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珊 楊子勛
摘 要:黑龍江省擁有大量的俄式建筑物,其建筑風格突出,色彩濃郁。在中國畫中可以運用重彩來表現此題材。高濃度色彩的表現能夠使此類繪畫風格明顯,將題材和繪畫方式高度結合的同時體現出中國畫對題材接納程度之高。此類繪畫視覺沖擊力強,更能吸引觀賞者的注意力,促進黑龍江旅游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后疫情時代的旅游經濟復蘇。因此,以黑龍江省俄式建筑為重點考察對象,對黑龍江省俄式建筑文化元素融入中國畫創作進行研究。
關鍵詞:黑龍江省;文旅活動;中國畫
基金項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學2020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黑龍江省俄羅斯族文旅項目為題材的中國畫創作語言研究”(2020D002)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黑龍江俄式建筑物的特色
現在黑龍江省具有代表性的俄式風格建筑主要集中在哈爾濱中央大街,在這條用鵝卵石鋪成的百年大街上有很多不同風格的俄式建筑,例如萬國洋行舊址等。
對古俄式建筑藝術發展影響最大的是拜占庭藝術形式。拜占庭建筑的高大穹頂,是其特色。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君士坦丁利普斯修道院是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之一,其中兩座教堂都是以帆拱支撐的穹頂為中心的四柱十字式布局。除了中央穹頂之外,原本在圣壇、入口以及橫廳的兩側還分別建筑了小穹頂,呈現出四個小穹頂簇擁著中央較大穹頂的布局,這是最典型的拜占庭教堂特征。在外觀上,用白石和紅磚交替砌筑的墻體很有裝飾感。這種構造方式起初大概是因為石材的匱乏,在本應使用石材的地方不得不使用磚塊替代。但隨后人們就發現其中蘊含著美感,于是這一構造方式就成了一種追求,在君士坦丁堡和希臘地區都很流行,后來還流傳到了西歐。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也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拜占庭式建筑。圣·索菲亞翻譯過來就是神圣、智慧的意思。整座為庭式建筑,中央一座主體建筑有個標準的大穹頂,墻體全部采用清水紅磚,上冠巨大飽滿的洋蔥頭式穹頂,統率著四翼大小不同的帳篷頂,形成主從式的布局。同樣具有代表性的俄式建筑還有位于哈爾濱市革新街和士課街交叉口處的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現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其為俄式巴洛克建筑風格,墻體是紅磚構造,屋頂為洋蔥頭穹頂設計,整體建筑色彩濃烈,視覺沖擊力強。通過對圣·索菲亞大教堂與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的建筑造型的分析,可以從中發現黑龍江省俄式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顏色濃郁上,紅色占比大,在建筑造型上常用弧線這種富有彈性的線條進行構造,屋頂則大多為洋蔥頭穹頂。
因為俄式建筑的發展歷程中受到歐式建筑風格的影響,所以黑龍江省的俄式建筑的風格多種多樣,例如有俄式拜占庭建筑風格、俄式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俄式巴洛克建筑風格等。其中在黑龍江省的俄式拜占庭建筑風格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俄式巴洛克建筑風格的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等已經成為哈爾濱的標志性建筑。
二、以黑龍江省俄式建筑為題材的中國畫創作可行性
這些黑龍江省的俄式風格建筑如今已經成為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明信片,不少游客都前來欣賞觀摩,感嘆其色彩的豐富、造型之獨特。這種具有鮮明特點的建筑物給觀者帶來巨大的視覺沖擊力,這些建筑物頂部的洋蔥頭穹頂也讓人記憶深刻,就如內蒙古那廣闊無垠的草原一般具有代表性,引人聯想。因此,以此為題材進行中國畫創作既要具有一定的寫實性也要有自我的主觀處理。通過對黑龍江省的俄式風格建筑的觀察與記錄,可以發現這些建筑有著豐富的色彩,這一特點適合以中國畫中重彩的技法來進行表現。
“重彩”一詞來源于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書中說:“……吳中之鰾膠,東阿之牛膠,漆姑汁煉煎,并為重彩……”從中可見“重彩”一詞在中國存在的歷史之悠久。隋唐時期的藝術創作以重彩畫為主,隨著宋元時期文人畫的興起,傳統重彩畫慢慢被忽視。20世紀,潘絜茲倡導工筆重彩畫的復興,并創建北京工筆重彩畫會。現在的重彩畫上追唐宋重彩畫的輝煌,又突破了工筆重彩畫的原有模式。在中國當代畫壇中,蔣采蘋多年研究重彩畫,在畫作創作上主張重彩畫應用天然礦物色,提出畫好一張畫有四個要素,一是立意構思,二是構圖,三是技法,四是畫材。蔣采蘋筆下作品工筆重彩人物畫構圖嚴謹,色彩明麗,設色濃郁,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
在《中國畫教學研究論集》中,蔣采蘋針對中國重彩畫的發展提出了中國重彩畫是以色彩為主的畫種,需要向西方和其他以色彩為主的民族繪畫借鑒,如色彩學、顏料學及畫材學等,在吸收借鑒了其他繪畫技法并加以主觀的對色彩的審美喜好后,能讓中國重彩畫吸收新鮮血液不斷發展。中國畫對外來藝術的改變都表明,中國畫在不斷吸收新鮮元素的同時融入自己本民族繪畫的特點,從而使中國畫不斷傳承和發展。因此,中國畫的發展可以從立意構圖、技法材料上尋求創新,在創作的觀念上未嘗不可從現代的人文生活中取景,貼近當代人的審美角度,這樣或許能創作出不同的中國畫。
如今中國重彩畫發展迅速,題材豐富,技法也多種多樣。郭繼英在繪畫創作中選擇的工具不拘泥于毛筆,而是將刮刀、排刷,甚至噴壺、水粉筆等運用到作品創作中,在作品中還運用疊色法,把較薄的石色用板刷涂于畫面中,經過沉淀調勻分橫豎多次平刷后,畫面上附有多層顏料。因為上層顏料較薄使之底層的顏料透露出來,上下兩層顏料通過顏色的對比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這是郭繼英的作品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在顏色上,郭繼英常常將上下兩層顏色進行對比。例如在郭繼英的作品《又見草原》中,畫面背景大面積為暗紅色,畫面的中心繪制了四匹駿馬,畫面顏色艷麗濃厚。馬匹的設色在于顏色的互補關系,其中紅色與青色互補,藍色與黃色互補。在這些互補色的作用之下,顏色給人在觀感上留下飽和度高、色彩濃烈的感受。這種顏色互補的關系還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對比效果,營造出重彩的視覺效果,讓畫面更為突出。這樣的繪畫方式使畫面中所表現的物體不僅格外突出顯眼,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厚重感,讓觀者在觀賞畫面作品時能從中感受到畫作所具有的質感和獨特的美感。并且通過這種繪畫技法所打造出來的斑駁質感,使畫面營造出一股濃厚的歷史氛圍感。
這種繪畫技法對于建筑題材的作品創作具有極大的參考性,讓顏料在多層疊加后,經過洗刷表層的顏色將底層顏料顯現出來,增加顏色的對比。這種畫面處理手段可以運用到對建筑物墻壁的繪制上。通過洗刷出來的顏料肌理效果具有隨機性,不刻板的色彩呈現反而在畫面寫實處理上更貼近現實。同時,肌理的處理不只有這一種通過顏料疊加的處理辦法,還有一種是將蛤粉刷于畫面中需要呈現肌理效果的顏色之上,待蛤粉晾干后揉搓紙張,畫面會隨著紙張形態的改變形成斑駁的肌理。這種肌理效果不僅豐富了畫面語言,也在一定程度上營造了畫面的氛圍感,體現出建筑物的歷史感。
因此,將黑龍江省的俄式風格建筑用中國畫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時候,要注意俄式風格建筑的特點。首先要抓住造型特點,分析并捕捉其色彩特點,從顏色上表現俄式風格的建筑外表。其色彩艷麗這一特點可用礦石材料或者國畫顏料的累積,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礦物顏料的應用一般是作畫的時候加白明膠來調和繪制,白明膠能增加礦物顏料的附著力并且對材料的色彩沒有大的影響,而骨膠易脆所以不適合于后續繪畫的保存。調制膠液的時候需加入七十度左右的水把塊狀的白明膠化開,化成膠水后與粉質狀的顏料混合均勻。如果混合不均勻則顏料容易從畫紙上脫落。除了礦物顏料的重彩繪畫方法,還可以用國畫顏料不斷薄涂多層、反復渲染,直到色彩累積到需要的程度。在這些材料技法上,可以將西方色彩理論的色相對比、冷暖對比、補色對比、色彩純度對比等手法應用在畫面中,更好地呈現畫面的重彩效果。例如,在畫圣·索菲亞大教堂時,可以在造型上盡量貼近現實中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形象,在設色方面則可以在自我主觀的處理之下,提高清水紅磚顏色與洋蔥頭穹頂顏色的飽和度,增強顏色之間的對比。在高飽和度的色彩對比下,畫面的色彩效果明顯,形成獨特的畫面語言,成為此系列畫作的標志性符號。讓俄式風格建筑色彩濃烈、造型富有變化的特點展現在畫面中,將中國畫中的重彩技法與俄式建筑元素相結合,是中國畫與俄式風格建筑的融合,是中國畫不斷融入新元素的表現。同時,這也是中國畫從傳統到當代過渡的體現,是吸收西方元素的表現。
俄式建筑元素融入中國畫創作研究是將黑龍江省俄式風格建筑元素進行采集與歸納,將黑龍江省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再發掘,不斷地從這片廣闊的黑土地中去發現其中蘊含的經典文化要素,是經典元素融入中國畫創作的理念構思,再現本土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以中國畫的表現方式對黑龍江省文化進行二次創作,使黑龍江省獨具特色的俄式建筑元素得以更好傳播,從而讓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了解到這片養育了無數人口的土地所蘊含的文化魅力,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更知曉其過去的歷史,讓即將在這片土地上成長的人們從中汲取更有價值的文化。因此,需要從多角度多方面來對黑龍江省文化資源、自然資源進行再利用再發掘,創建屬于黑龍江獨特的文化藝術。另外,推進黑龍江文化的傳播,吸引藝術家前來寫生,吸引游客前來觀賞,這也有利于后疫情時代旅游經濟的復蘇。因此,俄式風格建筑元素融入中國畫創作中,其作品能表現出新的繪畫語言,創造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是中國畫題材包容性之廣的體現。
參考文獻:
[1]許瑩.色彩的力量[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5.
[2]肖輝輝.郭繼英重彩畫的材料技法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20.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
通訊作者:楊子勛