對時間的認知,而為了應對工作之外被壓縮的時空,創造和追求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成為現代生活的出路。這種對“儀式感”的崇尚根本而言是一種自我調適,努力在無法改變的時空之中建構出“閾限”,通過自我生活的儀式化過渡,以節奏感創造生活的意義而適應社會變化。

二、儀式感與日常生活的“節奏”

“儀式感”在互聯網中被闡釋、提及,并逐漸由此建構出新的生活意義,當代日常生活中的這種“儀式感”并不限于儀式本身,而是強調某種被認為是儀式的過程所帶來的價值。以為孩子“過生日”為例,有的家長選擇大規模的慶祝活動,邀請孩子的小伙伴及其家長,租用場地,請小丑表演;有的家長選擇聚餐、吃生日蛋糕;有的則簡單地下一碗面。雖豐簡由君,情境不同,其中蘊含的為孩子過生日的儀式感卻是一致的。不同地區、家庭的家長選擇各種形態呈現儀式,或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策劃生日活動,或更多地關注于參加儀式人群的體驗感,或延續代際的傳承和地方特色,但本質而言,都是對這個標識時間序列的,具有特殊價值的節點的關注,充滿了父母、長輩對孩子的祝福。(20)根據豆瓣日記資料(以“孩子 生日”為關鍵詞搜索,時間截至2021年9月16日)、網絡家長群資料、家長朋友圈資料和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WLP,兩個孩子的媽媽,41歲;訪談時間:2021年9月16日;訪談途徑:微信)。。

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并不限于儀式本身,而是強調某種被認為是儀式的過程所帶來的抽離于快節奏生活的價值,靈活地創造“閾限”,強化了“儀式”作為轉化人與環境、身體關聯的起始部分的功能。鑒于對“儀式感”的討論主要通過互聯網傳播、強化,為更清晰地梳理其內涵,以較有代表性的豆瓣社區為例。豆瓣2005年3月6日創立,是集品味、表達和交流系統于一體的創新網絡服務平臺。網頁版和APP版豆瓣結構略有差異,但內容一致。網頁版豆瓣中搜索 “儀式感”,共有:電影1條、書籍3條、音樂1條、小組14個、同城活動中有4條,而日記部分由于數量太多,難以統計。APP版豆瓣搜索“儀式感”:書影音里圖書34,影視1,唱片1;小組14個;話題23個。(21)“儀式感”,豆瓣網,www.douban.com,豆瓣APP,訪問日期(截止):2021年9月1日

豆瓣被認為致力于幫助都市人群發現生活中有用的事物,為更好地理解當代的“儀式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除了界定和辨析,豆瓣上更多的是圍繞書籍、電影展開的思考,以及個性化生活呈現。在以“儀式感”為標題的日記中,用戶以生活為例表述“儀式感”,內容包括節日、儀式、飲食起居、特殊時刻中的“儀式感”。節日包括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七夕等)、節氣(立冬、入伏等)、新節日和外來節日(萬圣節、圣誕節、光棍節等);儀式包括婚禮、喪禮、誕生禮、備孕懷孕、開筆禮等;飲食起居,多基于吃穿用度的“物”“時間”“空間”展開;特殊時間:臺風天、考完四六級等;生活方式與習慣:鍛煉、閱讀等。同時,豆瓣里還有不少以“儀式感”為賣點的廣告。

豆瓣社區對“儀式感”的界定最常引用《小王子》的一段對話來闡釋內涵:

“儀式是什么?”小王子問。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狐貍說。(22)[法]圣-埃克蘇佩里:《小王子》,金祎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8年,第124頁。

《小王子》被認為揭示了現代世界經歷的精神生態危機,深刻地闡釋了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價值。(23)李向欣、孫學棋:《精神生態視域下解讀〈小王子〉的藝術價值》,《東北師大學報》2014年第2期。正是其中體現的對現代生活的反思,重構生命價值與精神秩序的視角定義了當下對“儀式感”的重視。強調“儀式感”所創造的時間的特殊性,以及創造短暫跳脫的空間感。

同時社區中對“儀式感”的界定和闡述是混雜的,糅合著書籍與電影,生活與理論,個人與群體,理性與感性,并不是為了厘清概念或脈絡,而是為了尋找恰當的方式,通過調整時空,緩解焦慮自我調整,創造個人化節奏。

例如,豆瓣與“儀式感”有關的小組中,成員最多的是“內容極度舒適組”(3640個成員)和“儀式感沉浸學習公園”(3333個成員)。前者創建于2019年11月29日,組長提出要用儀式感點亮心情,不讓焦慮影響健康,組內討論主題大多是生活短暫瞬間帶來的愉悅:夏天的風、綠色、鳥鳴、一大坨云、明亮的顏色、下班后不再是人擠人的地鐵車廂、狂風驟雨后、夕陽和日出、落葉與洋牡丹……”。(24)“內容極度舒適組小組”,www.douban.com/group/678573,訪問日期:2021年9月1日。后者創建于2021年7月5日,創建者認為,“通過‘假裝自己參加了什么活動’的方式,既能收獲很多學習的儀式感,讓自己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實,同樣也能獲得很多學習的動力”,因此相應的討論均圍繞考研、考雅思、健身、閱讀、暑假計劃、各類資格證考試等。而所謂的“假裝自己參加了什么活動”的方式是通過主動對時空的審視建構閾限。

豆瓣的“儀式感”來源于兩種承啟關系的儀式,將或長或短作為“閾限”的儀式功能充分發揮。例如,話題中有篇“那些鬧元宵的獨特儀式感”(25)“那些鬧元宵的獨特儀式感”,www.douban.com/note/795887317,訪問日期:2021年9月1日。中一共有555篇內容,82.1萬次瀏覽,開頭語說:“不知不覺元宵節到了,往年這時候各地總會有各種習俗慶祝佳節,有的……今年你鬧元宵的獨特儀式感是什么呢?”最熱門的跟帖是“滾元宵”,只用九張圖呈現,發帖豆友用超人、蝙蝠俠的樂高小人滾元宵,拍了自家煮出的元宵,并手繪了“吐”出餡的元宵。“記錄美好生活中的儀式感”(26)豆瓣APP話題欄“皮特糖”發起話題:“記錄美好生活中的儀式感”,訪問日期:2021年9月1日。話題中有780篇內容,186.2萬次瀏覽,均是生活點滴呈現的“儀式感”,比如,夏天的一杯冷飲,歐洲巨幅畢業證,一年四季的房間,跑步時公園見到的花,第一次用三明治機做出的三明治,賞心悅目的書桌,當季的鮮花與水果,圣誕節打算穿的紅裙子等。無論哪種形態的生活所提供的“儀式感”多是圖文并茂努力回應自然生活的節點。或延續傳統的時間刻度去感受自身,享受親情。或創造生活的節點,在忙碌中開辟屬于自己的瞬間。

綜合豆瓣資料,“儀式感”在當代日常生活中,被界定為將日常行為儀式化以賦予其意義的行為,不等同于具體的儀式(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儀式),沒有固定的形式、時間,也不限于固定的空間,而更強調由此表達的生活態度。在此“儀式感”所要體現的是抽離于當下時空的狀態,通過短暫地與快節奏現代生活的分離實現自我價值的確認,對生活的審視,通過片刻的改變節奏以建構新時空來進行調適的生活方式。雖然時間、空間、物是“儀式感”生發的基礎,但民眾最終追求的是行動背后的意義,意義的建構才是其核心。這種片刻的“儀式感”不限類型,無論是傳統節日、禮儀活動,還是生活瞬間,也不限群體及時間長短,但都建構出儀式“閾限感”,在反結構時空中蘊涵著現代人對生活節奏的體驗、反思與應對。

也正因為儀式感的界定、傳播較模糊,實現形式較個人化,因此容易被消費主義利用而將意義和行動倒錯,使對意義的追求反而被商家利用,過度被物質符號化。如果不加以引導,“儀式感”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向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日常生活中對“儀式感”的重視是人們在高速發展社會中建構自我意義的重要方式,由此在過度秩序化中尋找意義,在無序中尋找生活邏輯,建構新的社會聯結。同時,儀式感的產生并不排斥承啟關系,高承啟關系的傳統歲時節日、人生禮儀和低承啟關系的儀式形態都滿足民眾對儀式感的追求。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當代生活中人們對“儀式感”的需求來傳承傳統節日與禮儀,同時,引導多元儀式形態促進日常生活革命,以規劃有節奏的日常生活,適應社會發展建構良好的社會秩序。

三、當代日常生活“儀式感”的節奏分析

“儀式感”使人們有機會跳出“直線性時間”經由片刻疏離主動去獲得“循環性時間”,自主地建構自身的節奏。列斐伏爾基于日常生活批判而提出的“節奏分析”可用于對“儀式感”的闡釋。由于儀式感從傳統到當代都與時間緊密相關,傳統節日和禮儀的儀式感與自然時間相關,當代的儀式感與人們對單調循環的機械時間的反思相關,因此,“儀式感”也許能成為具有革命的、具體的超越性藝術時間的生活介入手段。(27)張一兵:《日常生活批判與日常生活革命》,《國外理論動態》2021年第2期。列斐伏爾認為日常生活批判的可能與必要性首先在于對近代認識論與歷史觀哲學局限性的總體性反思與超越,“日常生活的問題只能通過日常生活自身來解決”。(28)劉懷玉:《論列斐伏爾對現代日常生活的瞬間想象與節奏分析》,《西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他指出日常生活是以身體為載體,所以其不同于自然時空和心靈時空,而是獨特的身體實踐時空,是混合化的時間與過程,既是重復與循環的,也是直線性不斷發展的。傳統社會日常生活的時間周期是循環的、重復的,而現代社會的則有更鮮明的線性發展過程。日常生活的自在的永恒的重復循環節奏永遠不可能被歷史進步的線性過程取代,例如,節日就能把碎裂化的日常生活重新融為一體的、放大的。(29)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Ⅲ, trans.Gregory Elliott(New York:Routledge,2005),10-14.

現代日常生活被抽象的同質的量化時間支配,時間變成了日常生活時間,讓每天生活的其他方面均從屬于工作的空間化組織。事實上日常生活被更大范圍的生活節奏與宇宙節奏所影響。(30)Stuart Elden et al., ed., Henri Lefebvre: Key Writings (New York.Continuum,2003),193.基于對日常生活的批判,隨著空間研究的深入,列斐伏爾意識到時間是空間不可或缺的內涵。(31)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 (Blackwell Ltd,1991),91.而節奏分析是要將作為生活體驗的節奏與作為真知的節奏進行區別和比較。節奏分析被認為是其日常生活批判的最后樂章,雖其很多著作對節奏問題都有闡發,但只有在《節奏的分析要素:節奏分析知識論導論》才有了系統全面的闡明。節奏分析概念與哲學研究最早作為心理學理論原則由巴西哲學家羅西歐·阿爾伯托·多斯桑托斯(Lucio Alberto Pinheiro dos Santos)提出,并由法國哲學家加斯東· 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視為基本的詩化哲學進一步闡發,而列斐伏爾將節奏分析擴展為一種日常生活的社會心理。(32)劉懷玉:《論列斐伏爾對現代日常生活的瞬間想象與節奏分析》,《西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列斐伏爾認為節奏是社會時間實際作用于日常生活的方式,并試圖基于對日常生活的理解將節奏研究轉化為一門學科,一個新的知識領域,認為節奏是與對時間(尤其是重復的時間)的理解密不可分的,是各種固定和流動的空間中,自然生物性的和社會性的時間尺度碰撞中身體和社會的節奏。而關于節奏和重復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日常生活的雙重含義,是平凡的,每天的(everyday),也是重復的,每一天(every day)發生的事情,不僅是研究客體,更是研究方法。(33)Henri Lefebvre.Rhythmanalysis: Space,Time and Everyday Life·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4),viii -ix.當代話語中的“儀式感”正是民眾謀求在重復的時間中呈現節奏的一種嘗試,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關聯傳統與現代的對時間的理解與適應。

節奏分析以系列假設為起點:首先,日常時間(everyday time)可由兩種方式測量:基本的循環節奏的保持,以及時鐘化的量化機械重復,后者使得日常生活在現代社會得以確立,并穩定為制度化措施。第二,在時間與使用時間上存在著殘酷而艱辛的對抗。所謂的自然節奏因技術的、社會經濟等因素影響而改變。第三,被量化的時間成為被廣泛接受的社會規則。碎片化、分割化的量化時間成為愈加統一化與單一化的規則。由此人們“沒有”自己的時間,不考慮自身而只順應社會的節奏要求。現代人在大約同樣的時間做大約同樣的事,但每個人都是獨自做事。列斐伏爾借用循環(cyclic)與直線(linear)描述事實與現象的差異,循環是更為普遍而悠久的時間類型,從宇宙到大自然,而線性時間則千篇一律,局部而單調,令人難以忍受。每天生活的節奏化組織在某種意義上是最個人化最內在的,但一定程度而言也是最外在的,人們獲得的節奏既是內在的又是社會的。(34)Stuart Elden et al.,ed., Henri Lefebvre:Key Writings (New York. .Continuum,2003), 191-192.。因而,當代日常生活中,現代生活量化時間規約著民眾的生活節奏,自然時間猶在,卻隱幽于機械重復的屏障中。人們不僅逐漸遠離以一年、一生循環的節日與禮儀,就連每日的晝夜循環也逐漸被過度膨脹的夜生活擾亂,仿佛白天不足以完成重復性的工作,社會實踐逐漸吞噬著晚上的時間。人們不再“有”時間去做什么,而只有“做”什么的時間,身心逐漸失去自己的節奏。當我們遠離循環時間所創造的節奏時,如若再感受不到個體的節奏起伏,就有可能被時間徹底侵蝕。

列斐伏爾的基本結論是節奏分析要從自己的身體入手,生活的自然環境有自己的節奏,個體內在節奏要適應時空結構。不僅我們的知識與我們的結構相關,而且整個世界提供的一切(自然、大地、天空、身體及其社會相應的社會角色等)也與此結構相協調。(35)Stuart Elden et al.,ed., Henri Lefebvre:Key Writings (New York.Continuum,2003),197-198.日常生活節奏分析仍是訴諸一種身體式的反抗與革命,人的本質是人的日常生活節奏與自然節奏的和諧統一。(36)劉懷玉:《論列斐伏爾對現代日常生活的瞬間想象與節奏分析》,《西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可視為人們對經由刻度化直線性的時間,被碎片化的生活的一種反思與應對。通過調節自己的身體主動地獲得基本的循環節奏,以對抗量化的機械重復。這種節奏在整個社會生活中依然是零星的,但卻可見日常生活中個體對時空調控的張力。在周末、春天、七夕、中秋、年末時,借助照片、文字,豆友們通過一頓飯、一杯飲料、一陣雨、一朵云、一只貓、一場儀式、一個節日表述自己的“儀式感”,建構作為“對時間的知覺”的節奏。

四、結語

日常生活永恒輪回,無休止地重復卻充滿深刻的生命力。前現代社會“時間”的重復與自然的節奏和循環密切關聯,而現代社會“時間”的重復由技術性規定和工業化要求主導。節奏凸顯著生活的反思性,“是客觀現象的延續性、順序性和規律性的反映”。(37)Henri Lefebvre.Rhythmanalysis:Space,Time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4),94,55.因此,應該對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予以充分的重視,加以有效引導以促進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引導傳統時間的連貫性與當代時間的平行性推進,從而實現日常生活的革命。

首先,應充分認識到當代日常生活中“儀式感”的價值。當下人們對儀式感的關注有助于其跳出線性時間找回生活節奏,人的身體是生物、生理(自然)和文化的交匯點,每個層次每種維度都有自己的特性,有自己的時空和節奏。(38)Henri Lefebvre.Rhythmanalysis:Space,Time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4),81.當代日常生活的“儀式感”是源于對生活的整體化的理解而建構的節奏感。

第二,“儀式感”的興起既能通過各種途徑引導民眾關注、理解傳統文化遺產,創造良好的傳承環境,還可探索傳統節日和禮儀的當代價值,挖掘其節奏調節資源。傳統節日和禮儀一直在尋求合適的方式融入當代生活,既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價值,利用有效的傳統形式,賦予其新的意義,也要考慮到其與當代社會的適應與契合。因此,可充分利用當下民眾對“儀式感”的重視,傳承和發展傳統節日和禮儀,“給在現實生活中日益隔離的社會成員以平等交流的機會,讓人們有一種參與的欲望,在參與的情感交流中獲得一種生命意識的體驗”。(39)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第252頁。

第三,避免“儀式感”的消費主義符號化。由于“儀式感”總不可避免地與“物”相關,儀式情境的搭建適度地使用商品是正常的,但其中蘊含的商機常被過度使用。豆瓣里也有不少以“儀式感”為噱頭的廣告。若是“儀式感”成為一種以消費為終點的口號,符號化將侵蝕其本身的活力與批判性。因此,“儀式感”需要更加豐厚的內涵,更多在生活中得以實踐的途徑,才能抵抗消費主義符號化的侵蝕。

猜你喜歡
儀式感儀式建構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儀式感重要嗎?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建構游戲玩不夠
論互聯網時代廣告實踐教學中的儀式感營造
東方教育(2016年7期)2017-01-17 20:39:44
安托南·阿爾托對后現代戲劇的影響探微
戲劇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0:08:09
少年成長的儀式
從“神圣感”視角看央視春晚主持語體的儀式感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色婷婷在线影院|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88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美女91视频|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网|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91久久精品国产|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入口|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av在线5g无码天天| 久草性视频|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91亚洲国产视频|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午夜天堂|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1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亚洲女人在线|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在线色国产|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人与鲁专区|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国内视频精品| 欧美成一级| 九色免费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2020极品精品国产| 亚洲天堂高清|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