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子凌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北京100101)
2021年5月19日,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辦了“紀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副會長斯塔、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珠康·土登克珠、西藏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阿沛·晉源、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陳宗榮出席論壇并發表講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干事鄭堆主持論壇開幕式。來自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蘭州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云南大學、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等國內機構,以及美國、英國、挪威、拉脫維亞、巴基斯坦等5個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的7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
斯塔同志在講話中指出,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祖國統一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藏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折點。和平解放70年來,西藏的社會制度實現了偉大跨越,從根本上改變了西藏人民在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下被壓迫、被剝削、被奴役的悲慘命運,實現了政治上的大解放。西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西藏地區生產總值從1951年的1.29億元躍升到2020年的1902億元,徹底擺脫了束縛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實現了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西藏的文化社會事業取得了全面進步,教育事業逐步邁向現代化、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人均壽命由1951年的35.5歲增加到2019年的71.1歲。西藏信教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西藏共有大小寺廟和宗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僧人4.6萬多人,充分滿足了信教群眾正常宗教生活的需要。西藏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國家高度重視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加大生態建設投入,西藏已成為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珠康·土登克珠在致辭中提出,舊西藏是不到總人口5%的噶廈官員、貴族和寺院上層僧侶“三大領主”的天堂,是百萬農奴的人間地獄。1951年西藏實現和平解放,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得到了絕大部分西藏僧俗群眾的衷心擁護。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黨和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廢除了宗教封建特權和封建壓迫剝削制度,實現了宗教自身純凈,藏傳佛教迎來了嶄新的面貌。同時,投入巨資維修保護寺廟文物,開辦西藏佛學院,出臺了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實施了“六建”和“九有”工程,實現寺廟路、水、電、通訊“四通”,極大改善了寺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珠康·土登克珠談到,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和達賴集團完全不顧事實真相,誣蔑造謠西藏“缺乏宗教信仰自由”。事實上在西藏,寺院受到有效保護,廣大信教群眾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僧侶的宗教活動有序進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得到全面、正確的貫徹執行。
阿沛·晉源深情回憶了父親阿沛·阿旺晉美彼時作為西藏地方政府委派的首席全權代表,親歷西藏和平解放的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回憶了父親阿沛·阿旺晉美一生始終反對“西藏獨立”,積極投身到西藏解放和建設發展中,帶頭維護和貫徹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以下簡稱“十七條協議”),團結、爭取更多的西藏人民擁護和執行協議,發展壯大愛國力量,不遺余力地同各種破壞協議、分裂祖國的勢力和言行進行堅決斗爭。阿沛·晉源指出,和平解放70年的歷史證明,西藏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來與祖國同命運、共發展,西藏的發展進步與祖國息息相關。西藏和平解放70年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與中央的關心、全國的支援分不開的。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道路,西藏才有繁榮進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陳宗榮書記在致辭中指出,70年前,我們粉碎了外部勢力妄想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實現西藏和平解放,開辟了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光輝道路,開啟了西藏走向進步繁榮的光明前景。在新中國這個祖國大家庭的懷抱里,西藏人民同祖國各族人民一道邁上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程。今天,我們隆重舉辦紀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就是為了紀念西藏和平解放的光輝歷史進程和偉大歷史意義,慶祝在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新西藏取得的偉大歷史進步和非凡業績,就是為了揭露和駁斥一些反華勢力對這一偉大事件和巨大成就的不斷歪曲、詆毀和肆意攻擊。正確認識和總結西藏和平解放的偉大意義和70年來取得的成績,應堅持以下四項原則。第一,始終秉承實事求是的態度;第二,始終樹牢正確的歷史觀;第三,始終以西藏人民的利益為本;第四,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西藏和平解放戰略決策、“十七條協議”簽訂的意義及政治理念、中國共產黨治理西藏政策、西藏70年繁榮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藏傳佛教的中國化等議題,進行了跨學科、多角度的探討與分析,提出了很多有啟發的思想觀點,也提供了研究西藏和平解放的新視角、新思路。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張云研究員的《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國際局勢與黨中央戰略決策》一文中指出,帝國主義入侵是所謂“西藏問題”產生的總根源,解決西藏問題必須以驅除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為先決條件;帝國主義勢力插手是和平解放西藏的最大障礙。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黨中央高瞻遠矚,從大局出發,圍繞驅除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和相關措施,這些決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他國家的對華態度,破解了一個又一個巨大難題,從而影響到解放西藏的大局,加之和平解放西藏的英明決策及成功實踐,鑄就了輝煌大業。
蘭州大學毛生武教授的《阻止“獨立”——研究和平解放西藏的首要關注》一文回顧了1949年西藏所處的地緣政治戰略策動、西方勢力積極干預、中央管理出現真空三個維度下的內外環境形勢,從而提出研究和平解放西藏的首要關注在于阻止“獨立”這一觀點。論述圍繞阻止“獨立”展開:昌都戰役的勝利,迫使西藏當局放棄希圖尋求“獨立”的不和談幻想;中央強大的政治爭取工作,有力地瓦解了西藏謀求“獨立”的社會基礎;簽訂“十七條協議”,奠定了阻止“獨立”的國際國內法理基礎;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解除了西南邊疆國防和主權安全危機;徹底平息叛亂,殲滅了支撐“獨立”活動的武裝力量;實行民主改革,徹底改造了“獨立”勢力借以滋生存在的政教合一制度;而新中國涉藏外交攻勢,則及時分化了支持西藏“獨立”的國際干預勢力,保障和平解放西藏戰略目標的勝利實現。
關于“十七條協議”的簽訂及其意義一直是學界關注和熱議的話題,本次會議兩位發言人不僅論述了協議簽訂的歷史意義,還進一步將其應用到現實問題的研究中來,可謂是開辟了一個新的學術視角。西藏大學教授次旦扎西的《“十七條協議”簽訂的歷史意義及當代啟示》一文總結了“十七條協議”簽訂的歷史意義:1.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為西藏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沖突,奠定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3.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寶庫,為一國兩制思想的提出和其他國家處理民族問題提供了借鑒。此外,文章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時期,處理西藏問題也要充分吸取“十七條協議”簽訂和實施的歷史經驗,把握好以下“四個堅持”的內容:堅持黨的領導,夯實執政基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緊密結合西藏實際;堅持改善民生,凝聚經濟和社會發展力量;堅持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當代研究所副所長肖杰的《從“十七條協議”看西藏民族區域自治》一文指出,“十七條協議”的簽訂標志著西藏重回祖國大家庭,開始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偉大實踐。從政治實踐的角度看,“十七條協議”無論是文本還是背后體現的理念原則,都對西藏的民族區域自治進行了整體擘畫。文章認為,當前西藏正和全國其他地區一道,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乘勢而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需要堅持西藏正確的發展道路。因此,我們有必要回到“十七條協議”的歷史原點進行考察,對西藏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和理念進行深入再回顧、再思考。文章指出“十七條協議”所彰顯的政治理念主要有兩點:首先,“十七條協議”體現了鮮明的人民當家作主原則;其次,“十七條協議”彰顯了明確的民族區域自治原則。自“十七條協議”簽訂以來,西藏經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區建立、改革開放以及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等一系列重大歷史階段,各族人民走上了人民當家作主基礎上的民族區域自治道路。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民的自治”。回顧“十七條協議”的初衷和愿景,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當前西藏政治發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先進性,進一步堅定沿著西藏正確發展道路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
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一級巡視員程越的《中國共產黨治理西藏歷史進程的回顧與思考》一文系統梳理了中國共產黨治理西藏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并對其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文章認為,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深入開展反分裂斗爭,維護西藏的和諧穩定;必須追求高質量發展,加強生態保護,實現西藏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必須踐行群眾路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爭取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參與;必須重視西藏各族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黨在西藏的執政能力。文章最后圍繞落實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提出了進一步做好西藏工作的具體建議。文章指出,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是做好西藏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各項工作的理論寶庫,必須抓好貫徹落實,奮力推進西藏的高質量發展和長治久安。
西藏70年繁榮發展這一議題是本次與會學者們關注最多的研究領域,共有10位學者分別從民生、經濟、產業、文化、外宣、教育、語言文字、生態保護、藏醫藥等不同方面對西藏7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進行了發言。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的《西藏研究新格局的新思考》一文提出,在全面脫貧之后,對于西藏的研究也需要構建新格局的理念。文章指出西藏現有的研究主要是圍繞高原、民族、發展三個關鍵詞展開,要構建西藏研究的新格局,總結起來就是堅持西藏研究的三觀:系統觀、空間觀、時間觀。楊丹教授的研究即按照這一新的理路延伸展開,文章一方面關注西藏農牧區的民生調查;另一方面關注西藏的未來經濟和產業發展,為民生改善提供持續動力。
70年前,西藏經濟在封建農奴制時代脆弱的自然經濟基礎上艱難起步,70年來西藏經濟發展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所所長扎洛的《西藏和平解放70年經濟發展的歷程、成就與經驗》一文對西藏經濟70年來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學術回顧和總結,文章包括三個部分,一是簡要回顧了不同時期西藏經濟發展的特點;二是介紹了西藏宏觀經濟和重要經濟門類的發展情況;三是總結了西藏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
美國作家、香巴拉工作室創始人龍安志(Laurence Brahm)講述了他與西藏的緣份,作為一位對西藏懷有熱切感情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紀錄片導演,龍安志一直致力于尋找西藏文化的精髓,他通過寫書、拍攝紀錄片、舉辦展覽等方式向公眾介紹他對西藏文化的感悟。龍安志表示,西藏的經濟、教育事業和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青藏高原,各民族的文化保存的很完整,彼此間也十分包容,實現了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西藏自治區僑聯副主席謝文·根多的《從個人經歷談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一文講述了他童年隨父母離開家鄉,漂泊海外,之后定居于瑞士,在歷經半個世紀后,終于在花甲之年,回到他朝思暮想的故鄉西藏拉薩生活的親身經歷。回到西藏后,謝文·根多一直致力于西藏的發展建設和向國外藏胞宣傳、介紹真實的西藏。他希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在國外生活的華僑和藏族同胞,如今中國發展壯大了,西藏的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希望他們也能回來看看,感受家鄉的變化,有機會為建設家鄉、創造美好生活,貢獻一份力量。
西藏民族大學校長劉凱的《從西藏民族大學的創建與發展看西藏教育70年滄桑巨變》一文以西藏民族大學為例,講述了西藏教育70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文章指出,西藏民族大學的創建與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發展西藏高等教育的生動寫照,其中每一步都銘刻著黨和國家對西藏教育的特殊關懷,書寫著民族高等教育伴隨國家繁榮進步的發展史,也記錄著學校不忘初心使命砥礪前行的奮斗史。西藏民族大學60多年的發展歷程揭示了一個真理: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西藏,就不會有西藏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
在黨中央關懷支持下,教育對口支援對推動涉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帶來了最為深遠的影響。青海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陳瑋的《構建教育對口支援涉藏省區長效機制研究》一文以青海涉藏州縣實踐為例,總結了十年教育對口援青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經驗,探索構建教育對口援助長效機制,以期對青海等涉藏省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進一步為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提供決策咨詢。
西藏自治區編譯局局長洛布的《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新詞術語藏文翻譯規范工作成就》一文重點就西藏自治區加強藏語言文字工作的基本情況作了概述。文章指出,西藏自治區新詞術語藏文翻譯規范委員會成立以來,不斷拓展服務途徑,先后組織或參與了各類詞典的編纂和經典著作的翻譯及出版前期工作。同時,還組織專家學者積極參與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組織的術語審定會、全國藏語媒體工作會術語審定會及各類藏文教材審定會等重點工作,為藏語文翻譯規范工作作出了貢獻。
拉脫維亞大學人文學院亞洲學系副教授安吉塔·鮑葛薇(Agita Baltgalve)在《中歐國家的藏語言教學資料》一文中介紹了她在藏語研究和教學方面的經歷以及中歐國家廣泛使用的教科書和教材。目前她正在用她所學為拉脫維亞人編寫一本藏語教科書。
挪威奧斯陸大學法學院研究員周勇的《地球法理學在西藏的地方化》一文認為,西藏人民的信仰和習俗不僅可以使地球法理學實現本地化,還有助于提供實踐經驗,幫助全球實現向以生態為中心的轉變,從而做到同等重視人類的生命和非人類的物種生命,因此地球法理學對于西藏的生態保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藥研究所副所長羅布扎西的《淺談藏醫藥在北京的傳播與發展》一文對藏醫藥如何依托自身特色和優勢在首都北京不斷傳播并取得長足發展的歷史脈絡作了詳細的介紹,并以古代和現代為界分別敘述。文章指出藏醫在古代北京的傳播和發展歷程主要是成立“曼巴扎倉”教授藏醫藥知識以及刊刻藏醫巨著《四部醫典》木刻版,這些舉措使得藏醫藥的經典得以傳承至今;藏醫在現代北京的發展主要是成立了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北京藏醫院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藥研究所,從而為現代藏醫藥事業的發展搭建了良好的科研平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本次會議的新議題之一,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馮智研究員在《藏文所載“三交”史實與文化的認同融合——以五世、六世班禪傳史料為例》一文中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的“要挖掘、整理、宣傳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引導各族群眾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來,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講話精神,以五世、六世班禪傳的史料為主要研究對象,深入挖掘了五世、六世班禪時代及其傳記中所記載的“三交”史實,從而進一步論證了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是具有歷史基礎的這一觀點。歷史上,西藏無論在建筑、雕塑、繪畫、文學、戲劇、歌舞,還是在史學、宗教、工藝、醫藥、天文、歷算等方面,都獲得了高度的發展。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和珍貴的文獻資料見證了西藏的發展,同時也見證了漢藏文化交流和“三交”的史實。
云南迪慶州佛學院黨組書記張紅光在《迪慶在支援西藏和平解放中的歷史貢獻》一文中深刻回顧了云南人民特別是迪慶各族人民在支援西藏和平解放事業,固守反分裂陣地,鑄牢邊疆民族統一戰線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文章結合西藏和平解放各級檔案中記載的解放軍南路十四軍由云南進軍西藏的情況,特別是從云南滇西的楚雄、大理、保山、麗江4個專區(含云南涉藏地方,今香格里拉、德欽、維西三個縣)進軍西藏的檔案記錄,講述了迪慶人民為實現國家統一,參與西藏和平解放事業,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所成就的歷史新篇章。
本次會議的又一新議題是藏傳佛教中國化問題。中央民族大學班班多杰教授的《試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一文指出藏傳佛教中國化問題已成為我國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論域,而這一論點不僅要有史料的鋪墊支撐,還要有史識的論證總結。文章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從中西詮釋學結合的角度,梳理與整合了藏傳佛教本土化、中國化的問題,提出推進藏傳佛教的中國化方向應從學理依據、本土特色、時代特征三方面切入。文章最后指出,堅持藏傳佛教的中國化方向,既要保持藏傳佛教的基本信仰、基本教義、基本修持,又必須堅守中國立場,堅持中國本位,因地制宜,努力尋求中國化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方式;既謹守師法,強調師徒傳授,又主動適應中國社會,積極認同主體文化,運用會通創新、嫁接求異的中國人思維方式,促使藏傳佛教教義同中國文化相融合;既注重藏傳佛教教義的傳承淵源與義理原旨,又在某些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植入中國思想元素,體現中國思想特質,展現中華文化氣象,這是佛教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
臺灣地區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前兼任助理教授陳又新的《西藏70年發展有感》一文對藏傳佛教如何中國化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文章認為隨著中國的日益壯大,現在已是全世界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當中國對國際社會盡一己之力的同時,更需要維持國內的穩定發展與團結,要將多元民族團結成一體,為中國貢獻心力,將追求富強的中國成為普遍的共識。如此一來,則境內各民族各自的宗教、文化等自然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拉先加的《論藏傳佛教的“變”與“不變”》一文以獨特的學術視角闡釋了藏傳佛教的變革與傳承。文章的第一部分從三個縱向的歷史演變過程解釋了藏傳佛教的“變”,即變革。首先,文章肯定了藏傳佛教是佛教在西藏的本土化、中國化的產物,接著闡釋了“變”的過程;其次,文章指出藏傳佛教是在不斷進行自我變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一自我變革的過程主要有三次;第三,文章指出藏傳佛教是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過程中得到了健康發展,這其中也包含了三個層面的變革。文章的第二部分從三個橫向的歷史演變過程解釋了藏傳佛教的“不變”,即傳承,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藏傳佛教全面繼承了佛教終極理念和核心教義;第二,藏傳佛教嚴格遵守了佛教顯密結合的修行原則;第三,藏傳佛教完整保存了佛教經典文獻的翻譯原著。文章最后指出,在社會主義新時期,藏傳佛教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上有了新的時代命題,即如何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
綜上,此次會議作為紀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學術研討會,不僅向學界展示了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時也是一次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會議。與會專家學者緊扣“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會議形成的理論成果對做好新時代西藏的各項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